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得赏识,一生奉献给人民。”这句话用来形容李德生将军的一生是再合适不过的。这位将军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着崇高如同青松一般的品格,也有着强韧得如同青草一般的生命力。

年纪轻轻凭借出色实力得到赏识

凡是见过李德生将军的人,都会说这位将军是慈眉善目像是寺庙里总是乐呵呵的弥勒佛。李德生将军的确是这样,在晚年时,他居住在北京的狭窄胡同里,就像是栽种在门口的一株老树,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但是又带着年岁沉淀的沉稳。

李德生将军在14岁就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在加入红军队伍的时候,这位将军还不知道自己将会经历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创造灿烂的辉煌。可以说,李德生将军参军的旅程并不顺利。当时还是个毛头小子的他因为个头矮小,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将他吸纳进入队伍。李德生将军并不是一个会轻言放弃的人,他四处找人说情,却总是吃闭门羹。在李德生将军为了入伍而四处奔波的时候,一位营长却一眼相中了他,将他纳入队伍中。



当是时,营长对前来自荐的李德生将军说,“你和我的通讯员赛跑。如果你跑赢了,那么我就把你带走。”李德生将军一见希望来了,立马点头答应,他知道他的机会就只有这一次。李德生将军铆足了劲儿,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了胜利。该营长对于他的表现十分满意,至少现在他知道这个小伙子体力过人了,但是除了这身蛮力,一个战士还得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于是,这位营长又给李德生将军出了四个难题。首先,营长问李德生,“你跑的时候,有没有听到什么特别的声音?”李德生将军点头,回答,“是的。我听到了敲击的声音。”营长又问,“那你说这个敲击声有几次?”李德生将军丝毫没有犹豫,说道,“只有三次。”营长内心暗喜,意识到自己这次或许是真捡到宝了,在无特别注意的情况下这人还能记住敲击的次数,不可不谓是天生有着细致的内心。不如再试一试,怀着这样的心理,营长问出了第三个问题,“你在奔跑的途中,是否看到了什么?”李德生说,“的确,我看见了两个字。”“哪两个字?”营长抛出最后一问。幸运的是,李德生将军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铿锵有力地回道,“是‘红军’!”这位营长的眼睛终于亮了起来,他拍了拍这个小个子的肩膀,喜不自胜,赞叹道,“好!好!这个兵啊,我要了!”

这位识得良驹的营长的确是李德生将军的伯乐,李德生将军也用事实证明了这位营长并没有看走眼。在李德生将军加入红军队伍以后,他参加战役无数,赢得胜仗无数,更是凭借响堂铺、狮瑙山战役的胜利在太行打响了自己的名声。至此,就连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两位首长都知晓了他的名声。

对于自己的晋升之道,李德生将军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战争年代,要选拔或者想要得到提拔,标准是非常简单的,就两个。



一个就是看你敢不敢和敌人当面肉搏,也就是李德生将军在采访里说的“朝着对方甩刀子。”至于第二点,就是看你这人嗓子亮堂不亮堂,能不能把人镇住了,要是一嗓子能威慑人,这可就足够了。

李德生将军在谈到这些标准时,还顺带回忆了自己在马枋攻坚战的那次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敌人面对面地甩刀片子。”李德生将军说道,“当时我和那日本鬼子正面搏击,那人已经被砍了几刀,但是却不知为何突然大叫一声,转身就跑。”你要是问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这个与李德生正面拼刺刀的人最后被活捉了。毕竟,没有人会在对方完全无视自己生命的情况下还继续作战,他们只会在这种无畏的勇气下落荒而逃。

上甘岭战役中临时接手,带领队伍走向胜利

李德生将军不仅在抗日战争中拥有着出色的表现,在抗美援朝战役中,这位将军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可靠甚至让王近山坦言道,“李德生来了,我总算是可以睡大觉了。”那么,李德生将军究竟具有何种能力,才能让王近山在他到来以后如释重负呢?

