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入坑摄影》系列课程的第十五章节,本章节我们将探索摄影构图的基本规则,并解析摄影师看待事物及场景的方式。最终打破并超越基础,培养从千篇一律到万里挑一的构图“眼技”,以及自己独特的拍摄风格指导。

相机本身并无思维能力,摄影需要具有形象思维的人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去完成自己的构想。构图是摄影人思考最多却也是最难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今大部分摄影师都倾向于套用许多不同的公认构图规则,但是摄影富有极大的感性色彩,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元素做出相应改变,“理想模型”极易让我们产生思维上的束缚。有时打破规则会得到更好的结果,但前提是要了解其内在的基本原理。本文我们将以此入手,与您一同打破思维束缚并建立自己的独特构图风格。

构图的“眼技”,是好照片的根本!



在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中,构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还可以突出关键的故事情节以及画面情绪。简而言之,构图可以将场景元素组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所以构图也就是作品本身。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构图实际上也并不存在任何硬性的规则,我们所谓的摄影构图公认规则更多的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重新排序的“理想模型”。将视觉元素通过构图整理成连贯的照片,需要将规则与场景中的元素若合符节地融合一体,因此这对摄影师的“眼技”也有着较大的挑战。

这些“摄影构图规则”虽然可作为指导和学习的工具,但相比之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这些规则存在的意义。大部分的构图规则都无法逃脱的这四个要素之一:即主题强调、权重平衡、视线流动以及视觉深度。并使用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价值、颜色和纹理等艺术设计元素整体上创建构图。

主题强调:在构图中建立主导或视觉中心



当照片中没有任何主要主题可以吸引人们关注特定区域或物体时,眼睛会在整个场景中徘徊。每张照片都应具有一个吸引观众眼球的主导思想或视觉中心,即使照片中包含从属关系(主体与陪体)也必须将视觉主导放在主要主题上,以此进行强调。主体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元素,因此视觉中心可以集中在一个醒目的对象或一个特定的区域上。摄影师通常可以利用许多因素引导人们关注场景中的主要主体,其中人物形象、空间、体积、以及色调和纹理等相对较为常用。



人物形象:在任何拍摄题材中,人物的出现都会相比于其他场景元素更引人注目,因此在进行协调时需格外关注。并且场景中人物的视线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观众更加趋向与场景中人物元素进行视觉交互,因此场景中人物在看镜头拍摄时比观看其他方向有着更加强大的视觉关注力,在拍摄中需要根据预期效果进行协调。



空间:我们将照片中的主要主体称之为正空间,而被摄对象周围的空间称为负空间。正负空间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场景中的单独元素产生极大的视觉吸引力,使观众更加专注于主题。例如在黑暗的水面背景下的白色主体,会立即引起关注,并且大量的负空间可提供较强开放感。



在日常的拍摄中,负空间并不需要完全的空白,也可通过背景区域中对象的一致性来实现,这将使他们与焦点对象的关系逐渐减弱。负空间中元素只要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能够将视觉重心移向正空间区域即可。对于一个有许多元素的照片,有选择地分组可以实现效果。



体积:物体的大小也决定了观看者理解照片的方式。较大的主题暗示着元素靠近观众,因此比背景中的小主题更引人注目,我们所使用的画面填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运用了该原理。结合尺寸还可以体现照片中主题的位置关系,增加视觉深度。



色彩:场景中的光线和色彩也是一个重要工具。在黑暗的场景中,明亮的主题所产生的色调对比,可以给图像带来活力和生命感,同时也更加吸引观众的目光。另外场景中主体相对于其他元素拥有更高的色彩纯度,也会产生饱和度对比,并带来强大的视觉吸引力。同理对比色之间产生的对比关系,也可以用来产生不同的视觉关系。

权重平衡:实现所需画面“和谐”



在“阅读”图像时,观看者的大脑存在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将空间分成两半,希望视觉对象以类似的方式平衡末端的视觉重量。平衡是一种常用的构图方式,以便所有元素都可以平等互补,形成视觉张力或和谐感,从而产生令人愉悦的图像。



