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是幕阜山区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小山村。
双井离县城不到五公里,背靠杭山,面朝修河。杭山巍峨逶迤,修河灵秀蜿蜒,双井就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在占卜堪舆师的眼里,这里是上上吉地。黄庭坚祖上看中这个地方之后,立即迁居于此,从此开启了家族的开挂历程,谱写了一个普通小山村的不平凡的辉煌历史篇章。
黄庭坚先祖黄赡是南唐的著作佐郎,在南唐末期出守分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南唐所处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至暗的时期之一,社会动荡不安,兵燹不断匪患肆虐,百姓忍饥挨饿流离失所,正直的为官执政之人处于两难境地,饱受夹板之气。黄赡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毅然辞去官职,车马五湖泛舟四海,归来之后,觉得分宁地处大山之中,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确是躲避乱世休养生息的理想之地,于是,决定把家安在分宁。遂将父亲黄玘、二弟黄贻、三弟黄赋从浙江金华接来分宁,为安全起见,将黄贻一家和父亲安置在离县城更远交通不便的布甲画湾,将黄赋一家安置在武宁,自己则安家于双井。
一、最早创办书院的家族
从迁居分宁之后,数代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过了几十年,家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家境渐趋富裕稍有积蓄,家族决定开办书院。书院先由黄赡长子元绩创办,数年未成,后由黄赡次子元吉的长子中理接办,不久之后,即在布甲画湾和洞上先后建成了芝台和樱桃两所书院。
在布甲乡的大山之中有一条小山沟。小山沟的溪水发源于很远很远的大山深处,在山山岭岭的阻挡下,溪水迂回曲折九曲回环,但却认定一个方向,百折不挠地向前流淌,终日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在溪流的两岸,尽是茂林修竹渲染的郁郁葱葱,一到秋天则五彩斑斓流光溢彩,而画湾这一两里来长的地面则是这一风景长廊中的精华部分,故起名为“画湾”,黄元绩和黄中理特地把书院选址在这里。
书院建成之后,黄家不惜重金,聘请当世名师宿儒入院就教,中理在打理书院杂务琐事后,也亲自执教。中理的长子茂宗,因年岁最长,已经在外学有所成,正准备参加科考。按照父亲的安排,一边应考一边教授。多年之后,两所书院出去的学生通过乡试会试,中举及第比比皆是,一时名声大噪,远近闻名,连江南东路江州的司理参军宋玘都听说了,特地送两个儿子宋郊宋祁到书院学习,后来兄弟俩同榜考中进士,宋郊还被钦点状元。
在双井黄氏第五代中,黄茂宗最为年长,率先参加科考并捷足先登,题名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蔡齐进士榜,开了双井黄氏科甲连登金榜题名的先河。进士及第之后,黄茂宗和欧阳修叔父欧阳晔一起在崇信军(今湖北随州)为官,一个是节度判官,一个是推官。欧阳修父亲欧阳观逝世之后,欧阳修随母投奔叔父就养,经常和黄茂宗的堂弟黄注(字梦升)一起聆听黄茂宗的讲读教诲,黄茂宗也就成了欧阳修的启蒙老师。
茂宗带头,亲弟堂弟随其而上,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至嘉佑六年(1061)辛丑这46年中,黄中理和弟弟黄中雅的十个儿子个个登上了皇榜,被时人誉为双井“十龙”。
黄家创办的芝台、樱桃这两所书院,是修水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书院,比分宁主簿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要早50年左右。
二、考中进士最多的家族
