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文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春秋战国,天下纷争,各国争霸,杀伐不断。而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有一个名字响彻诸侯国,那便是扁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他精通望、闻、问、切四诊,甚至能一眼看穿人的生死。
相传他曾路过虢国,看到国君面色灰暗,便断言:“再过十日,病入膏肓,神仙难救。”果然,十日后,国君驾崩,这一事件让他的名声更加响亮。
一
然而,他的医术再神,也曾被人质疑。
一天,魏文侯召见扁鹊,提出了一个让他陷入沉思的问题。
“你们兄弟三人都学医,到底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想了想,坦然回答:“长兄最高,中兄次之,我最差。”
魏文侯愣住了,反问道:“为何你最出名?你的兄长,我从未听过。”
扁鹊叹了口气,说:“大哥治病于未发,他能察觉到病的苗头,在病人尚未自知时便调整饮食、作息,让病无从生起。病人自己都不知道生过病,又怎会传扬他的名声?”
“二哥治病于初期,病人刚有不适,他便用简单的汤剂、针灸,让病症不再加重。因此,世人只觉得自己得的只是小病,对他的医术也无深刻印象。”
“而我是等到病人病入膏肓,才施展手段,把他们从鬼门关拉回来。病人经历生死,自然会感激不尽,把我的名号传得人尽皆知。”
魏文侯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称奇。
这一年,齐桓公听说扁鹊在齐国,立即派人请他入宫诊脉。
扁鹊一见齐桓公,眉头微皱:“君王气色不佳,肝脏已有病变,应尽早调养。”
齐桓公摆摆手,笑道:“我一向健壮,饮酒作乐,身体从未有恙。”
扁鹊摇头:“病在未显时,最易治;等到发作,恐怕就晚了。”
齐桓公不以为意,挥手让扁鹊退下。
过了五天,扁鹊又入宫拜见,见齐桓公的脸色更显晦暗,再次提醒:“病已入血脉,若不戒酒、节食,恐怕难以长久。”
齐桓公仍旧不信:“我感觉良好,不必忧虑。”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来时,见齐桓公脸色灰白,站在门口看了一眼,转身便走。
齐桓公奇怪,忙让随从追问:“医师为何不进宫?”
扁鹊长叹一声:“病已入骨髓,无药可医。”
果然,不久后,齐桓公病倒了,太医束手无策,他这才想起扁鹊,急忙派人相请。可惜,此时已病入膏肓,回天乏术。
临终前,齐桓公叹息:“若是当初听信扁鹊之言,何至今日?”
扁鹊的弟子明德,听闻此事后心生疑问。
“师父,若养生之道如此重要,为何世人总要等到病重才后悔?”
扁鹊微微一笑:“世人求医,往往希望有药可救,可真正能救他们的,不是药,而是他们自己。”
“可为什么多数人不信?”明德不解。
“人性如此,未到险境,便不知珍惜。”扁鹊缓缓说道,“你可知世人最常问我什么?”
明德思索片刻,答道:“无非是‘何药可治病’,或者‘何方可延年’?”
扁鹊摇头:“最多的是‘可有仙方,能令人长生不老’。”
明德怔住。
二
明德对这句话思考了许久。直到一次夜谈,他终于鼓起勇气问出口。
那晚,明德静坐于师父身旁,轻声问道:“师父,世间真的有长生不老吗?若是长生真的存在,长生者到底有何秘法,弟子实难解惑求师父告知”
扁鹊微微一笑,摇头道:“世人皆有生死,长生不老是妄念。但我有一计,虽不可得长生,却可得长乐。”
明德赶忙询问:“师父可授我此法?我定当悬壶济世,救治苍生。”
扁鹊望向天边,声音悠远,缓缓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