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请允许小人为您展示地图。”
荆轲跪在地上颤颤巍巍,而此时的嬴政则是一脸的微笑:“把地图呈上来。”
然而就在地图缓缓展开的时候,荆轲突然从卷轴中抽出一把匕首来。
荆轲的下场我们都很清楚,被嬴政捅了好多剑,而后又被侍卫杀掉。
那么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些疑问,要知道当年的荆轲可是号称在燕国一顶一的剑术高手。
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原因?
被选为目标
“来瞧一瞧啊各位客官!”
嘈杂的集市上,一个个小摊主在满脸堆笑的和路过的行人推销。
就在不远处,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喝的烂醉,靠在桌子上半眯着眼睛。
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惊呼,原来是太子手下的重臣来了,所有的小贩们都安安静静的行礼。
没想到这名重臣竟然径直走到了这个蓬头垢面的人面前恭恭敬敬的说:“先生,麻烦您走一趟。”
原来这个蓬头垢面的人正是荆轲,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命运的翻转,他将会被记在史书上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的背景非常复杂,战国时期的作战已经没有什么大的拘束,这也导致战况更加的激烈。
大秦经过几代的积累,现在已经是非常可怕的存在了,并且经过商鞅的改革之后,更是如虎添翼一般。
短短的时间内就相继吞并了很多国家,燕国处在一个岌岌可危的地步,就像是在悬崖边上一样。
燕国的国君和他的儿子在这个时候却有着不同的想法,首先硬拼肯定是不行的,大秦的战争机器就像是开足马力的坦克,战斗力是非常恐怖的。
燕国的国君已经想好了该怎么跑路,但是太子丹却并不这样想。
从小就被当做质子送往秦国,受尽了苦难不说,还经常会收到侮辱。
这份恨他一直都记在心里,哪怕是螳臂当车,他也要试一试。
正面作战的话,只能造成更多无谓的损失,让更多的燕国人流血死亡。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另辟蹊径,采用刺客的方式来将嬴政暗杀掉。
关于这件事其实一直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认为,将嬴政杀掉,确实可以保住燕国。
但是也有人认为,此时的大秦就像是一台机器,即使没了嬴政还是能够继续运转的,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国家才显得这么可怕。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最终太子丹还是制定了这样的一个计划,但是选人方面却成为了难题。
都说燕赵子弟好斗,但是这刺杀又是另一回事了,选来选去一直没有选到一个合适的人。
但是他所选的这些人才都异口同声说出一个名字——荆轲。
在他们口中这个人物是江湖上数一数二的高手,功夫高胆识过人。
这倒是让太子丹感到非常的欣喜,如果真的如他们所说,这个勇士肯定是能够有一番用武之地的。
刺秦失败
当太子丹找到荆轲的时候,实际上一开始荆轲是拒绝的,为什么呢?
首先是这个任务难度太大,嬴政的王宫那绝对是非常森严的地方,想要在这样的地方刺杀嬴政除了需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外,还要有过人的能力。
虽然荆轲拒绝了,但是太子丹并没有放弃,拿出了自己的诚意,什么荣华富贵都给他。
虽然是拒绝的,但是面对着这样的态度,荆轲最终也只能选择同意。
毕竟自己只是个市井小民,而对方是尊贵的太子,历史上能够扬名立万的机会又有几个呢?
荆轲答应后,太子丹自然是非常的欣喜,专门花重金为他定制了一个匕首。
这个匕首非常的特殊,淬有剧毒异常锋利,只要是见血那就必死无疑。
为了以防万一,还为他配备了助手,是当时民间一个非常不好惹的人物秦舞阳。
据说是小时候就敢杀人,长大之后在路上走,没人敢跟他对视。
能配上这样一个狠人,成功率按理说应该是要翻倍的。
那么实际上荆轲在走之前一直犹豫不决的在等一个人,有人说他在等当时的另一个高手名叫盖聂。
有人分析,荆轲加上盖聂这两个人物如果一起刺秦,那么成功率是很大的。
但是太子丹害怕夜长梦多,着急催促着荆轲上路,无奈之下众人只能在易水作别。
此时的荆轲注定是有去无回的,但是他并不在意这些问题。
到了秦国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些细节,首先是秦舞阳刚进大殿就被吓得说不出话来,不停地发抖。
这也就是说助手选择错误了,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两人一左一右包夹嬴政,恐怕就没有绕住这么一说了。
再者是荆轲拿的是匕首,攻击范围是比较短的,而嬴政是什么人物,经历过大风大浪的。
一看到情况不对,反应非常快,虽然剑一时半会儿没有拔出来,但是跑的很快。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问题,荆轲在被砍倒下之后还有一次机会,那就是投掷匕首,只要是擦破一点皮就有可能成功。
可是最终匕首也没有投掷成功,这也导致了整场行动的失败。
但是也有人任务荆轲在死前说的那段话才是真相,荆轲的说法是根本就没想着要杀嬴政,而是想挟持嬴政。
但从现实角度来讲,挟持嬴政恐怕比杀了他更难,所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最终荆轲才落得惨死下场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 [1]吴冬梅,黄华.荆轲“刺秦”的动机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3,(08):34.
中国知网 [1]李颖超.《荆轲刺秦王》的细节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4):56-57.
《战国策》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