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早上起不来时,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早睡,结果晚上拿起手机就刷视频,根本停不下来;

看见别人马甲线,就下定决心开始健身,结果坚持了一段时间就不了了之。

老是想要自律,但就是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沉没。

很多人因此沮丧、焦虑,懊恼自己意志力不够。

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美国作家罗伯特·弗里茨在其畅销全球30余年的《最小阻力之路》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他认为我们总是完不成设定的目标,是因为我们陷入了某种“结构”的束缚之中。

唯有突破这结构的束缚,才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景。

一切,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什么是最小阻力之路?

相信很多小伙伴小时候都做过那恼人的奥数题。

一道奥数题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解法,但总有一个是“最优解”。

就是那个能最快、最便捷得到答案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叫“最小阻力之路”。


我们人类的身体中,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总会想着用最快的方式去追求快乐,追求多巴胺。

所以在各种环境里,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寻觅那条高效的最小阻力之路。

比如下班回家,我们会规避那些塞车的地域,选一条通畅的马路,以便尽快到家;

下厨做饭,我们会下载教程,避免在鼓捣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保证食物美味;

网上网购,大多数人也会倾向于先看买家风评,了解大家的评价以免踩坑,提升购物体验。

这些行为,都是在尽可能地规避风险,都是走最小阻力之路。

这种现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我们的行为模式,其实就是由无数条最小阻力之路交织而成的。

最小阻力之路交织而成的网络,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所以,很多小伙伴的自律行动为什么会失败?

拿早睡举例,因为我们身体里那份趋利避害的本能,就是会让我们想要最迅捷的快乐。

这种快乐,你晚上躺床上打开短视频app,然后用手指轻轻一点一划,就可以马上实现。

各种眼花缭乱的内容,立刻会蹦出来,刺激你的眼球,催生你的多巴胺。

快乐因此达成。

然后划着划着,大半夜就过去了,早睡计划就这样破产。


所以,大家明了了么——“熬夜刷短视频”对我们来说,正是一条最小阻力之路。

它非常符合我们身体对快乐的本能需求,所以很容易就把我们征服,让我们深陷其中。

故而,它很难戒。

到这,有小伙伴可能会说,那我意志力足够强,能不能克制这份本能?

答案是——很难。

因为这种本能就像写在我们身体里的“程序”一样,与我们浑然一体。

如果强行与最小阻力对抗,那么你很可能会陷入一种情况,就是——被不停地拉扯。

很多小伙伴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信心满满地宣布要早睡,誓也立了,朋友圈也发了。

一开始确实能坚持,每到深夜就放下手机,立马上床睡觉;

但一段日子之后,一种莫名的空虚就开始袭上心头。

你开始觉得这种自律好乏味、好痛苦,生活似乎失去了色彩。

随着时间推进,这种乏味感还会继续增强。

直到某天晚上,你终于忍不住打开了手机……

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又开始陷入了熬夜的惯性之中,但你还浑然不觉。

直到某一天,当你从镜子里察觉到自己的黑眼圈,以及萎靡的精神状态;

你才意识到自己的“早睡计划”已经失败了;

于是你痛心疾首,懊悔不已,再度开启自律。

然后,就陷入到一轮新的循环……(自律-放纵-自律)

就这样被不断地拉扯摇晃,最后疲惫不堪,怀疑自己。

很多的精神内耗,就是这么来的。

人与本能对抗,注定胜算渺茫。

想要从这种困局中摆脱出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需从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入手。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就被教育:必须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做得好,就会得到表扬和奖励;做不好,就会被批评和处罚。

父母亲就是用这样的教育模式,让我们养成了很多利于生活的习惯。

但这种教育模式,既教会了我们如何顺应环境并做出反应,也把我们的思维固化为了一种“反抗-顺应”结构。

就是对于要求(不管是别人给的,还是自己给的),我们要么就顺应它、听从它,要么就是反抗它、违逆它。

一旦我们觉得“出现问题”,就会去尝试“解决问题”,然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举个例子,生活中有这样一类职场人,他们在“内卷”和“躺平”间来回摆荡。

先是疯狂地卷,卷到一定程度开始觉得累了、身心疲惫了,就转而开始躺平,躺平一阵子后,体力恢复了,觉得不能再无所事事,于是又开始卷起来。

如此周而复始,时而颓靡时而亢奋,这其实就是“反抗-顺应”结构在作祟。

这个结构的特点就是,一旦问题得到缓解,心态就会松懈;

然后原本的最小阻力之路(懒惰、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等),就会重新发挥作用,把你拉入原来的轨道。

等你发现时立马懊悔不已,于是又重新开始折腾。

所以人在自律和放纵间反复,在内卷和躺平间摆荡,在懒惰和努力间横跳,都是因为这个结构。

这个结构,主宰了很多人的生活,让我们陷入了一种钟摆式的疲惫。

无法按照我们的想法去生活。

那么,要从这种结构中解脱出来,可以怎么做呢?

