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7月,张学良受日本人和蒋介石的怂恿,单方面撕毁中苏1924年签署的共管中东路协议,夺占中东铁路的经营管理权,解除所有苏籍职员,并将苏联铁路局长驱逐出境,集结重兵于边境, 企图以武力胁迫苏联接受既成事实。

张学良的武力行为,引起与苏军的冲突。



为应付这一事变,苏军组成了特别远东军,达5个师。中苏边境发生激战。为此,苏联决定在远东边疆城市伯力组建远东工人游击队,准备随苏军作战。

这时在苏学习的刘鼎被党组织安排回国,到达苏联远东的伯力时,遇上中东路事件。结果,他也接到命令参加远东游击队,担任主力部队第一中队的政治指导员。

他一去报到,游击队的司令员竟然是他熟悉的四川同乡刘伯承。

刘伯承这时在苏联军事学院留学,也正准备回国。也是在半路上,他被任命为苏军远东工人游击队司令员,黄平任党代表。他们奉命在伯近和海参崴等地招募华工300多人,朝鲜、蒙古、日本等外籍工人100多人,还从苏联高级步兵学校选调了一些留学生为骨干,组成四个中队(相当于连)。游击队驻在离伯力十几公里远的一所旧营房里,当地叫红河,因此,游击队也称“红河赤卫队”。



这时已是深秋初冬。严寒提前来到西伯利亚,气温常在零下二三十度。刘伯承等人率领游击队冒着风雪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爬冰卧雪,十分艰苦。

刘鼎和刘伯承在莫斯科时已经有过接触,虽然没有共事,但都是四川人,有共同的话语,这一次他们在游击队时常一起交谈。刘伯承又任命刘鼎为游击队的武器教官。

一次,刘伯承来到武器展示室,刘鼎正在那里研究武器结构。

刘伯承问:“你是武器教员,你考虑过没有,步枪的射程究竟多远为好呢?”

刘鼎想了想,回答说:“现在一些国家单纯追求步枪的射程,把枪管搞得很长、很笨重,其结果是射程越远命中率越低,看来不足取。”

“呵,我们想到一起了!”刘伯承不禁抚掌叹道:“我认为,步枪是一种近战武器,只要能在两百米内射击准确,还是越轻便越灵巧越好。”

“我们中国人的个子和西方人比要矮一些,步枪更不宜长。”刘鼎说。

“希望你将来为我军制造一种能在战场上与帝国主义列强相抗衡的新式步枪。”

刘鼎说:“我们要有这个志气!我有这个愿望,把这项事业担当起来!”

10年后,抗战在太行山时,刘伯承为129师师长,刘鼎则为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负责武器的研究和制造——实现了他的愿望。



最终,这支远东工人游击队没有参战。年底,苏军主力从绥芬河攻打张学良的军队,张军大败。张学良不得不与苏联停战议和,签订了《伯力协定》,同意按照1924年签署的中苏协定恢复中苏合办中东铁路。

中东路事件和平解决了,刘伯承领导的远东游击队奉命解散。随后,刘伯承、刘鼎等人分批秘密化装回国。

在刘伯承元帅的传奇经历中,他当苏军游击队司令员这一点,少有人知。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