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2年,勾践赐死灭吴功臣文种,文种心有不甘问:“我助你灭吴国称霸诸侯,如今就要等不及杀功臣了吗?”勾践扔下剑,转身说:“你的七条灭吴计,我仅用三条就把吴国灭了,剩下的你到地下为先王讲吧!”

“伐吴七术,我三招取胜!”多么狂妄自大的话,这些话当中无一不昭示着勾践对功名的渴望以及对功臣的难忍。

文种,这是一个陪着勾践走过几十年风雨的老臣,他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民皆知,勾践成为一代霸主他功不可没。

他在历史上享誉盛名,但最后的下场却是“曝尸荒野”,他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实际上,文种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他的性格彷佛也注定了他的命运本该如此。

先说那年勾践去招惹吴却身陷囹圄,这时候还是文种带给了他一线希望。

当时吴国重臣伯嚭贪恋美色钱财,文种便对症下药,用钱财向此人进言,于是便为勾践谋求了一线生机。

之后就是众所周知的事了,勾践赴吴生活,其中辛酸并非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就像是为了谋生尝粪这一事,就已经领人叹为观止了。

文种何尝不知道他的艰辛,于是便经常劝慰他,这种精神上的慰藉是很强大的,所以当时两人也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另一方面,文种留在国内做了定海神针,安定民心,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在群雄争霸的大环境下,没有国主的子民怎么能安心生活呢。

但文种的确是一个政治人才,他一方面坚信越王能够平安归来,另一方面与吴国的重臣多有往来,为的就是保国家一时安定。

他不惜花费重金在伯嚭那里进言,保百姓和乐的同时又能探查到勾践的动态并及时做出反应,国家没主必然会散,但越国无主的三年凝聚力却依旧很强,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勾践归来之后,他心中不平,但没有实力出兵什么的一切都免谈,可他当时是有资本的,因为国民都在等着他的回归,看到这样的国家他的底气自然足三分。

文种此时还在致力于国家的强盛,他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治国经验以及对吴国情况的探查总结出了七条谋略。

勾践自然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机会,于是就一一实行了起来,首先就是送钱打点吴国上下,然后就是去吴国交易粮食,他们自己生产的则囤积起来。

从古至今,粮草都是十分重要的,打仗必备,这粮食不够,兵力再强也打不了胜仗。

两招就已经让勾践飘飘然了,于是他便想要快些行动,此前的三年都已经忍了,自然不能急于一时。

于是他在文种的劝说下再行一招,那就是美色诱惑,可怜的西施,背井离乡成了一颗棋子。

三种连出,吴国也的确虚有图表,但当时文种还是想要以民为主,继续与民休息再觅良机,因此,君臣之间起了嫌隙。

可最终还是勾践赢了,三招而已,他妄自尊大的认为自己这是命运使然,于是便开始不将曾经的功臣看在眼中。

范蠡对他以及国家都是鞠躬尽瘁,但却在国家兴盛的时候走了,他跑的时候还给留了信。。

“快跑!否则后面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看到这里文种只觉得可笑,自己付出了这么多,怎么能在这时候隐退呢,他还要为国家继续谋划呢。

谁知道,不听劝的下场就是被迫自杀,甚至勾践都不愿意为他安葬,真可谓是薄情寡义帝王情呀。

好在他的贡献深得民心,到底还是百姓为了立了坟,而在历史中,他的名气远不如范蠡,但实际上,他依旧是功高志伟的。

勾践在后世享誉盛名,但综合来看这个人,倒也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伟岸。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文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