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ASCVD高患病率和低知晓率,哪些药物能够安全降脂,精准治疗?”
整理:医学界报道组
本文审核: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 李勇教授
5年前,人民网报道:在中国,血脂异常的患者已超过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0.4%[1]。然而5年过去了,血脂管理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据统计,约74.5%的高危人群和93.2%的极高危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未达标[2]。这意味着,尽管高血脂患者众多,但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仍然稀少。
高血脂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的罪魁祸首。那么,为什么血脂控制如此困难?我们如何才能通过科学的降脂策略,降低这些健康风险?
在医学界的“砥砺前‘心’-2024年心血管年度盘点大会”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的李勇教授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他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统讲解了降脂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核心作用,并分享了多种降脂药物和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精彩回放扫码看:
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问题:血脂失衡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而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的升高,是引发这一病理过程的关键因素。过量的LDL-C会渗入血管壁,诱发炎症反应,形成斑块,进一步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因此,降低LDL-C水平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目标。
2014-2019年中国胸痛中心一项关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研究,重点关注了这些患者在入院时LDL-C水平的控制情况。研究表明,约30.1%的患者在入院时LDL-C水平未达到推荐标准(<70mg/dL)。尽管这些患者大多接受了降脂治疗,但其中约一半的人在入院时未达到理想的LDL-C控制目标。
尽管治疗能够帮助部分患者控制LDL-C,但在急性期治疗中,如何进一步加强LDL-C控制,尤其是在入院前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Lp(a)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ApoB(载脂蛋白B)相关的冠心病风险的影响
中国成人血脂水平:
患者增长但知晓率、治疗率低
中国的血脂异常问题越来越严峻。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数据,中国成人的血脂水平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且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从2002年到2018年,中国成人的三酰甘油(TG)平均值从1.2mmol/L增加到1.7mmol/L,LDL-C则从2.8mmol/L增至2.9mmol/L,总胆固醇(TC)从4.6mmol/L增至4.8mmol/L。这一变化意味着更多的中国成年人面临高血脂的问题,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图2:我国成人血脂水平及趋势
与此同时,血脂异常的患者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根据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数据(CCDRF),到2019年,中国成年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达到40.4%,而这一比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逐步上升。
同时,2013-2014年CCDRF的数据还显示,尽管有超过30%的中国成人患有血脂异常,但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仅为24%,治疗率更低,仅为6%左右。尤其是在高风险患者群体中,血脂异常的知晓率和治疗率更是低得惊人。例如,2010年,虽然大约31%的成人血脂异常,但治疗和管理的比例远低于全球标准。
图3:中国人群知晓率及治疗率
他汀药物:降脂治疗的基石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汀类药物一直是降脂治疗的主力军。通过降低LDL-C,他汀药物已被证明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李勇教授特别提到,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将LDL-C水平降低30%-40%,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及全因死亡的风险。然而,单一的他汀类药物仍然存在一定的治疗局限,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需要更强效的降脂策略。
INTERASPIRE研究显示,全球约59%的冠心病患者的LDL-C水平未能达到目标值(<1.8mmol/L),而在中国,尤其是女性患者中,这一比例更高。因此,单一的他汀类药物可能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高风险患者的需求,需要引入新的降脂治疗方案。
创新药物的亮相:
PCSK9抑制剂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随着对降脂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PCSK9抑制剂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逐渐进入了临床视野。PCSK9抑制剂通过增强LDL受体的活性,加速LDL-C的清除,能够使LDL-C水平降至60%。这种强效降脂疗法尤其适用于那些无法通过传统治疗达到LDL-C目标的高危患者。
图4:PCSK9单抗依从性问题
此外,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通过减少肠道胆固醇吸收,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随着新药物的出现,联合治疗成为了降脂治疗的新趋势,能够实现更强效的降脂效果,尤其适合需要长期降脂治疗的患者。ORION-18研究和VICTORION-INITIATE试验的数据也表明,PCSK9抑制剂与其他降脂药物的联合治疗不仅能大大降低LDL-C水平,还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结合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与PCSK9抑制剂或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不仅能够更有效地降低LDL-C,还能大大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联合治疗不仅提高了降脂效果,还能够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尤其是在需要长期降脂治疗的患者中,这一策略已被广泛应用。
脂蛋白小a[Lp(a)]:降脂治疗的新靶点
除了LDL-C,Lp(a)也被发现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李勇教授特别强调,虽然传统的降脂药物对降低Lp(a)的作用有限,但新型药物(如反义寡核苷酸)已显示出对Lp(a)的显著降低效果。FOURIER试验的分析表明,Lp(a)水平较高的患者,在控制LDL-C的同时,降低Lp(a)水平可以有效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尤其在那些Lp(a)水平较高的患者中,降脂治疗的效果尤为显著。
图5:Lp(a)可能是新的靶点
小结
尽管降脂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临床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患者的依从性仍是一个难题。未来,随着更多针对Lp(a)、APOC3等新靶点药物的临床研究逐步展开,降脂治疗将在精细化和个性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Pelacarsen、Olpasiran等新型药物的研发为降脂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李勇教授通过分享大量临床数据与研究结果,展示了降脂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巨大潜力,降脂治疗不仅是应对高血脂的单纯任务,更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延长生命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未来,随着新药物的不断涌现,降脂治疗将更趋精准,为高危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保护。
专家简介
参考文献:
[1] https://health.people.com.cn/n1/2019/0815/c1473931296766.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2] 刘天啸, 赵冬, 齐玥. 全球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现状 [J] .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 28(3) : 193-196.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3.03.001.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