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

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诸侯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从史学角度讲,史料价值极高;从文学角度讲,它的文笔比较朴素、简括,许多优秀篇章在记载人物对话上饶有风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轻则寡谋,骄则无礼。

摘自《国语·周语·王孙满观秦师》

解释:轻举妄动的人做事缺乏思考,骄傲自满的人待人缺乏礼数。

感悟:不要过于草率、骄傲,时刻要保持谨慎和谦虚的态度。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

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摘自《国语·越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

解释:得到机遇不要懈怠,机遇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度重来。老天给予的机会,如果不能利用,反而会遭受惩戒。

感悟:这是范蠡劝谏越王勾践的话,后常用此句以劝戒世人珍惜光阴,抓住时机,奋发图强。功业很难成功而容易失败,机会很难遇到而容易失去。

动莫若敬,居莫若俭,

德莫若让,事莫若咨。

摘自《国语·周语·晋羊舌肸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

解释:行为举止没有什么比小心谨慎、严肃行事更重要的了,持家居家时没有什么比勤俭更重要的了,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谦让更重要的了,做事情没有什么比征求他人意见更重要的了。

感悟: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在言行、持家、修身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摘自《国语·周语·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

解释:向善就好像攀登山峰一样难,向恶就好像山石坍塌那样容易。

感悟:学好艰难,学坏容易,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目标,经受住磨砺和坎坷,保持纯洁初心。

-5-

华而不实,耻也。

摘自《国语·晋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解释:形式华丽而没有实际内容,是耻辱。



-6-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摘自《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解释: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

感悟:要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然后去选择最好的去实施。

-7-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摘自《国语·晋语·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解释:往往在你觉得是轻而易举的时候,困难也就跟着来了。

感悟:难易是相对的,当我们认为一件事轻而易举时就容易产生轻视心理,一旦有这样的心理,事情往往做不好。

-8-

时不可失,丧不可久。

摘自《国语·晋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解释:要紧紧抓住时机不能错过,错过了也不能延误太久。

感悟:时机非常重要,要把握机会。

-9-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摘自《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解释: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不可堵塞民众的言论,不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如这样去做,将比堵塞江河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感悟:广泛听取民众意见,顺应民情,如果堵塞言论,暴政虐民,终将自取灭亡。

-10-

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摘自《国语·越语·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解释:伟大而不骄傲,勤劳而不自夸有功。

感悟: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要因成功而骄傲自满。



-11-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摘自《国语·鲁语·子叔声伯辞邑》

解释:栋梁不厚实,就不能承受房屋的重量。最重要的莫过于国事,对于栋梁人才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德行。

感悟:不重用贤德之才,就治理不好国家。

-12-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摘自《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

解释:上等的医生能够医治国家,次一等的只会医治病人,这本来就是医生的职守。

感悟:“上医医国”是医者的最高境界。

-13-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

忠不可弃,怀不可从,

子必速行。

摘自《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解释:齐国的败坏不宜久居,有利的时机不可错过,你的随从一片忠诚不可丢弃,眼前的安逸更不可贪恋,你一定要赶快离开齐国。

感悟:此句是齐姜在劝说重耳离开齐国时所说的话,其核心意思是要抓住时机,及早行动,不要犹豫不决,也提醒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安逸所迷惑,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

-14-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之恶心生。

摘自《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

解释:百姓参加了劳动就会因劳累而去思考如何节俭律己,若经常思考这些问题,就会使自己的心地善良起来;无所事事就会放肆起来,一旦放肆,就会忘掉善良,没有善良就会滋生作恶之心。

感悟:重视劳动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劳动,注重节俭和律己,保持善良品质。

-15-

夫见乱而不惕,

所残必多,其饰弥章。

摘自《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解释:看到乱子出现,若不警惕,损失就会更多;如果想掩饰自己的过错,只会使过错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

感悟:要对错误、祸患保持警觉,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行动加以解决,更要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不要试图掩饰。



-16-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摘自《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解释:治理河道,要用疏导的办法使其通畅;治理百姓,要引导百姓使其敢言。

-17-

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

摘自《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

解释:大树不能生长在屋脊上,松柏不能生长在矮墙上。

感悟:人才的成长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没有条件去学习相关知识,是成不了一个领域的人才的。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

摘自《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解释:凡要谋划一件事,一定要预见到成功的把握,然后才可以去做。

感悟:做决策时要有远见和洞察力,不可冲动而盲目地下决定。

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摘自《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解释:狐狸疑心大,刚埋下东西,旋即又把它挖出来。

感悟:比喻人做事,刚做了又推翻,自然劳而无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摘自《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解释:放开人民的嘴,让他们有话直说,政事的善恶好坏就都可以清楚。

