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不是吃糖吃出来的
▲图源:小红书@FAFAgarden
糖尿病的病因有很多,有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生活习惯等,遗传因素占的比重更大些。
▲图源:太帅图库
吃糖多不一定会得糖尿病,但这个有害无利的生活习惯,最好改掉。
此外,饮食中也要注意优选低GI的食物(GI即升糖指数,反应食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GI≤55 即为低GI食物。
一个彩蛋:
糖尿病患者嘴馋怎么办?
低GI零食
▲图源:腾讯医典
低GI饮料
▲图源:腾讯医典
低GI饮料
不少糖尿病人及其家属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随意吃。
“无糖食品”并不代表食品中不含糖类。“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但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所以,“无糖”可避免血糖迅速升高,对糖尿病人并不是没有好处,与吃同等量普通(即非降糖)同类食品相比,其血糖升高幅度要小些,但并不能降低血糖。
总结来说,糖尿病饮食调理的目的在于控制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无糖食品”或是“糖尿病食品”。
小心“隐形糖”,减掉“添加糖”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及糖浆,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日常生活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也就是添加糖。添加糖还隐形在饮料、糖果、面包、点心、饼干、能量棒、果酱、果冻、蜜饯、雪糕、冰激凌、速冲糊粉等大量食品中。
膨化食品如薯片、虾条等也是“隐形糖”和“添加糖”的最大藏匿者。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糖,并且淀粉糊化后会转化为更多糖分。这些食物都可能让你每天不知不觉摄人过多糖量,应谨慎购买食用。
我们常说的糖尿病一般包括三种类型。
1型糖尿病
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
它多数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即发病年龄偏小,一般与生活习惯无关,而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它产生的原因是胰岛细胞本身的基因缺陷,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所以,这类糖尿病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规避办法,终身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但是不能规避不代表不能减轻。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的调节都有很好的辅助效果,尤其能延缓病程发展,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
是生活中最常见、讨论最多的糖尿病类型。
2型糖尿病的基本特征是胰岛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或是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什么叫胰岛素抵抗?它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并不是胰岛细胞不产生胰岛素,而是产生的胰岛素功能降低,发挥不了正常降血糖的作用。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很特殊,是女性妊娠期因为激素以及特殊需求,比如要供应能量给宝宝,而导致的“一过性”血糖升高,如果升得太高就成了妊娠糖尿病。也就是说,孕期每个妈妈其实都会有血糖升高的生理需求,因为宝宝需要依靠血糖摄取能量。但是对于部分饮食不合理的孕妇,比如脂肪多而肌肉少的孕妈妈就会在孕期患上这种短暂的糖尿病;大部分人会在孕期结束后恢复正常。但是,曾经患过妊娠糖尿病的妈妈,终身患有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比没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高3~7倍;并且生出的孩子超重和成人后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也更高。
总而言之,不必“谈糖色变”,或患“恐糖症”,但也不要多吃蔗糖,适量用作调味品是可以的,关键还是控制好饮食的总热量,保持热量的平衡。
来源:健康日历、好医讲糖、宁波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