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卫立煌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员,到此应该算是有了共论了。

之前很多人都讲过个故事,就是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撰写《回忆卫立煌先生》一书,书中明确谈到过卫立煌曾询问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事儿。当时,卫立煌还不知道赵荣声就是共产党员。

不过,对这位卫立煌秘书的回忆,卫立煌的子孙却并不以为然。



卫立煌的嫡孙卫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到:

“没有证据。你想,我祖父当时是战区司令,对待这个问题不可能这么不知轻重,搞得沸沸扬扬。再说,他和共产党高层,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关系都非常好,这么要紧的事情为什么还通过下级绕圈子,不直接问呢?”

据卫智回忆,祖父卫立煌身边的秘书很多,多达十数位,赵荣声当时年纪较轻,不太可能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他认为,看很多问题过于表面。

不过,卫立煌与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好,这是毋庸争议的事实,只是这个关系并不是在北伐时期建立起来的。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当时的卫立煌虽然还算不上位高权重,但也是国民党军中较为出名的将领,但从来也没有证据表明,卫立煌与当时的共产党人有过亲密接触。

土地革命时期,卫立煌还参加过围剿红军,这一点完全不如后来的“和平将军”张治中“。

西安事变前,卫立煌任陕甘宁边区总指挥,西安事变爆发后,包括卫立煌在内的南京政府随员家眷数十人,都被囚禁在西京招待所,直至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要求张学良先释放四名将领,其中就有卫立煌。

应该说那个时候的卫立煌,对共产党人而言算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卫立煌与共产党人关系好转,应该是从抗战时候开始的,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率部进入山西。

当时,卫立煌负责指挥在山西的国民党军、晋绥军、八路军。他对八路军这才有了认识,但也很局限,他将八路军视为抗战的力量之一。

这和卫立煌作风谦厚,对杂牌军不存门户之见有很大关系。



也因为八路军作战勇敢,更兼谋略,特别是时任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促使卫立煌更加靠近共产党人。

如果说一开始卫立煌对共产党人只是粮饷、弹药上支援,那么到后来去过延安一次以后,卫立煌从思想上就完全倾向于共产党人。

卫立煌嫡孙卫智也认为,1938年4月的延安之行对祖父的影响很大。

据卫智自己统计,从1939年至1941年的3年中,与毛主席往来电报60多封。

也几乎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卫立煌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的请求,关键还不是秘密提出,几乎是等于半公开提出。

卫立煌不止一次的向老部下提出过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除了赵荣声回忆外,其余将领的回忆,也可以略作参考。

卫立煌的嫡系部队是1937年8月成立的第十四集团军,其核心就是中央军嫡系十四军,而十四军的前身则是中原大战前夕卫立煌在安徽组建的四十五师。抗战期间也有其他几个军先后隶属于该集团军作战。

从1938年下半年以后,卫立煌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若有若无的小报告就打到了蒋介石身边,蒋介石也觉得卫立煌越来越不贴心。

也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蒋介石决定分化卫立煌手中的兵权,计划在第十四集团军下设军团一级,调黄埔一期的李默庵出任第33军团军团长。

不光是卫立煌心里很不痛快,就连其部下心里亦感到不快。



1939年1月,卫立煌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当时十四军整体布防在晋东南垣曲县、阳城县同的董封、上登坂山区,与驻扎长治地区的八路军多有往来,双方甚至还建立起了密码通讯。

同年六月,陈铁升任十四军军长后,在卫立煌引荐下也与八路军有所往来,双方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陈铁虽然是黄埔一期毕业,但因为是川军出身,在派系斗争的国民党军中很受排挤,特别是当年在第一军第三师时,与时任师长的顾祝同关系不好(当时卫立煌在第三师任团长),后调中央军校任军官团团长期间,与卫立煌有颇多往来,两人时常议论蒋介石用人方面“私心太重”,只重用江浙人,对没有关系的人不能量才使用。

也就是说,陈铁本身就对蒋介石有所不满。

抗战时期,陈铁率十四军军部驻扎晋东南垣曲县期间,卫立煌的十四集团军及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也驻在垣曲城郊。

一日,卫立煌召陈铁以及副军长彭杰如、原85师副师长陈武来垣曲,闲聊之际,卫立煌突然说:

“我的心已经变了,不是从前的卫立煌了。我们当共产党去。当共产党你们干不干?”

卫立煌的话令三人大吃一惊,但三人都属于卫的心腹,因此并没有声张。

陈铁不用多说,彭杰如、陈武本就对蒋介石在十四集团军安插心腹的举动不满,在当时环境下,三人都不约而同的表示:

“愿意干!”