分宁双井黄氏是史上考中进士最多的家族,双井村是史上考中进士最多的自然村,故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黄茂宗考中进士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黄钥考中方山京榜进士止,在两宋时期短短的247年里,双井这个小小的自然村,黄氏这个小小的家族,就出了48位进士,平均五年多一点就出了一名进士。会试三年一次,每两次会试就有一人考中进士。
在一次会试中,双井黄氏子弟三人同榜考中进士的有四次,分别是嘉佑二年(1057)丁酉章衡榜,有黄孝宽、黄灏和黄庭坚的祖父黄湜三人;嘉佑六年(1061)辛丑王俊民榜,有黄浃、黄公虞和黄庭坚的叔父黄廉三人;嘉定元年(1208)戊辰郑自诚榜,有黄垺、黄墉、黄德礼三人,该榜分宁仅考中三人,全部为双井黄氏子弟;宝庆二年(1226)丙戌王会龙榜,有黄端亮、黄端方、黄时发三人。
另外,还有三次会试分宁县仅考中二人,此二人全部是双井黄氏子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双井黄氏包榜三次,分别是景祐元年(1035)甲戌张唐卿榜,包榜的是:黄庠、黄渭;元祐六年(1091)辛未马涓榜,包榜的是黄叔敖、黄成允;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卫泾榜包榜的是黄实、黄遵。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黄中理五个儿子和其弟弟黄中雅的五个儿子,堂兄弟共十人,先后全部考中进士,被时人誉为双井“十龙”,这在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是双井黄氏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奋斗历史的序章。
还有子孙几代都是进士,像黄庭坚祖父黄湜、父亲黄庶,加上黄庭坚,连续三代都是进士。黄湜的儿子中有黄昭、黄庶、黄廉三个进士。黄廉的儿子中有黄叔敖和黄叔夏是进士。
整个修水在历史上考中进士最多的时期就是宋代,虽然当时还有莫、余、王、徐等姓氏出了很多进士,但都不能和黄姓相比,尤其是黄姓48进士,竟然出在双井这个弹丸之地,出自黄氏一家实在令人费解。但过细考察黄赡的为官之道,黄中理苦心孤诣制定的黄氏家规,就不难破译其成功的密码。
三、制定黄金家规的家族
黄赡原为南唐的著作佐郎,后出守分宁县。黄赡裔孙、进士黄㽦在宋淳熙八年(1181)主修《双井黄氏宗谱》时,撰写了《黄氏源流序》,文中说到:“赡以策干南唐李氏,言不合,止授著作佐郎,知洪州分宁县。后湖南马氏亦授兵马副使,将楚兵二十年,镇分宁疆界,吴头楚尾。著作居官,使两地之民互不相侵陵。……著作次子讳元吉,豪杰士也,乃聚书市田,卜居双井,生光禄卿中理……光禄筑两书馆于樱桃洞、芝台,四方学徒辐辏,自此黄氏以学问文字蜚声,时称‘十龙登科’,被荐者摩肩,名世建勋者继踵,为分宁甲族。”“十龙”中最后登科的是黄浃,登科时间为1061年,黄㽦撰写此文是1181年,相距仅120年,文中所述内容应为信史,故《宁州志》、《义宁州志》均采用此说。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黄赡为官很有一套,办事能为百姓着想,能很好地调处各种矛盾,还能处理好南唐和马氏楚国两个国家之间人民的矛盾,“使两地之民互不相侵陵”,并取得楚国的极大信任,被授予楚国兵马副使二十年。另外,他还目光远大,思想极为敏锐,感受到南唐、马楚政衰,必将被赵宋吞没,故急流勇退,遍游湖湘之后,认定分宁确是乱世避灾之地,“遂家焉”。
黄赡的政治智慧、民本思想、远大目光等传递给了后代,故其子元吉充分展示其卓越的致富才能,聚集财富,一句“豪杰士也”意味十分丰富。有了财富之后,在买田买地的同时,他还眼光远大地考虑子孙的教育问题,将“聚书”放在“市田”之先,作为家族长盛不衰的第一要务。
黄赡的孙子黄中理,是双井黄氏家族一个承上启下具有开创精神的关键人物,是他将黄氏家族从传统的耕作市货生活道路带入了科考入仕的金光大道。他首先在叔父黄元绩打下的基础上,将芝台、樱桃两座书院建设完成。这是一件具有远大眼光的事情,在当时的分宁,还没有一座书院,这是修水历史上第一所书院,也是中国书院历史上较早的书院。书院的建成,为家族子弟的读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黄氏子弟登科入仕奠定了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黄中理做下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主持制定了《双井黄氏黄金家规二十条》。