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若林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相关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就拿“福”字来说,在字形上,先人们总结“福”字是由“衣” “一” “口”“田”四字组成;“衣”字旁又有福禄之意,因此,“福”字的意思就是“一口田,衣禄全”。在我们的祖先看来,有衣服穿,有一口田,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
福,它有时候看得见,有时候摸得着,红红火火的日子,蒸蒸日上的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健健康康的身体,生龙活虎的精神……这一切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令人愉悦的东西,这对生活在九江的人看来,都是福的体现。九江这块福地,培育出的福文化,可以说是横贯古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九江人至今尚存的“崇福”习俗,拙稚质朴,奇秘诡谲,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情调,让闻者惊而止步。
福是春节的符号。祝福、祈福、接福、纳福……一个“福”字,承载着九江人朴素的生活理想。在一年一度的春节前,九江人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掸扫房屋,粉刷墙壁,冲洗地面,擦拭家具,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名曰“掸尘”;同时,又磨粉又做粑,杀鸡宰鸭,买鱼买肉,忙着置办福礼和年货。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三十,家家户户的门楣上和厅房都贴上春联和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幸福盈门,吉祥富贵的年画。有“福”将至,则为吉祥。九江人为了迎接“福”的到来,各地还兴在门上倒贴“福”字,意在福到(倒)了。
春联的实质,就是把年节祝福的吉利话变成对称韵语的形式,写在红纸上张贴出来的风俗,它也是一种民间传说、文学创作与书法艺术相融合的产物。春联的联语主要表现喜庆、祝愿幸福,如“百福尽随新节至,千祥皆自早春来”;“向阳村舍春光媚,和睦人家幸福多”;“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风和日丽春常驻,人寿年丰福永存”等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走亲戚访友,即拜年,是九江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也是亲戚、朋友之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亲情大祝福。拜年要施礼道贺,讲新年快乐、阖家幸福、添福添寿、福气多多等吉利话,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一,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同时,各地的龙狮表演中的吉祥寓意和祝福话语,传递着幸福安康、风调雨顺的祝福。这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酒醇中泡着,在菜香中浴着,在祝福中快乐着。春节过后,一些县(区)又有辞年活动,辞年活动也有诸多祈福,如湖口、彭泽等地的辞年歌词云:“有农者,一籽落地,万担归仓。商者,一钱为本,万钱为利。工者,空手出门,抱财回乡。”
婚姻嫁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情感体验,当两人牵手共涉爱河、最终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时,宣告甜蜜而崭新的两人世界开始,组成一个又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青年男、女结婚时,双方家都会贴上引人注目的婚联,如“志同道合青春美,地久天长幸福长”“同心谱成幸福曲,并蒂开放向阳花”“和睦家庭风光好,恩爱夫妻幸福长”等。就连新人洞房的被褥也要由儿女双全、家庭幸福的妇女铺设;婚礼中新郎新娘要喝枣子茶,寓意早生贵子;喝交杯酒,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闹新房撒帐的歌,有“撒帐尖,寿比南山福比天,儿孙孝顺全家福,一家大小胜神仙”“脚踏金阶地,福共海天长”等祝福之辞。
婴儿降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件喜事、幸福之事,所以第一项礼仪就是报喜。婴儿生下来3个月时,多数要给孩子取名字。名字的字数虽少,却寄托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民俗心理,在孩子的名字中加进美好的字语,如男孩通常多叫有福、福生、福民、胜福、直福等,女孩多叫福英、福莲、福凤等。
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周岁礼一般比较热闹、隆重。旧时九江各地有个特殊习俗“抓周”,就是在“簸箕”(谐音“播吉”)里放上书、笔、秤、尺、算盘、玩具等物件让小孩抓,看孩子抓什么,围观的人往往都希望孩子抓到大人预期的物件,孩子抓到什么,大人也就借题发挥,说一些与此物件有关的吉利话,为孩子祈福。
