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谭嗣同为了让国家摆脱挨打局势进行变法,触犯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慈禧要处他以死刑,他的父亲谭继洵作为湖广总督却见死不救,不料谭嗣同死后,谭继洵却给他写了一套挽联。
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人一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国门,大量新思想迅速进入了中华大地,无数的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必须变革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很快,盛大的洋务运动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全面展开。
不料,洋务运动不但没有解除国家弊端,反而使国家受到更多列强的压迫,一些思想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想要国家摆脱挨打局势只能进行变法。
谭嗣同作为其中的一员意志十分坚决,他认为君主立宪制才可以保住大清的江山,为此他跟想法接近康有为等人每天都在商讨如何改变中国的宏图大业。但他的父亲和他持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在他父亲出任湖北巡抚时,他正好24岁,可以说他是大家公子。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非常不满清朝的统治,于是开始倡导新学,以求通过变法来改变社会。1896年2月他进入京城,同时结交了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他和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礼部侍郎徐致靖之子徐仁铸、两广总督陶方之之子陶葆廉四人在当时作为维新变法派人物,被称作是“维新四公子”。
谭嗣同是个有见识的人,他游历天下,走过了大江南北,又跟随着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人天天在一起,所以他的思想相当先进。
在谭嗣同看来,变法是当时清政府的唯一出路,只有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才能保住清朝的江山。
他的父亲谭继洵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成为湖广总督的,这个经历让他清晰认识到保持现状才是最佳选择。
清道光三年,谭继洵生于湖南浏阳县,37岁时才成为进士,一直在京城担任过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等职务。
清光绪三年,谭继洵经过左宗棠和谭钟麟的推荐,到甘肃担任按察使、布政使,在此期间,他快速的恢复当地的生产能力,保证了老百姓能在战后最短的时间恢复正常的生活。
为了老百姓能快速安定,谭继洵采取了不少措施,首先是整顿吏治,其次是严禁售卖鸦片,再者是鼓励百姓采桑养蚕,兴修水利。这一系列的措施让西北地区快速发展了起来。
在新疆设立行省以后,谭继洵更是努力给他们筹措军费,同时还保证西北军粮的安全供应。谭继洵的努力得到了左宗棠、谭钟麟的认可,他的官职不断的往上升。后升迁为湖北巡抚,再后是湖广总督。
他的一系列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变革在那个时候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所以他极力反对谭嗣同进行变法。然而长大后的谭嗣同有自己的主见和理解,父子两个谁也说服不了谁。
谭继洵觉得自己只要坚守自己的意见,坚决不碰改革、变法,他就可以全身而退,没想到一切都不是他料想的那样。
变法情绪高涨 谭继洵消极应对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被打败,没办法只能签订丧权辱国《马关条约》,光绪帝痛定思痛,决定通过变法来改变国家命运,光绪帝一眼相中了谭嗣同的能力,决定启用他成为维新变法重要推进者。
谭嗣同推出创办新学,推广维新图强思想,他的这一系列措施遭到了谭继洵的强烈反对,然而有光绪帝的支持,谭继洵也毫无办
同时支持变法的还有湘军的领导人张之洞,他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谭继洵和张之洞两个人同朝为官,一个坚持维新,一个过于保守,所以他们两个人也是矛盾重重。
张之洞所决定的维新变法政策,谭继洵多次不执行或者延迟执行,所以维新变法失败后,张之洞处处排挤谭继洵,导致他在湖广地区的地位岌岌可危。这也为他以后无法救谭嗣同埋下了伏笔。
在变法的过程中,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过度伤害到了保守派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保守派极力反对维新变法,甚至发动政变废除了光绪帝,维新变法仅仅进行不到一百天就销声匿迹了。
维新变法失败 谭嗣同决定以身殉国
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了扭转惨败的局面,前去寻找袁世凯帮忙,希望借助他的新军势力来除掉保守派,以便让变法顺利的进行下去,然而正直的谭嗣同没想到袁世凯是一个阴奉阳违之人。