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将质量或重量相等的物体放在平衡中点的两侧,我们将其称为“正式”或“对称”平衡。相对于所有其他元素,图片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一定的视觉权重。不同的体积、形状、密度、颜色、位置、甚至是感知重量都会产生一定量的视觉权重,我们需要正确地将其布置在构图中以产生平衡感,也称之为非正式平衡。这种非正式平衡同样可以产生出较强的视觉张力以及和谐感。例如,上图中的非正式平衡示意图的左侧我们有一个更大的质量且更接近中点,而远离中心的要素会小得多,但是看上去却是平衡的。这类似于成年人坐在跷跷板的中心附近,以便与末端的孩子保持平衡。

简而言之,在二维的图像中任何元素都没有真正的物理重量。视觉重量是作为衡量场景元素吸引眼睛的量度。如果您牢记这一点,下面的一些因素会更有意义:



体积与位置:较大体积的元素在视觉上比较小体积的元素重。物体的视觉重量与物体到构图中心(或主要区域)的距离成正比,靠近中心的大物体可以与靠近边缘的小物体抵消。



密度:紧凑形状的物体在视觉上比不紧凑的物体重,元素打包到特定的空间中将给该空间带来更多的重量,多个小物体可以平衡一个大物体。



形式与空间:正空间比负空间重,较大负的空间可以与较小的正空间保持平衡,例外隔离在空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被其他元素物体重。



颜色:通常,较暖的颜色比较冷的颜色重。高饱和颜色看起来比低饱和颜色更重,小面积的鲜艳颜色可以抵消较大面积的暗淡中性色。较暗的元素比较亮的元素具有更大的重量,对比度(在对象和背景之间)越高,则对象的权重也就越大。

视线流动:改善观众对图像的“阅读”方式



我们通常会用“引人注目”来形容一张照片 ,因为将眼睛自然地引向场景是构图的宗旨之一。但对于成功图像的定义更多是由观众引起回应的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引人瞩目”。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场景有着更大的控制权,为眼睛创建一条“路径”,说服观看者以特定顺序体验图像。图像的叙事并不会直接展现给观众,而是在整个构图进行串联,以保持观众的兴趣。就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不会凝结在照片的某一个区域中。我们通常可以使用显性或隐性的线条,引导观众以叙事的方式漫游图像。

显性引导:



线条是最明显的引导方式。从本质上讲,大脑会判定线条具有方向性,并鼓励眼睛沿着线条行进,从特定的角度来看,一条路或一排树,甚至是光影都可以在脑海中划成一条线。如果您了解格式塔心理的“连续性”法则就会明白,我们的大脑也会试图将所看到的“连接点”加以平滑的轮廓,例如直线或曲线,无论这些元素在现实世界中是什么,到达大脑后都会重构成简单的线条结构。甚至元素的视觉重量吸引了相邻元素,也可以将其附加引导方向。

隐性引导:



不光有明显“真实”的线条,一些隐含的线条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些线条不是投射到照片上,而是作为一种暗示引导观看者的眼睛。我们天生就有倾向去解决完善的事物,大脑仅需这一点线索就可以拟构出并不存在的暗示线,并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作为人类,我们知道物体抛掷或推动时会发生什么,根据眼睛与大脑的经验就可以解析运动路径并投射出隐含的线条。另外我们的大脑还会被一些提示性暗示所引导,最终形成方向的流动。并且视线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隐性引导,观众会因场景中人物或动物视线朝向而产生暗示。

引导方向的视觉行为心理:



如果拍摄的是移动主体,则需要考虑它们的前进的方向。例如,如果对象位于画面的左侧并从画面中移出,而不是进入中心,则最终会导致视线离开图像的主体,并且带出该场景。使一个或多个对象朝着框架的中间方向前进,将使视线引导至进入场景,并且将阻止该对象引导观看者的眼睛脱离场景。

视觉深度:让透视实现“深度错觉”



透视是指照片中成像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这包括它们的相对位置和大小。换句话说,照片构图中的透视是在具有二维平面的照片中描绘真实的三维对象的“深度错觉”。当了解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