家规从祖宗、父母、兄弟、子弟、乡党、朋友、配偶等多个方面,规定了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要求。家规还要求对贫富要一视同仁,对贫者要进行帮助,对山林要进行管护,对道路桥梁要进行维护,对赌博要严厉禁止、喝酒要适度、对诉讼非迫不得已不为之。家规对读书进行了深刻阐述:“读书乃诚身之本,而显扬宗祖之要务也。吾家自今修谱之后,必岁延名宿,教育后生,务期典籍精通,文章晓畅,更且敦励行谊,以成大器,斯真读书矣。其供应俸仪,俱不可苟,若以供俸非轻为便,浪延村学,仅图识字,致兹鄙陋,反坠先声,为父兄者尚其念之。”
这个关于读书的第八条家规,开宗明义,点名读书的意义是“诚身之本”,是“显扬宗祖要务”,要求黄氏学子“典籍精通,文字晓畅”,期望黄氏学子“敦励行谊,以成大器”,也就是要黄氏子弟精通典籍,登科及第,光宗耀祖,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在家规的促进下,在书院众多学子的竞赛中,加上黄茂宗率先考中进士的示范作用,双井黄氏子弟便一发而不可收,大家疾速奔跑在科考路上,最后,有48位幸运者最终鲤鱼跳龙门,入仕为官,显扬宗祖了。
由于黄氏家规家训的长久熏陶,黄氏子弟出外求学为官,都能行得端坐得正,守得住道德的底线,对得住自己的良心,都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能公忠体国,能赤心为民,没有一个贪墨枉法,没有一个以奸济私,都以良好的形象留存在史册之中或妇孺百姓的口碑之中。
四、史志传记最多的家族
双井黄氏48进士中,有五人官至尚书,他们是:
黄灏(1001——1092),双井“十龙”之一,中雅长子,字茂先,号实之,嘉佑丁酉(1057)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刑部尚书。
黄廉(1027——1092),黄湜四子,黄庭坚叔父,字夷仲,嘉佑六年辛丑(1060)进士,枢密都丞、吏部给事中,诰赠户部尚书。
黄应,字公符,熙宁癸丑(1073)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户部尚书。
黄叔敖(1069——1140),黄廉之子,黄庭坚堂弟,元祐辛未(1091)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迁太子太保。
黄勉,字子亢,绍圣四年丁丑(1097)进士,官至工部尚书。
有的虽然官做得不大,但都秉持家族传承的民本思想,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当地百姓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有的甚至殉职在任所,从而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去职之后,其事迹被载入方志,有的甚至建立祠堂予以祭祀。
黄庭坚的父辈黄茂宗、黄庶、黄注都载入了《义宁州志》,黄庭坚的哥哥黄大临载入《袁州府志》,黄庭坚的弟弟黄叔达(知命)载于《南昌耆旧记》。黄庭坚孙子黄然载入《豫章志》。黄庭坚的堂弟黄叔敖载入《豫章志》,叔敖子黄霦载入《抚州志》和《豫章人物志》,其孙黄子耕则载入《义宁州志》。黄荣载入《抚州志》。黄文圣曾任河南归德府同知,卒于官,“民立祠祀之”。不仅归德建立祠堂祭祀黄文圣,其事迹还载入了《南昌府志》。上述之人,也全部载入《义宁州志》。载入《义宁州志》的还有黄茂宗、黄注、黄庶、黄公准、黄谈等人。
有一个黄介,虽然不是48进士之一,但却进入了国史《宋史》,有必要介绍一下。《宋史》载:黄介,字刚中,隆兴分宁人。意气卓越,喜兵法。制置使朱禩孙帅蜀,介上攻守策,禩孙爱之,以自随。夏贵辟充广济簿尉,平反死囚,尹不能抗。钱真孙复辟入幕,及与真孙别,诵“南八,男儿死尔”语以勉之。后家居,帅乡民登龙安寨,为保聚计。德祐元年,北兵至砦,众奔溃。介坚守不出,且射且诟,面中六矢不为动,顾谓家僮陈力曰:“尔尽力,勿走。”力曰:“主在,死生同之。”介身被镞如猬,面颈复中十三矢,倚栅而死。力亦死。妻刘被掠,子用中逃得不死。及壮,求母四方,逾十年,得于京师,以归。州里称为黄孝子云。