作者罗伯特推荐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培养“创造型思维方式”。


何为“创造型思维”呢?

书中以1981年乌干达的一次贫困援助行动为例。

当时的乌干达要啥啥没有,各种害虫、疾病横行。

官方下基层了解问题,发现到处都是问题。

于是他们大肆报道,让各地捐献物资,一起来“解决”乌干达的问题。

这种做法一开始确实有一定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

过一阵子后,当地人又再度陷入之前的状况之中。

官方不得不一次次地发起捐赠,无比心累。

多次折腾后,他们决定换一种方式。

他们跟当地人聊天,不再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难处,而是问:“你心中的美好村庄长什么样子?”

听到这话,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环境优美街道干净,有的说要有学校要有鱼塘……

不知不觉间,大家把“美好村庄”的大愿景给描绘出来了。

之后,官方带着当地乡亲们一起动手,在村里建了学校、挖了鱼塘、扫了街道。一步一步把整个愿景创造。

很快,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


恰如帕布罗·卡萨尔斯曾说的:“创造是改变的开始。”

当你从目标来思考现实,而不是从现实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你就能够避免与原有结构中的“最小阻力之路”硬碰硬。

然后,在脑海中打造一个全新的张力结构,重建一条新的“最小阻力之路”。

最终这条路将牵引着你,抵达愿景里的远方。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如何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生活呢?

《最小阻力之路》中提出了5大步骤:

第一步,明确你的愿景:

咱们都听过苏轼“胸有成竹”的故事。

对于想要创造出来的愿景,我们要先刻画在心中。

譬如想要学习演讲,那么你不妨构想一个在万千人面前神采奕奕演讲的画面。

你是什么发型,你用怎样的语气,人们如何为你的妙语连珠鼓掌。

全部想清楚,越明确越好,越清晰越好。

足够具体的目标,才能够牵引着我们的心绪、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让我们朝着它一路奔袭。


第二步,了解你的现状:

有了目标之后,第二步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认真分析我们的现状,找出愿景与目前状态之间的差距。

譬如你想减肥,那么你可以先评估下自己的身体状况,目前体重是多少公斤;

再罗列你的目标体重,看看两者相差多少。

这份差距,是我们动力的源泉。

充分了解现状,我们才能够预判到实践的难度,避免半途而废。

第三步,探索路径:

在明确了目标和分析了现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差距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这个时候,在我们面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路径。

譬如想学唱歌,那么方法有很多:

你可以选择找一位老师来教学;

也可以下载歌唱APP自己练;

又或者,加入一些唱歌社群,和同好们交流学习。

路径出来之后,咱们就可以结合自身状况,来选择一条对我们来说最迅捷、最舒服的道路。

发现没有,这一步,我们其实就是在构建新的“最小阻力之路”。


第四步,遵循创造历程的节奏:

有了路径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但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必须遵循创造历程的节奏。

创造历程有三个不同的阶段:萌芽、同化、完成。

萌芽,是找到自己的目标,构建自己的愿景;

同化,是将自己的目标内化,并付诸实践;

完成,是将目标落到实处,真正达成。

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快脚步,但也要遵循创造历程的节奏,不要急功近利,切勿揠苗助长。

第五步,累积创造动能:

在一次创造历程结束后,可以进行复盘、总结经验。

为下一次创造累积动能。

每一次新的创造活动都会让你累积关于创造历程的经验与知识。

最后,你会成为一位善于创造的大师,真正具备心想事成的力量。


人的一生总要面临很多的问题与阻碍。

无数时刻,我们懊恼徘徊、踟蹰不前。

在很多的内耗与挣扎里,渐渐白了头。

人生光有强大的决心与意志力,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方法,与本能协调。

当我们找到开启自我潜能的钥匙时,我们的人生也会大不相同。

最后,祝愿各位都能找到那条帮助你实现愿望的最小阻力之路。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推荐:《诗经》

作者 | 海边的渔车夫

主播 | 绛染 ,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