陈铁多年之后起义,也在回忆中提到了一件往事,即1939年春某天晚上,卫立煌把他叫到寓所谈话。

卫:“有人要我们入党(中国共产党),你看怎样?”

陈:“蒋的特务得知,报告蒋,很危险。等将来时候到了,行动时再说。”

卫:“我们化名,不用真名就不要紧。”

陈:“蒋的特务很厉害,化名也不保险。”

听了陈铁的话,卫立煌的脸色很不好看,陈铁为了安慰老长官,出主意道:

“这样好不好?我入,你暂时不入,出了问题时,由你保护我,在蒋的面前坚决否认,替我担保。”

卫立煌脸色这时才好转,但也没接着往下谈:

“现在都不入,以后再说。”

不过在1939年时,邓小平、杨尚昆到河北时,卫立煌还是当面向两人提出了入党的请求,他们两人虽然感到奇怪,但也没有回应。

卫立煌之所以敢在陈铁三人面前提入党这件事,除了因为三人是他的老部下,更重要原因在于几人心意相通。

特别是陈铁。



陈铁长期对蒋介石不满,卫立煌是心知肚明的。

1938年初,陈铁就曾向卫立煌提出辞呈,他对老长官有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

“蒋介石没有良心,太恶毒,对我很不好,我决心不再当他的走狗了,特来向你请长假回乡种田。”

卫立煌当然不可能同意他的辞呈,还宽慰他:

“你不要离开部队,我们同共产党一道来整垮他。蒋对你不好,对我更不好,你是知道的。我们不能消极不干,应该积极对付。”

也许是出于对老长官的信任,陈铁没有离队。

只是陈铁对卫立煌这番言论,还是感到心惊肉跳,毕竟他们还是在蒋介石麾下,四处都是特务。

出乎意料的是,是陈铁当时的选择。

1940年11月22日,陈铁密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的胡宗南

“卫长官俊如,自忻口以后,即阅读共党书籍,并为共党分子掩护工作。去年之春,王明、刘公侠(共党中委河北负责者)同在卫寓,卫于深夜以自己汽车,召十四军长陈铁到寓,介绍入党,并谓共党力量雄厚,地位特殊,且有苏联帮助,可以成功,而我们加入,可以自重,陈铁当时劝卫缓参加,卫遂作罢。”



1940年11月2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注意:陈铁报称,卫在忻口战役后约陈同入共党,于情理太不合,必有另故。”

陈铁之所以向胡宗南密报此事,当然也不是为了害老长官,而是一种另类的保护,他希望通过此事来告诉蒋介石,对卫不宜“督责太严”,而要“选择另一态度”。

不过陈铁在公开场合维护卫立煌,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这也源于他对国民党当局的悲观失望。在卫立煌的影响下,陈铁自己也与中共关系十分密切。

当时,卫、陈的举动早已引起蒋介石不快,只是没有实质性证据,只能密令胡宗南暗中调查。

大约也是在1940年,胡宗南借口两战区成立师级将领共建一个团结抗日小组织,陈铁被卫立煌委派为第一战区代表赴西安,期间几次被胡宗南召见,胡有意无意的询问陈铁,卫在延安时的情况以及卫与八路军关系,都被陈铁搪塞过去。

胡宗南心里虽然很不愉快,但双方关系毕竟摆在那里,也不好完全撕破脸,此事就此作罢。

1941年5月,蒋介石借口中条山之战失利,免去卫立煌兼职河南省政府主席,1942年1月洛阳形势稳定后,蒋介石又将卫调离第一战区,解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北行营主任,并派人暗中监视。

直至1943年秋,卫立煌重新起复,任远征军司令长官。

1948年1月,蒋介石任命卫立煌卫东北“剿总”司令,陈铁任副司令,直至东北战事完全失利。

卫立煌先是被软禁在南京,后又到香港,至1955年回国。陈铁则是在1949年11月率部起义。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



据历史学家何新撰文称:

“此前关于卫立煌的政治身份有过许多猜疑,皆无法确证。张老九,中共元老张鼎丞之女。她对我说:我一直看卫立煌在东北战场的表现太离奇草包,有一次在杨尚昆主席家饭桌上说起这事。杨尚昆主席亲口告诉我,卫立煌是共产党员,他是卫立煌加入共产党的三个介绍人之一。于是我才恍然大悟。杨尚昆对张老九说:‘卫立煌是共产党员,卫是我、叶帅和李克农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据说此说法在杨尚昆日记中有过确切记载,但后来被删除,据中央文献出版机构的相关负责人答复的说法是,杨说没有确切根据,所以在出版时将有关说法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