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西魏,东魏和南梁对峙的时代称为后三国。

在后三国体系中,南梁占据了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区域包括蜀地,在三国中应该是经济基础最好的。而东魏占据了华北平原也是粮食主产区,而西魏占据关中平原,在三家中统治的区域人口最少,实力实际上是最弱的。

所以我们看到沙苑一战,西魏宇文泰几乎丧失了其起家的所有鲜卑精锐部队。

但是在南朝经历侯景之乱之际,我们却看到西魏却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逐步蚕食了南梁的荆州,雍州,甚至趁萧纪伐江陵拿下了蜀地。

为什么西魏在后三国时期能如此快速的发展壮大呢?我们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一聊西魏再次崛起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要想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先看一下西魏是如何在侯景之乱的博弈中逐步蚕食掉南梁的地盘的。

南梁曾经是当时后三国时期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所以很多人才痛惜南梁自己折腾把自己折腾死了。

但从历史上看,虽然侯景之乱是南朝梁灭亡的导火线,但是南朝梁灭亡的根源却不是简单的因为侯景叛梁这么简单。


我们之前也聊到过南梁灭亡的根源还是制度的问题。南朝梁虽然经济,文化在三国中都是非常发达,但是实际上这种发达是表面化的,实际上其经济早就被社会上少数的富豪所绑架了。

很多人总讲藏富于民,但实际上自由主义主导的藏富于民最终一定是藏富于极少数人。当社会上极少数的富人垄断了绝大部分财富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已经是严重的畸形了。

而这种畸形就表现在富人通过土地兼并,垄断了大量的土地反而还不上税,而普通人成为纳税的主力,反而税收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而南梁任由这种状态的发展,最终财政一定是崩盘的。

这就跟我们现在小红书对账,之前很多人都觉得美国多么强大,但对账后才发现原来存在两个美国,一个是富人的美国,歌舞升平,奢侈荒淫,而另一个是穷人的美国,民不聊生。所以特朗普的上台实际上就是这种现状的反应。

所以当侯景八百人归南梁,但围南京时达到十万人,绝大部分人都是过不下去的南朝百姓。

而在军事方面,南梁实行的是世兵制,就是你家祖上是军人,那就被编入军户,后代也是军人。战争时打仗,没战争时屯田军垦。

但这样的问题在于这种世袭导致兵员的素质越来越差,就跟我们吐槽的满清的八旗是一样的,几代之后根本没有战斗力了,当年北府兵,荆州兵战斗力多强?但几代之后就已经不行了。

而要养庞大的军队体系还需要财政的支持,南梁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税收越来越少,还哪来的钱养军队啊。

但南梁富人越来越有钱,反而造成富人养私兵越来越普遍,最后造成每一方势力都拥有大量的部曲,但部曲只效忠于自己的主人,最终这些部曲变成了大家为了分地盘而斗争的工具了。所以让权贵和富人富可敌国就太危险了。

所以我们看侯景之乱中侯景围困台城,最终各地势力不积极解围,反而纷纷拥兵自重,并开始彼此抢夺权力,原因就是中央你给地方和富人的权力太大了,当然也就助长了他们的野心。

而南梁这种宗室势力的争斗才给了西魏和东魏以可乘之机。

先是萧绎,萧詧,萧誉三人争斗,萧詧失败之后就选择出卖南梁归顺西魏。结果西魏就扶持萧詧做傀儡,实际上西魏没有付任何太大代价就得到了雍州。很多人看《射雕英雄传》里襄阳大战,为什么襄阳这么关键呢?实际上襄阳就是荆州的门户,丢掉了襄阳,南方政权基本上也就危险了。

萧绎当然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当时才让柳仲礼率军想要拿回襄阳,但西魏派出杨忠偷袭安陆,柳仲礼只能回军救安陆,结果全军覆没,柳仲礼被擒。

襄阳丢掉,下一步西魏完全可以进军江陵了,萧绎这时才着急了,然后急忙和西魏媾和,割让了南梁的大片土地,换取了西魏的不再南下。


当然西魏的不再南下只是暂时的,因为当时宇文泰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要跟东魏争夺河南之地。当时高洋称帝,宇文泰就想利用这个时机,趁东魏内部不稳定,拿到一些河南的利益,所以出兵蒲坂。但宇文泰显然低估了高洋,高洋很快就稳定住了北齐内部的局势,然后统兵迎战宇文泰。宇文泰看到高欢的部队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知道没有了机会,对峙了几个月后从蒲坂撤军,至此河南之地基本上又都还给了北齐。

而之后西魏才又改变策略,先利用南梁宗室内斗的机会,拿下了汉中,接下来利用萧纪东下,拿下了益州,巴州和梁州,至此北面西魏占据襄阳,西面西魏屯兵宜昌,就已经对荆州形成了全面的碾压的态势了。

为什么短短时间内,西魏的实力变得如此强悍,对南梁形成碾压态势呢?