孝道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美满幸福的一个良方。九江人历来讲究尊老敬老,寿诞礼仪正符合人们向老年人表示孝道的心愿。长辈对晚辈的爱无与伦比,所以晚辈应该对长辈知恩、感恩、报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晚辈要尽孝心。在民间有很多晚辈给长辈“祝寿”,表示“恪守孝道”。祝寿活动有的是家庭晚辈发起,有的是由本人所在的单位中的下属发起,届时亲友们会送来寿幛、寿联、花篮等礼品。庆寿的寿幛,多用金纸剪题字贴在大幅红绸缎上,男寿幛语一般有福禄寿考、寿山福海、畴陈五福等;女寿幛语一般用福延萱楼、福寿康宁等;夫妻双寿寿幛语为福寿双全、福禄鸳鸯、福寿并臻、福体长泰等等。
清代 五彩盘金绣群仙祝寿图寿幛 观复博物馆藏
俚语,即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俚俗之语。你若去仔细玩味,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诙谐、智慧,逗人发笑,饶有趣味。都昌、湖口等地就有许许多多与“福”字有关的俚语。如“发财发福,一对蜡烛;上半年刊崽,下半年做屋”,这是孩童们在元宵节时挨家挨户耍龙灯讨喜钱时的祝福语,也叫“掌彩”;“瘦田丑妻,家有福喜”,就是说贫瘠的田地和丑陋的妻子,都不会遭人惦记,是家里的福气;“有福不愿享,坐到等天光”,喻意劳碌之人;“秀才仗到老爷福”,喻意为常用于沾光或揩油时客套话;“要享福,山上拎爆竹”,即要想过幸福生活就应该求得祖先的保佑。
九江民间认为建房要与习俗和信仰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子孙昌盛、幸福美满;因此,寄希望于“福”地,即“心田种德心常大,福地安居幸福多”。屋体做好之后,要择日上梁,上梁时要燃放鞭炮,要在梁上贴“福星高照”之类红纸梁标,并用糖果点心之类“抛梁”(抛粮),取新居竣工后粮仓满,有福气之意,藉以活跃建房气氛。乔迁新居前,很重视喜庆的布置,要在大门两旁贴上大红对联,或在门上贴上大“福”字。亲朋好友要送上祝贺新居乔迁喜幛、匾额、对联等,其用语如福地杰人、嘉屋万福来,福气临门、美满幸福,“喜到门前清风明月,福临宅地积玉堆金”;“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平安四季春”等。
在汉字词汇中,“福”作为“祸”的对立面,它是个喜庆词。《韩非子·解老》说“全寿富贵谓之福”。《尚书·洪范》也曾把寿、富、康宁、好德、善终称之为“五福”。在九江民俗文化中,人们向来把“福”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来追求的,尽管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就喜欢用美好吉祥的语句来传递福气。在庆贺老年人生日时说“多福多寿”“福寿通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对年轻人结婚送上“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祝福;对朋友多表达“祝您幸福,心想事成”“平安是福”的心愿;对他人帮上忙使事情办得很圆满,多说“托您的福!”老年人晚年生活衣食无虞、儿女双全,人们夸奖他们有福气,有福像;一个家庭兴旺发达,周边的人都说此家屋场是福地;送旅人上路常用“一路福星”,甚至走进佛寺庙宇,供善男信女慷慨解囊的功德箱子上面也写的是“广种福田”。
同样,在九江各地,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对“福”字情有独钟,农村做年粑的粑印子,有“福”字;中秋月饼上有“福禄寿禧”图案;市场上有镶着“福”字的成衣和儿童服装,就连嗜酒的人也将酒称为“福水”。如此种种,可以说,“福”字广泛地渗透在九江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民众的心灵深处刻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地名是一个地域民俗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历史上的九江,人们俱怕战乱、动荡,把安居业乐、幸福安康当做美好的愿望,这种心态在各地地名中也表现出来。九江冠有“福”的地名也不少,如浔阳区人民路街道和彭泽县棉船镇分别有幸福里居委会,共青城市苏家垱乡有开福寺村,庐山市星子镇有幸福村,修水县义宁镇有福湾村、太阳升镇有幸福村、渣津镇有福星村,永修县白槎镇有福联村,都昌县西源乡有福缘居委会等。再者,浏览九江各地各行各业的店铺名,亦有带“福”字的,如福记、福康、金六福、周大福、天福来、有口福等等。
时光如水,岁月悠悠。已经进入现代文明的九江人民,亲眼看到昔日中的祝福愿望,已经逐步变为现实。但是,对新岁月幸福的希冀和追求是无止境的,依然喜闻乐见。总之,九江民俗中的福文化,林林总总,融会于生活的每一天,渗透于生产每一环,诠释着幸福九江的深厚人文内涵。在福地九江,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地区各异,都是“福”文化的所有人和守护者,对“福”文化的体验,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崔老师对九江文化的研究极为广泛,节庆习俗方面,本系列已发布过他的《九江元宵文化》《九江端午文化》《九江清明文化》《九江重阳文化》等,这些崔老师的新作,在过年期间发,是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