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晋察冀军区发生了一件大事,刚刚调任一分区一支队的参谋长,因不满自己被“降职”,居然带着人拖枪出走,另起炉灶。对于纪律严明的八路军队伍来说,这种“逃兵”行为自然不能被容忍。

然而在多年之后,这位参谋长却以正军职待遇离休。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组织上能够对他网开一面?

1913年,杨上堃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农民家庭。尽管家中生活贫苦,但父母还是在他9岁的时候,将他送到学校读书,可惜杨上堃仅仅读了三年,就因父亲病逝不得不辍学。

辍学之后的杨上堃,跟着哥哥给地主家打工,饱尝生活的艰辛。就这样度过了四年的时间,红四军打下兴国县城之后,杨上堃看到了希望,开始跟着武装工作队,帮忙张贴标语、送信、放哨,和老百姓一起打土豪分田地。



1930年,17岁的杨上堃加入了共青团,赤卫队被编入红军之后,杨上堃被介绍担任少年先锋队队长。次年,杨上堃正式加入红军队伍,还参加了第二到第五次反“围剿”战役。

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利后,杨上堃跟随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路。当队伍行进至乌江南岸的时候,中央指示红2师作为前卫部队,坚决强渡乌江。

红二师四团团领导到江边侦察之后,发现敌军已经对渡口进行了严密的防守,只有疏于戒备的上游小道有机会打开一条通路。经过商议,团里决定佯攻渡口大道,主攻渡口上游小道,并令工兵连加紧赶制竹筏,为强渡和架桥做好准备。

战斗打响之后,三连连长毛振华率领七名战士身先士卒,在炮火的掩护下跳入寒冷刺骨的江中,试图通过泅渡为部队打开通路。结果人刚到江心,缆绳就被敌人打断,首次强渡宣告失败。



当天夜里,时任二连连长的杨上堃主动请缨,带领16名战士继续强渡。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杨上堃和16名勇士乘坐竹筏奋勇向前,成功上岸后,不等后续部队到达,杨上堃就率领二连的战士们主动出击,打得三个团的敌人四散而逃。

这一仗,让杨上堃在军中名声大振,中央授予他们17个人红色英雄称号,史称“17勇士”。然而,这样一位名声赫赫的红军将领,却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开了小差,发生了拖枪出走的事件。

当时杨上堃在军区担任团参谋长,在被调到支队担任参谋长后,杨上堃觉得自己是被降了职,心中很是不满。恰在此时,侦察科长袁彪同样不满自己的职务,便撺掇杨上堃一起拖枪出走。

就这样,杨上堃等人带着枪离开了八路军,决心自己拉起队伍抗日,让军区领导见识一下自己的实力。军分区领导听说之后,立刻指示侦察连封锁道路,将他们追回来。



彭老总听说此事后,怒吼着要将他们枪毙,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认为杨上堃立过不少战功,拖枪出走也不是叛逃投敌,极力主张给杨上堃一条活路。在毛主席的力保下,杨上堃捡回了一条命,被送到抗大高级干部班学习。

杨上堃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抗大结束之后,杨上堃重回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杨上堃在江西省军区工作多年,1982年按正军职离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