其背后的根源还是在于宇文泰在西魏推动的改革。

一方面从政治上讲当时南梁表面繁华歌舞升平,但背后确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百姓的怒火就差一根火柴了。而西魏在做什么呢?西魏在均田。

要知道对一个统治者而言,你让少数富人得到利益,确实能让统治者也尝到甜头,国家看似表面上多繁荣,但这种繁荣的背后早就酝酿着巨大危机。因为你忽略的是绝大部分百姓的利益。为了少数富人给你的贿赂,背后是让人民连牛马都不如,过不下去的人民只有造反一条路了。

所以中国人一直讲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个道理,发展得慢一点,让每个人享受发展的红利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所以针对南朝疯狂的土地兼并和百姓破产,西魏在推均田,让每个人和每个家庭发展起来,国家也就发展起来了。而绝大部分的百姓生活有了保障,他们才会拼命的生孩子,才会纳税让国家富起来,才会让孩子去参军,去保卫自己的财产。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其实从这里甚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也在于此。民国政府的败亡不也是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活不下去,而军队都变成军阀的私军了嘛。所以当教员熟读历史,知道老百姓的诉求是什么,所以才提出土地改革的口号,因为他清楚当年西魏之所以战胜南梁的秘密就在于此。

而在均田制之外,西魏宇文泰还创造性的对军制做了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的世兵制和募兵制,而是提出了府兵制的概念。

所谓府兵,就是兵农合一,府兵就是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训练,战时从军打仗。这就改变了过去世袭兵户和募兵制需要国家财政支持,而当国家财力受限时军队战斗力就受限的弊端。当然要当兵政府也是要让家庭尝到好处,也就是当兵人交纳的租粮、帛、银,该服的劳役,一切都免去了。而把六户作为一个单位,家里有三丁的抽其一当兵。由这六户来供给其盔甲马匹粮草等供应。

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就是农民分到了土地,那么才有可能多生孩子,多生孩子之后就可以保卫自己的财产,抽调一个孩子当兵打仗,同时给家庭好处,这就要比当时南梁实施的兵户制度(慢慢成为类似满清的八旗没有战斗力了)和募兵制度好很多了。

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军队是直属国家指挥的,而不是如南梁那样归属州郡和私人,所以才有可能国家让你去哪打仗,你就去哪打仗,也不会成为少数地方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

那么宇文泰是如何实现这样的军队归属国家管理呢?那就是他创设的八柱国制度。

实际上柱国大将军这个职位是当时北魏给尔朱荣设的,权力在丞相之上,相当于掌控了国家的所有军事权力。而宇文泰实际上是借用了柱国大将军的名义,将军权分到了六个人手里,而这六个人归属自己统一调动,这就形成了军事的集权。不是说是八柱国制度吗?实际上宇文泰自己就是柱国大将军,而还让西魏名义上的元氏家族占据一个虚位,但实际上不掌军权,所以才有八柱国。

宇文泰封的六柱国将军在当时都是军功赫赫的人物: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北魏献文帝之孙,广陵王元羽之子)。(元欣的柱国将军是虚职,没有领军权)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渊祖父),周代魏追封唐国公(唐国号由来于此)。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李密曾祖父),周代魏进封赵国公。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其三女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周代魏进封卫国公。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周代魏进封楚国公。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周代魏进封燕国公。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周代魏进封梁国公。

而在这六柱国将军之下每个人各统率二个大将军,共有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各统率开府二人,每个开府各领一军。而这样一整套体系完全听命于宇文泰,这就形成了宇文泰将西魏所有的军事权力都抓在了手上。实际上也就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构成了后世主导隋唐的关陇集团。


除了军队制度的改革之外,《资治通鉴》上还提到了宇文泰对西魏的官制做了改革,效法周朝官制,制定九品典章,用来区分朝廷内外不同的官爵,改订朝廷外的命官为九级。实际上就是在九品官制的基础上设置十八命。最高的品级是右正九命,柱国大将军、大将军。最低的品级是右一命,像武威、武牙将军,淮海、山林二都尉等官员。

宇文泰改官制,一方面完善了官员的品级制度,而更重要的是他遵循的是周朝的官制,实际上宇文泰也借机在推动《周礼》作为国家统治的基础,这实际上就是推动汉化的进程。毕竟汉人的礼制也是经过上千年的检验逐步完善的,其管理体系要比鲜卑人部落的管理要先进得多,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制度才将权力牢牢的收在统治者手中。

当然宇文泰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如此,他还弥合了西魏的胡汉之间的矛盾,通过给汉人将领赐胡姓的方式,实际上是弥合了汉族和鲜卑人之间的界限,这要比北齐后来鲜卑人和汉人对立愈来愈激烈要好得多,后面我们在讲北齐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一点。

当然宇文泰的改革实质上是加强自己的权力,这当然就导致了鲜卑贵族势力的不满,所以我们看当时宇文泰立的傀儡皇帝元钦密谋反叛被宇文泰镇压(元宝炬当时已经病逝了),宇文泰毒死了元钦,另立他的弟弟齐王元廓为帝。

所以经过这样一番改革,西魏的军队的战斗力才爆棚,在后三国的较量中逐步蚕食了南梁并占据了上风,为后来中国的大一统再次奠定了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