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年六月,64岁的范仲淹在徐州病逝。宋仁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悲伤了许久,除了派人去慰问范仲淹的家人外,他还亲自为范仲淹题写了墓碑碑额,赐谥号为“文正”。

文正,堪称是君王赐给文臣的最高谥号,很多文人对此梦寐以求,可是历史上能够获得这个谥号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宋仁宗能够赐给范仲淹这个谥号,显然除了认可他的道德文章出众之外,更对他的为人处世十分赞同。


宋仁宗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历史上,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历代专家学者也都给予范仲淹极高评价,比如王安石将他誉为“一世之师”,苏轼称赞他是“出为名相,处为名贤”,黄庭坚的赞誉更绝:“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是当时名相晏殊、富弼等人都比不上的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为什么能够赢得这样高的赞誉?说起来除了他的道德文章之外,为人处世方面更能体现人品。

1、 敢对太后和皇上说“不”

范仲淹为人耿直,历史资料中记载了很多他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其实,除了耿直之外,范仲淹做事还有远远超过他人的清醒与公正。


范仲淹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仕途生涯中,范仲淹曾经多次被贬官外放,其中有一次就是因为阻止宋仁宗率领群臣朝拜刘太后,为太后祝寿。

章献太后刘娥在宋真宗时非常受宠,宋真宗生病时她一度掌控朝政决策大权,宋仁宗即位后她荣升为皇太后,更是把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1029年初冬,年届六十的刘太后向宋仁宗提出,希望冬至这一天,由宋仁宗率领百官朝拜自己,为自己祝寿。

19岁的宋仁宗由刘太后抚养长大,再加上刘太后把持朝政多年,宋仁宗根本没有胆量和权力去反对刘太后,所以他就晓谕百官,准备到冬至这一天遵从太后旨意,率领百官对她朝拜。


刘太后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满朝文武大臣早就习惯了顺从刘太后,没有人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偏偏范仲淹是个例外。范仲淹当即对宋仁宗上书进谏:“您想对太后尽孝,在皇宫里以家人礼叩拜太后就可以了,怎么能率领百官和您一起朝拜呢?这不合规矩!”

光是劝谏阻拦君臣朝拜还不够,范仲淹另外还做了一件直接惹怒刘太后的事:他向刘太后上书,请求她还政于宋仁宗。

当时,朝廷内外都是奉承和讨好刘太后的人,即使宋仁宗这位当事人都不敢对刘太后说一个“不”字,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无论是阻止朝拜还是请示还政的奏疏,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范仲淹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不过,对于范仲淹的处置意见却很快传达出来:马上调离京城,派遣到河中府去担任通判。


范仲淹画像,图源网络

2、总是与众不同

在被贬出京城之前,范仲淹担任的是秘阁校理职位,专门负责皇家图书典籍校勘和整理,这是范仲淹为母亲守孝期满后,由宰相王曾、御史中丞晏殊推荐获得的职位,结果他只在任一年多,就因为两封奏疏而被调离。

范仲淹被贬出京城,他本人倒是不大在乎,仍然是该进谏的进谏,该反对的事情照反不误。

在刘太后当权的形势下,范仲淹所上奏章中的意见从来都没有被采纳过,不过他反馈的这些信息却都被年轻的宋仁宗看在眼里,心里想必也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

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马上把范仲淹召入京城,任命他为右司谏,专门负责规谏讽谕之事。


宋仁宗画像,图源网络

此时,朝廷大臣中的风气又和刘太后掌权时大不一样,尤其明显的就是对刘太后的评价,很多人纷纷对刘太后提出批评,认为她在很多重大决策上都存在过失,偏偏还是范仲淹提出了不同意见。

范仲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墙倒众人推”,而是对刘太后做出了十分客观的评价,他劝谏说道:“太后接受先帝的遗命,抚养教导陛下十几年时间,即使有小的过错也不应该总是被提起,而应该适当掩饰,以成全太后的美德。”

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意见,他诏令群臣,从此不许再议论刘太后的是非过错,朝廷这种不良风气才终于得以扭转。


范仲淹书法,图源网络

结语

只有经历过世事的人才会明白,范仲淹这些做法到底有多么可贵!我们常常处身于各种不同环境,经常会看到人们盲目跟风,跟风的目标并不见得有多么正确,更多的往往是个人利益驱使。这种情况下,即使保持独立而清醒的思考都已经非常难得,如果再大胆地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从根本上制止这种不良跟风,那就不仅需要出众的智慧,还要有过人的胆气。

范仲淹显然就拥有这种智慧与胆气,无论是宋仁宗还是后人给他的那些极高评价他都当之无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