解释:管理者要广开言路,听取民众的意见。



-21-

有过必悛,有不善必惧。

摘自《国语·楚语·蓝尹亹论吴将毙》

解释:有了过错一定要悔改,干了坏事肯定会觉得害怕。

感悟:要心存善念,有错就改。

-22-

戚施不可使仰。

摘自《国语·晋语·胥臣论教诲之力》

解释:驼背的人,是无法让他直起身子来的。

感悟:以驼背为喻,强调了教育或改变某些固有缺陷,是非常困难的。

-23-

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摘自《国语·鲁语·季文子论妾马》

解释:犯了错误能够改正的人,是百姓中的上等人。

感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及时改正的人,是值得称赞和尊重的,是民众的楷模。

-24-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摘自《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解释:比喻只要有一人起表率作用,就能带动其他人效仿。

-25-

祸不好,不能为祸。

摘自《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解释:对会带来灾祸的事物不喜欢,就不会招致灾祸。

感悟:谨言慎行,远离灾祸的潜在风险。



-26-

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

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

摘自《国语·晋语·重耳婚媾怀嬴》

解释:要想人爱护自己,必须先爱护别人;要想人顺从自己,必须先顺从别人。

感悟: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和支持,就必须先展现对别人的爱和支持,这种道理适用于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27-

婚姻,祸福之阶也。

摘自《国语·周语·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解释:婚姻是难以预测的事情,既可能收获幸福,也可能招来祸患。

-28-

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

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摘自《国语·越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

解释:利用时机,就像救火和追击逃亡者一样,跌跌撞撞地奔跑,只怕来不及。

感悟:时机稍纵即逝,所以要抓住时机,果断地出击。

-29-

恶有衅,虽贵罚也。

摘自《国语·鲁语·臧文仲请赏重馆人》

解释:只要犯了罪,即使地位再高,也应受到处罚。

感悟: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无论地位高低,只要犯了错误都应当受到惩罚,揭示了公平正义、法律平等的重要哲理,体现了古代对法治和道德的深刻理解。

-30-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

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摘自《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

解释:砍伐树木不把树根砍掉,必能重新生长;堵塞水不把源头堵住,必会重新流出;消除祸患不铲除产生祸患的根基,祸患还会再生。

感悟:消除祸患必须斩草除根,一时姑息容忍,必将造成无穷后患。



-31-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摘自《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解释:只有使不同变得和谐才能生成万物,盲目同一就不能后继发展。

感悟:世间正因为有了万物,有了不同,才得以持续发展。

-32-

量力而进,不能则退。

摘自《国语·晋语·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

解释:要量力而行,实力达得到就进攻,达不到就撤退。

感悟:做事要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的智慧。

-33-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摘自《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

解释:不在农忙时役使百姓而耽误农时,那么可以保证百姓富裕。

-34-

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

摘自《国语·晋语·重耳婚媾怀嬴》

解释:对别人没有恩德,却想有求于人,这是罪过。

-35-

言之大甘,其中必苦。

摘自《国语·晋语·申生伐东山》

解释:话说得太甜蜜动听,说话者就必定别有用心。

感悟:甜美的语言会迷惑人心,要小心甄别言辞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意图,不能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36-

时不至,不可强生;

事不究,不可强成。

摘自《国语·越语·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解释:时机未到,就不能勉强行事;行事不探求事理,就不可能达到成功。

感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应时势,不可以违背规律强求。

-37-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

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摘自《国语·楚语·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解释:所谓美的东西,无论在上下、内外还是远近,都不会产生危害,所以才叫做美。

-38-

教不善则政不治。

摘自《国语·齐语·桓公为政既成》

解释:教化不好,国政就难以治理。指治国治民,教化为先。

-39-

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

摘自《国语·晋语·文公伐原》

解释:信任是百姓、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能失信于民。

-40-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

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

摘自《国语·晋语·范献子戒人不可以不学》

解释:人有知识,犹如树木有枝叶,树木有了枝叶,能带给人阴凉,人有了知识,就可以为人民做更多的事。

感悟:人要多学习知识,才能为社会和人民带来更大的贡献。



-41-

兄弟谗阋,侮人百里。

摘自《国语·周语·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解释:兄弟之间虽然会因谗言而起争执,但在遇到外人的侮辱时仍应一致对外。

感悟:兄弟之间的内部矛盾无论有多大,在面对外敌之时,应保持内部的团结和一致对外态度。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虽然纷争不断,但是一旦外族入侵,就会尊王攘夷,一致对外。

-42-

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摘自《国语·周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

解释:对百姓只能亲近安抚,不可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43-

国家将败,必用奸人。

摘自《国语·楚语·叶公子高论白公胜必乱楚国》

解释:国家垂危败亡,一定是因为任用了奸邪小人。

-44-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摘自《国语·越语·勾践灭吴》

解释:大旱之年收购船只,大水之年抛售船只并收购车辆,待到大旱之年再抛售车辆。

感悟:投资理财的时机问题,什么时候买比买什么更重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