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黄介先在四川制置使朱禩孙的帅营中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到分宁,在家居住。这时已是南宋末期,元兵正在大举进攻。为了保护乡亲们不受元兵的劫掠,黄介率领乡亲们登上龙安寨。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进攻龙安寨,老百姓见攻寨的元兵众多兵强马壮,纷纷逃离山寨。黄介坚守山寨不去寨外迎战,只是一边射箭一边咒骂元兵,面部被元兵射中了六箭,还依然坚持射杀敌兵。黄介看到家丁陈力还在紧跟自己杀敌,于是对他说:“你已经尽了力,你为什么还不撤走?”陈力回答说:“主人在这里,我也要坚守在这里,我决心与主人生就一起生,死就一起死!”这时,黄介全身都被箭射满,就像一只刺猬一样,面部和脖颈上又被射了十三箭,最后,倚靠在寨栅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陈力也英勇战死。妻子刘氏被元兵掳走,儿子用中逃得一命。黄用中长大后,四处寻找母亲,寻找了整整十年,最后在京师将母亲找到,立即带着母亲回到了家乡分宁。
双井黄氏能够进入国史的,除了黄庭坚,就是这个黄介。黄介虽然不是以科第显,也没有因为文苑著,但作为一介平民,在强敌进攻下,不畏惧不退缩,带领家丁,强抗来敌,面颈被射中19箭,全身被射成刺猬,还战斗不息,直至气竭而亡。黄介这种为了家国,不畏强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斗争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死信念正是封建统治者需要和提倡的。另外,其子黄用中寻母十年,其孝行感天动地,也是封建社会以孝治天下最迫切需要的典范。
至于黄庭坚,因为其是历史名人,故《宋史》有很大的篇幅对其进行记述,他所求过学的地方、做过官的地方、被贬谪过的地方、生活过的地方,其方志都有很详尽的记录,在此就没有必要赘述了。
双井黄氏在宋代能出48个进士,并且出了一个在诗歌上开宗立派,在书法上彪炳史册,和苏轼齐名的黄庭坚,是有其独有的深层原因。第一个必须要有深厚的经济基础,双井地处修河岸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出产自然丰饶,尤其是黄氏先祖将种茶制茶技艺从浙江带来双井,通过多年的耕种和制茶技艺的改良,双井茶一时风靡京城,畅销天下,为黄氏家族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故黄㽦说黄元吉“豪杰士也,长雄一县”。
积累了巨额财富,才能兴办书院,重金聘请教师,才能让年岁较大的人还能几十年地坐在书院里学习,黄庭坚的祖父黄湜直到57岁才考中进士就是一例。第二个,就是创办书院。以前学习都是个人行为,最多就是在私塾中学习一些基本的东西,至于明经诗赋则靠自己摸索和四处拜师,通常是事倍功半,进步不大。读书是日耕夜读或晴耕雨读,故有“耕读传家”之说。
创办书院之后,一是能集中长期时间进行学习,只做学习这一件事,效率极大提高,二是有名师随时教导,不懂的能及时解决。三是大家在一起,就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赛,这种比赛能激发所有人的进取心,能激发不可估量的学习潜能。四是家规家训对大家科考及第振兴家族的要求,也在时时刻刻地鼓励和促进大家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就是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成就了双井的辉煌,创造了双井黄氏的荣耀!
2025年1月17日
附: 双井黄氏黄庭坚支部分世系
黄玘——黄赡、黄贻、黄赋;
黄赡——黄元绩、黄元吉
黄元吉——黄中理、黄中顺、黄中雅
黄中理——黄沔、黄滋、黄湜、黄淳、黄涣
(黄中雅——黄灏、黄浃、黄注、黄渭、黄浚)
黄湜——黄昭、黄襄、黄庶、黄廉、黄羽、黄昉
黄庶——大临(元明、寅蓭、伯氏)、庭坚、叔献(天明、葛翁)、叔达(知命、云庵)、苍舒(迪安)、仲熊(非熊)
黄庭坚——黄相(小德、淡夫、念九)黄相——黄黔、黄然、黄槱、黄照、黄炁、黄羔。
周斌
【作者简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