在1950年11月份,正逢上甘岭战役的至关重要的时刻,我方的十五军损失惨重。组织听闻这个情况,果断下了决策,让王近山将军代表第三兵团做出决定,同时,也让李德生将军来负责新组建的五圣山指挥所。杜义德将军将其简化,直接将组织的意思告诉采访者,“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罢了。”他说的也没错,组织认为,既然十五军损失严重,那么基本的战略总的方向还是不会变,只是执行的军队变成了十二军而已。在当时,十二军的副军长就是李德生将军。要是别的人,肯定不高兴自己的队伍去执行这样的任务。李德生将军却不是,在听到这个任务以后,他没有抱怨一句,前往兵团所就领下了这个任务。



聂继峰将军也曾称赞过李德生将军的指挥才能和领导技巧。聂继峰将军认为李德生将军的指挥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在用人方面,李德生从来就没有考虑亲疏远近,对待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他能在作战中很好地分配人力,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其中难处。别的不说,上甘岭中的参战队伍涉及建制是非常多的,要想真正发挥出每个人或者说部队的长处,你不仅需要对每个人有着足够的了解,同时还得懂得如何排兵布阵。

第二,在格局方面,李德生将军从不会拘泥于各种小节,他从大局出发,又兼顾细节。这种才能也很少见。良好的大局观不但要求这个人要会统筹兼顾,注重全局,同时,这个人也必须关注细节,尤其是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换句话说,在李德生将军的思维中,既存在着整个上甘岭战役,也还有每个坑道以及每个小兵的位置。

第三,在人际关系方面,李德生将军同样处理得很好。要知道,我军也不缺好将军或者说好指挥,可是,优秀的人似乎总是有些怪脾气,或者说,有些格格不入。李德生将军却不是这样,他十分擅长为人处世,也能够很好地协调各部队之间的关系。古话说,管理人可比排兵布阵还来得累,人有着自主性,也会有不听指挥命令的情况。可是,要打赢战争,李德生将军深切地认识到,还是得将各个军队的力量联合在一起。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李德生将军的协调下,三十一师以及二十九师等部队都被团结在了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勇拼搏。各个部队就像是一股麻绳,他们被拧在了一起,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以上这些也就能很好地解释王近山将军对李德生的信任和欣赏了。



不在乎是谁拿赏,认为最重要的是整个军队。

崔明礼对此也颇有感触,他十分认同聂继峰将军的观点,并且还补充道,“李德生将军,还有着大海般广阔的胸怀。”

在四十五师上了上甘岭以后,中国志愿军的总司令部发了报告来表扬各位战士的英勇作战,可是,这篇满是溢美之词的通报却还是沿用的“十五军”,竟然丝毫没有提“十二军”。见此,这十二军的军官可不乐意了,功劳是自己立下的,为什么自己军队的名字竟然一点都没有提及。

是故,在李德生将军下达命令时,崔明礼就首先发难了,他直接对着李德生将军说道,“这是发给十五军的吧,不是给十二军的。”李德生将军听闻这话也没有生气,还大笑了起来,给人做起了思想工作,他说道,“你看,现在这个战役是越来越大了。可以说,这不是关于哪个兵团来打的问题,也不是哪个军来打的问题。这打响十五军的牌子,可不就是打响咱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牌子嘛。往大了说,还是打响中国人民的牌子呢!”崔明礼听到这个话,才觉得之前是自己狭隘了。李德生将军的广阔胸襟,的确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



在解放战争以后,李德生将军带着大家到某个团去试运行改革后的教学训练法。李德生将军先指定三位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及训练技巧的干部,让他们各自带着一个步兵班来进行训练。其实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试点工作,而最终,郭兴福的训练法从中脱颖而出,在表演中和实践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大家的一致认可。按理说,谁都想在上报的材料中多提几句自己的功劳,李德生将军却不是,他在审核材料的时候,将自己的名字删除了去。

这就是李德生将军,他有着大海一般深远广阔的胸怀,也有着如鹰般的锐利和敏感。就是因为他兼具着这两个优点,才铸就了他自己这一个传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