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这是诗人吴玉章对他的高度评价,这是何许人也,值得如此称赞?他是一介书生,更是赳赳男儿,他用一支笔叫醒国人,凭一篇文章让清政府焦头烂额。他的文章被称为“东方人权宣言”,他就是中国革命先烈——邹容
革命军
一颗革命的种子悄悄种下
邹容原名绍陶,四川巴县人(现重庆渝中)。光绪十七年进入私塾学习,十二岁时他就已经可以熟读四书五经。他喜欢读历史名人传记,尤其喜欢明末抗青少年夏完淳,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后来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满江红无限伤心
无限伤心,吊亡国云山故道。蓦蓦地,杜鹃啼血,棠梨开早。愁随花絮飞来也,四山锁尽愁难扫。叹年年春色倍还人,谁年少!梨花雪,丝风晓;柳杨枝,笼烟袅。禁三千白发,镜花虚照。襟袖朱颜人似玉,也应同向金樽老。想当时罗绮少年场,生春草。
邹容在巴县书院学习的时候,维新派人物正在四川宣讲新政,年少的邹容开始接受新式思想,对封建文化,清朝的腐败专制政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时邹容的思想和父亲的期待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其父要求邹容参加科举,认为学而优则仕。但是邹容讨厌陈腐的经书,鄙视已经完全与时代脱轨的八股考试。
无奈实在无法违背父亲的命令,光绪二十三年邹容刚刚十二岁,只能硬着头皮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在考场上有一名考生问考官试题的意思,却被蛮横拒绝。这时邹容看不过去站起来质问考官道:“你们出的这些文不成义的酸文算题目吗?读书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生的时候胡编乱造的大道理,我们简直成了四书五经的奴隶。”考官大怒要把邹容赶出去,不等动手邹容率先离场走的时候还义正言辞说道:“国家沦亡至此,世界大势风起云涌,你们这些腐儒不想想救国的策略,反而还读这些高头讲章,真是让人羞愧,这末世秀才真是不做也罢!”
考场上的豪言壮语免不了回家的一顿毒打,但邹容非常不服气地与父亲争辩,这些尧舜周孔,清朝学问对于救亡图存有什么作用?后来邹容因为发表过激言论被书院开除了。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邹容悲愤不已,写下了悼念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诗句“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二东渡日本为求救亡真理
1902年,四川省选派学生赴日留学,邹容的父亲因为留学回国可以当举人的政策也对他表示支持,父子的行为难得一致,只是心里所追求的却大不相同。正准备八月。正准备八月份就要启程前往日本时,有些不满邹容的卫道士向四川总督奎俊告发邹容“聪颖而不端谨”无奈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没有了。但是邹容既然已下定决心,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在四处借钱的情况下他自费前往日本,1902年春天邹容历经重重阻力到达东京同文书院。
当时的日本汇集了一大批对着中国现状充满忧虑的有志之士,鲁迅先生曾说:“凡是留学生一至日本,便急于寻求的大抵是新知识,新学问。除了学习日文外,就是赴会馆,跑书店,看集会,听演讲。”邹容也不例外,他在日本阅读了大量讲解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著作,经常参加集会讲述自己的革命见解,经常说着说着便情绪激动,声音尖锐悲壮。他的旅日生涯就是这样度过的,因为革命思想邹容引起了清政府的震怒,在政治压力下,1903年邹容被迫返回中国。
三争做革命运动中的马前卒
令清政府想不到的是,这简直是放虎归山。在日本邹容只能在演讲台上慷慨激昂但不过是空谈罢了,怎么能用嘴就把革命成功了呢?回到中国是正和他意。邹容在上海作《论改革中国现时大势》演说,他情真意切地大声疾呼,在上海市民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迫切地要改变中国衰落的现状,他想用文字启迪中国人民,他期望中国人觉醒,振作起来去革命去推翻腐朽的满清朝廷。正是在这种爱国热忱下,被称为东方人权宣言的《革命军》问世了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请章太炎修改,章太炎对他大加赞赏并且称他这本书是“义师先声”
邹容在书中明确反对封建专制、进行革命的必要性。他疾呼革命独立的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这本书一经出版很快就在中国引发了热议,句句针针见血地扎到了清廷痛处的,这些语言宛若一道晴天霹雳惊醒了无数中国人,也使得邹容成了清廷的眼中钉肉中刺。正当《革命军》风靡一时的时候,震惊中外的《苏报》案爆发了,这是清政府为镇压革命运动所采取的行动。起因是《苏报》主笔们接连刊登了,《革命军》“其宗旨专在驱除满族,光复中国,笔极犀利,文极沉痛。若能以此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指斥光绪皇帝“载湉小丑,未辨菽麦”的造反言论,让清廷大为恼火,他们勾结法国巡捕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等罪名将主编章士钊人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主动投案。
四为革命壮烈牺牲那年他风华正茂
在狱中邹容就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他毫不畏惧。章太炎在狱中写下《狱中赠邹容》:“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宜掺手,乾坤只两头。”邹容用《狱中答西狩》回复:“我兄章枚叔,忧国心如焚。并世无知己,吾生苦不文。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的革命矢志不渝。1905年4月3日邹容在狱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
重庆市渝中区南区公园内有邹容烈士纪念碑
邹容的《革命军》以一种高昂的文风,对黑暗的满清朝廷进行了无情鞭挞,对中国的未来光明前途提出了殷切的期待。当时的有志之士无不受到《革命军》的影响,章士钊在《苏报》写到“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在邹容牺牲后的三年,刚20岁的蒋介石第一次读到邹容的《革命军》“酷嗜之,晨夕览诵,寢则怀抱,梦寐间如与晤言,相将提戈逐杀鞑奴,革命与造反的情怀难以言表。”毛主席在湖南求学的时候,也将《革命军》作为必读的书籍。后来在重庆考察,毛主席还专门去邹容墓悼念,称赞他为“青年革命家”。
正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狱中感叹:“推翻我的不是这场暴动,而是启蒙思想啊,是卢梭孟德斯鸠他们”辛亥革命后摄政王载沣寓居天津,有一次他和友人说道:“推翻大清朝的不是武昌,而是蔓延已久的革命思想,是《民报》,是《革命军》”
邹容用年轻且激昂的声音,唤醒了无数迷茫沉睡的中国人,他以大无畏的一生诠释了中国青年该有的魄力。他是中国革命的马前卒。在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该记住那时风华正茂的先烈,用拳拳之心,争做新时代奋斗的马前卒,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生因磨砺而精彩,青春因奋斗而升华。”
附录《革命军节选》扫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吾于是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革命哉!革命哉!
吾正告我同胞曰:昔之禹贡九州,今日之十八行省,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生于斯,长于斯,聚国族于斯之地平?黄帝之子孙,神明之胄裔,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之名誉乎?中国华夏,蛮夷戎狄,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区分人种之大经乎?满洲人与我不通婚姻,我犹是清清白白黄帝之子孙也。夫人之于家庭,则莫不相亲相爱,对异性则不然,有感情故耳。我同胞岂忍见此莫大之奇辱,而无一毫感情动于中耶?
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下之制可倒。自人智日聪明,而人人皆得有天赋之权利可享。今日,今日,我皇汉人民,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盖欲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