他一面假意答应帮助谭嗣同,一面暗地里去找荣禄告密,荣禄得知消息后,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马上进宫告知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得知情况后十分愤怒,立即组织保守派的力量发动政变,夺了光绪帝的权,并将他关押起来,然后慈禧太后开始大肆地四处追捕维新变法关键人物。
谭嗣同本来是有机会逃出北京的,可他抱着必死之心打算为变法斗争到底,在慈禧派兵捉拿维新派人物的时候,谭嗣同其实与康有为等人是同时收到情报的,但谭嗣同视死如归,并没有打算逃跑。
即使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还打算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国人的维新意识。
他曾说过:“各个国家的变法都是通过流血才取得了变法的成功,现在的中国还没有出现为变法流血的人,这也是我们国家不能昌盛的原因。就让我谭嗣同来做第一个人吧。”
于是他拒绝身边人劝他离开的好意,留在北京城等待官兵上门把自己抓捕入狱。
不久,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锐几人前后被捕,没有经过任何的审判,保守派便将他们几个人送到菜市口斩首示众,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仿佛仅仅是一刀杀不能消除慈禧心中的恨。
谭嗣同英勇就义前,慈禧太后竟然让刽子手使用大将军刀处决谭嗣同,这种刀非常钝,一刀杀不死人,但是会让犯人痛苦万分,谭嗣同就是死于该刀之下。
可见慈禧太后必然对谭嗣同的痛恨成都,要不然也不会用这样残忍的方式来杀害谭嗣同。
1989年,9月28日,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这就是历史上称作的“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被处死 谭继洵见死不救
谭嗣同被杀的时候,他的父亲谭继洵当时是湖北巡抚,按说官职不小,但是对于儿子的被杀他是完全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与封建政权的巩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朝廷当时给他安的罪名是大逆不道罪。在封建时代,无论谁犯了“大逆不道”罪,都会被处死,即使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当时被杀的六君子中,有背景的可不只是谭嗣同。林旭、杨锐身后也有着强大的关系网。
当时慈禧的第一心腹军机大臣荣禄就非常赏识林旭,但在林旭被杀的这件事上,荣禄始终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可见当时在保守派的眼里他们是多么的可恨。
杨锐是当时的两江总督,第一封疆大臣张之洞的学生和幕僚,可以说他是张之洞的心腹。
在得知杨锐下狱的消息后,张之洞就曾多次急电救助他,甚至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多方求救,但是最终还是没有结果。
试想,连荣禄、张之洞这样的大人物,遇到这事都毫无办法,更不要说官职和威望都要逊他们一筹的谭继洵?
从另一方面来说谭钟麟不仅是两广总督,也是极力反对变法的顽固派之一,但是他跟慈禧太后的关系,远不如李鸿章等人,也说不上话。因此谭继洵就算想救儿子,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时,他是左宗棠的人,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死对头,当时左宗棠已经去世,他在朝中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只能唯唯诺诺地过日子。
就是他想救,以李鸿章的狠毒程度也不可能让他如愿的。这一切都是外因,最主要的还是内因。
谭继洵压根没有任何办法来救谭嗣同,他是维新派的中流砥柱,慈禧太后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杀死他,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谁都无法救出谭嗣同的性命。
还有一点就是谭继洵不敢动的原因,如果他一出面求情,说不定还会落个株连九族的命运,可以说他的选择是明智的。
面对儿子的死亡,谭继洵内心也是苦闷无比,为此他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从这句诗词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做父亲的悲凉和无助。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死的不认同,在他的心目中,他儿子的冤屈迟早是要被昭雪的。
只是这位老父亲受封建社会的荼毒太深,他很悲观,事实上用不着千秋百世,短短十几年之后,谭嗣同就由清朝政府的一个罪犯,变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谭嗣同死后不久,谭继洵也因为被牵连丢了官职回了家乡,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谭嗣同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影响着千秋万代。
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他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是对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在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