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白第24篇原创笔记
前言
《史记·晋世家》讲述过一个“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宠爱的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设计陷害晋献公的另外2位儿子:申生和重耳。
面对阴谋,太子申生,不辩解,不反抗,选择以死明志。
庶子重耳,选择远走高飞,多年后借助外力,回国继位开创霸业。
这个故事揭示了很多哲理,也让很多人面对类似情况时,学会如何应对。
重温故事后,我却从中悟到了一个职场人际关系的准则: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更不要从别人口中了解另一个人。
01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单位里,不管做任何事,都离不开别人的眼光。
想升职加薪,必然要付出努力,获得上级的认可;
想如鱼得水,离不开长袖善舞,赢得同事的尊重。
你穿了件新外套,做了个新发型,一定有人问你要链接,或让你推荐那位Tony老师;
你带了些好茶叶,或者家乡特产,你也会招呼别人分享,生怕别人说你小气不合群。
很多人之所以身心俱疲,就是因为,太在意周围的眼光,太想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而在职场上过得很通透的人,深知一个道理:
人这一辈子,只需要为两种人而活。一种是自己,一种是相互在乎的人,比如家人,比如值得掏心置腹的亲友。
余者,皆是过客。
职场上,你可以对上级保持尊重,也应该和同事友善相处。
唯一不可取的,就是把他们的眼光,当做你成长的动力,为了取悦别人而迷失自我。
那位太子申生,性格忠厚,品行高尚是他的标签,却也正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让优点变成禁锢他的枷锁。
杨绛先生曾说:“人生除了生死,其余皆是擦伤。”
职场无关生死,但磕碰在所难免,所以:
别人的眼光即使是攻击你的武器,也伤不到你的要害;
别人的眼光即使能成为你的助力,也定不了你的成败。
谨守自己内心,做事不遗余力,对人问心无愧,就够了。
02不要从别人口中了解一个人
我有一个习惯,翻翻新加好友的朋友圈。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朋友圈动态,未必全对,但能大致判断其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
而这,绝对比他在别人口中的形象,更直观,更贴切。
职场上,想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付出的成本很高。
比如你需要通过多次合作,才能了解他的工作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相处,才能熟悉他的性格习惯;甚至需要通过几次饭局,才能洞察他的处世三观。
而破坏一个人的形象,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件小事或是一句无心之言。
苏轼在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如此,人亦如此。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合得来的人亲近,对合不来的人高冷。任何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都不会一成不变。
而别人口中的一个人,只是别人的印象,必然有失偏颇。
职场上,人际关系的难点就在于,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承担不起了解他人的试错成本。
所以,不管一个人在别人口中是什么样的,都不要听信,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再决定相处的方式。
写在最后
《人民日报》有一段话:
“你活着不是只为讨他人喜欢,也不是为了炫耀你拥有的,没人在乎,更多人在看笑话。你变得优秀,你身边的环境也会优化。”
职场上,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要从别人口中了解另一个人,当你强大时,优秀的人会主动靠近你。
共勉~
感谢你读到这里,想必我的文字让你有所感触。
欢迎你点个关注,让老白有机会见证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