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被很多人誉为“国魂之战”,志愿军在纸面实力严重落后的情况下,抗住了“联合国军”43天的疯狂进攻。

即便山头都被削低两米,阵地始终未被敌人突破。志愿军用英勇无畏的精神,打出了军威国威!

如今说起这一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秦基伟,他是15军军长,后来也指挥了12军作战,功劳的确很大。

但时任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的杨迪却认为,太过于突出某一个人、某一支部队是不太妥当的,真要说起来,另外还有一位高级指挥员的贡献更应被记住。那么,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杨迪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从抗大毕业后主要从事参谋工作。论资历,他不及大多数开国将军,论战绩,他也基本没有指挥过一线单位。

但术业有专攻,他长期在司令部当中,为首长出谋划策,很多大方向部署都有他的参与,许多高级首长跟他也有不错的交际。

到了晚年,杨迪决心将自己亲历的事写下来,于是便有了三部回忆录:《抗日战争在总参谋部》、《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参谋长回忆丛书》、《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鲜为人知的真情实况》。

这三部作品现世后社会各界反响很好,认为他对一些事件的描述比较客观,只是在对上甘岭一战的评价中,他的说法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



杨迪在回忆录的上甘岭相关章节开头就表明,上甘岭之战是在志司的统一部署、指挥下进行的,出动兵力超过两个军。

还有志司调动的大量炮兵支援、后勤司令部全力的供应保障,否则一个小型的高地战地,不可能发展成战役规模,也无法坚守43天。

到了文末他再次重申:“上甘岭之战不是某一个军打的,也不是前线某一位指挥员指挥的,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真相。

上甘岭作战,从战斗发展到战役规模,从开始到作战结束的全过程,都是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等志司首长及时定下决心、下达命令,部署指挥的。

当然,前线指挥员也很好地执行了志司首长的意图、决心与命令。”



前面用的是“某”,后面却直接点出邓华,显然有几分为邓华叫屈的意味。他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

毕竟在有关上甘岭的宣传中,重点突出的大多为秦基伟,邓华往往会被淡化,远的不说,2024年播出的电视剧《上甘岭》,“秦基伟”这个角色镜头非常多,“邓华”在演职人员表中只拍到了第60位。

总指挥还不如一些敌方将领、配角戏份多,这确实对邓华有些不公。

在前线,指战员们浴血奋战了43天,在指挥部,邓华同样统筹调配了43天,他做出的三个决策,也是上甘岭能够胜利的根本。



第一个是叫停注字洞反击作战,在美军对上甘岭发起疯狂进攻前,15军上下都以为敌人不会为了一个山头拼命,最多是小打小闹。

因此就留了135团驻守上甘岭,其余精力放在注字洞南山上,准备在那里给敌人一个狠狠的教训。

但是邓华从敌人的调动中看出凶险,他意识到,如果继续分散兵力,很可能会导致上甘岭这个主战场失守。

于是,在10月14日,也就是上甘岭战役打响当天,邓华果断下令停止注洞南山的反击作战。



这个决定一出,整个15军的战术布局都发生巨大变化。原本分散的兵力和火力迅速集中到了上甘岭,指挥结构也随之调整。

可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为后续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否则光凭原先那一个团,无论如何都无法抵挡美军的狂轰滥炸。

主阵地一失守,那全局都会发生变化,这是邓华非常重要的一道命令。



还有在美军持续“加码”后,邓华让从金城地区撤回的12军,立刻结束休整,随时准备投入增援。

上甘岭第一阶段的15军打得非常苦,但秦基伟一个军长是没办法协调同级部队的,并且15军当时存在着英雄主义,觉得自己完全能够应付敌人。

像45师师长崔建功在作战计划中就说要努力靠自己打赢此战,不靠兄弟部队。

秦基伟在10月26日的日记中也表示让12军的91团帮忙,那就等于是12军给15军帮忙,这对爱面子的15军来说挺难接受。



军人有这股精气神是好事,但客观而言,真让15军一个军从头到尾,他们肯定受不了也挡不住。

所以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从更高的角度布局,协调好各方面,早早安排12军充当预备队,一切只为胜利。

15军与敌血战多日后,自身伤亡很大且极为疲惫,12军接着又打了25天,正是两个军指战员的艰苦战斗、邓华的统筹安排,才让阵地始终被我方占据。



另外就是邓华在物资、火力等方面给到了最大的支持。美军为拿下上甘岭,出现了“范弗里特弹药量”,为抵御这强大的火力并尽可能打击进攻的美军,志愿军也是拿出所有家底。

一开始守军只有15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对敌人的杀伤有限,邓华见形势不对,立马又调动1个火箭炮团、9个山野榴弹炮连,但还是不够。

邓华豁出去了,下令志司炮兵指挥部全力支援,于是榴弹炮兵第2师、第7师;火箭炮兵第209团;60军炮兵团;高射炮兵601团等部全拉了上去,共114门大炮、24门喀秋莎火箭炮、47门高射炮。



弹药数量,邓华也予以多批了8万多发炮弹,火力密度有效遏制住美军进攻,让阵地里的志愿军有喘息的机会。

至于物资,秦基伟自己都说过:我们要什么,志司就给什么。当时美军绞杀我方的后勤线,为了能让前线指战员不饿肚子,志司也是想尽了办法。

后方收到一批苹果,邓华优先调给上甘岭战场,战地记者高亚雄说过一句话很能体现当时的艰辛,也能看出志司的支持:“送一个苹果进坑道就记二等功。”



综合看下来,杨迪说的其实很有道理,的确不止一个军在作战,的确炮兵给到很大支援,的确后勤铆足了力气在调配,的确邓华的功劳不能被遗忘。

秦基伟将军是着眼于战场,他带领一线部队直面敌人的攻击,打出中国军人的血性。

邓华则是立足于全局,作为志愿军代司令员,他统筹各个维度,在所有方面都给到前线最大支持,并且做出过奠定胜利的重大决策。

能打赢这场仗,全军上下,缺一不可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