1990年,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处住所,93岁的于凤至悄然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当遗嘱公布,账户余额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张学良着实大吃一惊。这背后,是于凤至跌宕起伏、充满深情与坚韧的一生。
于凤至出生在1897年的吉林公主岭,父亲于文斗是当地富商。自幼聪慧的她,熟读《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写得一手好字,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她对从商之道也有所领悟。15岁时,宋子文到当地谈商务,于凤至被宋老太太认作义女,与宋美龄结为姐妹。跟着留学归来的金融专家宋子文,她学到了诸多理财知识,对金融市场、股票、汇率有了自己的见解,这为她日后在美国的打拼埋下了伏笔。
1917年,17岁的于凤至嫁给了张学良。进入帅府后,她迅速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将府内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婚后,她很快为张家开枝散叶,生下一女三子。那段时光,她是张学良背后贤淑的妻子,是张家大宅安稳的主心骨。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西安事变爆发时,于凤至正带着孩子在英国读书。听闻丈夫被扣押,心急如焚的她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英国朋友,毅然返回国内。面对朋友“不要趟这趟浑水,趁机离开是非之地”的劝告,她不为所动。回国后四处奔走,却未能改变张学良被软禁的局面。
在陪伴软禁中的丈夫辗转于奉化、黄山、萍乡、郴州等各囚室的日子里,于凤至内心郁闷,加上恶劣的环境,她不幸患上了乳腺癌。张学良劝她去医疗条件好的美国治病,起初她坚决不肯离开。但张学良一句“为张家保留骨肉和人脉,你出去活动了,我才有机会”,改变了她的决定。她忍痛离别丈夫,孤身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这一去,竟成了与张学良的永别。
初到美国,于凤至心力交瘁地治病。支撑她拖着憔悴的身体,顶着因化疗而稀疏的头发走上手术台的,是坚定的信念:“如果自己死了,谁来救汉卿?谁来寻找在伦敦战火中生死未明孩子?”万幸手术成功,身体慢慢恢复。病情稳定后,她想方设法打听孩子下落,将他们接回身边抚养。
生活的磨难没有打倒于凤至,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1941年冬天,纽约证券交易所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出现了一位身着旗袍的东方女士,她就是第一次走进纽交所的于凤至。她静静地观察了一整天,一周后,用500美元买下无人问津的冷门股票。好友丽娜夫人很不看好这些股票,劝她赶紧抛掉,但于凤至不为所动。最终,她收获了在美国股市的第一桶金。此后,她凭借冷静的头脑,总是挑选有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几番操作下来,收益颇丰。一位曾与她共事的证券经纪人称赞:“她是我见过最有投资眼光的人,从来不跟风炒作,总能独辟蹊径。”
除了股票投资,于凤至还展现出非凡的地产投资眼光。她买下人们并不看好的洛杉矶郊区的一片地段,那里偏僻、荒芜。但她精心规划,将这片荒地打造成高尔夫度假区。几年后,这片地以当初10倍的价格售出。她还购置了洛杉矶好莱坞的一栋别墅,这曾是影星玛丽莲·梦露住过的房子,升值回报率相当可观。后来,她更是对一处别墅按照东北老家的样子进行布置,说将来要留给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住。
到60年代,于凤至的资产已达几百万美元,《洛杉矶时报》用整版篇幅报道这位来自东方的“华尔街女股神”。她如此努力赚钱,动力便是有足够的资本为张学良的自由四处奔走、努力铺路。
于凤至与张学良共生育一女三子,然而命运对她极为残酷。三子张闾琪12岁时患上肺结核夭折;长子张闾珣在英国的战火中,遭德国法西斯空袭,精神出现严重问题,最终也不幸离世,父子未能相见成为于凤至心中永远的痛。四个孩子中,只有大女儿张闾瑛陪伴在她身边。晚年的于凤至,在一次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中,多亏有女儿女婿的照顾,才获得些许慰藉。
1990年3月20日午夜12时半,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市好莱坞山顶上一座雅致的豪宅里,因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93岁。她在遗嘱中写道,财产全部赠予张学良先生,不设任何附加条件。当张学良得知账户上的余额时,着实吃了一惊,总资产竟高达6亿美元。
于凤至为何在已离婚的情况下,仍将巨额遗产留给前夫?或许是因为她与张学良之间那份深入骨髓的感情。从年少成婚,到历经风雨,她对张学良的爱从未改变。即使身处异国他乡,独自面对病魔与生活的重重困难,她心中始终装着丈夫。她在美国努力打拼,积累财富,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助力张学良恢复自由。这份爱,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也超越了世俗的种种。
于凤至的一生,是坚韧与深情的写照。她从一个富商之女、帅府少奶奶,转变为独自在异国拼搏的女企业家。在面对命运的重重打击时,她从未放弃,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毅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她留给张学良的,不仅仅是巨额财富,更是那份跨越生死、矢志不渝的爱。这份爱,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让后人铭记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
于凤至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那个动荡年代里,一个女子的坚守与担当。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爱情、亲情与责任的深刻内涵,成为一段令人动容、流传千古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