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是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殷殷嘱托!


今天,蛇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安徽即将召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的“新春第一会”,展示安徽正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以实干为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向新图强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过去一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

过去一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过去一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新质生产力正在安徽加快形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正在展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脉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键靠创新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提档、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当前,安徽正在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聚焦前沿领域

打造产业转化“加速器”

中国太阳,闪耀世界。前不久,在合肥科学岛上,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实现上亿度1000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成为聚变研究从基础研究迈向工程实践的重大里程碑。

摘星揽月,逐梦九天。深空实验室打造的“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与此同时,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空天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争相竞逐的万亿级“蓝海”。

量子计算,不可限“量”。“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而在合肥高新区,一条寂寂无名的道路,因为聚集了数十家量子企业和1000多名量子研发人员,成为人们口中的“量子大道”。

包括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装置在内,安徽已有、在建、预研的大科学装置达到1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这些服务于前沿领域和基础研究的大国重器,正在源源不断“沿途下蛋”,成为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加速器”。


同时,安徽还建成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在全国率先完成135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组建省级产业创新研究院20个、新型研发机构128家。

向新图强,安徽正在用厚实的创新实力奋力书写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篇章。

构建创新雨林

培育产业协同“新物种”

“2024年,安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快形成。”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用“三个木”来形容安徽的创新生态。

乔木、灌木、苗木都郁郁葱葱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源于安徽省一直在致力于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


以汽车产业为例,安徽强化创新引领,优化产业布局,突出聚链成群,强化省市协同,已形成合肥、芜湖“双核”驱动,其他地区多点支撑,整零协同配套、后市场加快发展的完整汽车产业体系。如宣城聚焦汽车橡胶和制动系统,六安的重点在氢燃料电池,蚌埠、阜阳、黄山、宿州分别专攻玻璃、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云计算等。一台车所需的零部件多达2到3万个,涉及上下游企业上千家,而如今的安徽,不出省就可以组装一辆新能源汽车。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创新领域未来产业、八大优质高效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型显示“屏”步青云,集成电路“芯”光灿烂,光伏储能“光”彩照人,人工智能“谷”动世界...... 安徽正在一条条新赛道上,谋求新的起跳。

突破制度藩篱

激活创新生态“催化剂”

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两张皮”,会影响科技创新的转化效率。科研成果不能从“书架”走向“货架”,也就无法从“盆景”变成“风景”。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创新链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问题,要打造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建强人才链、厚植资金链,让它们相互赋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安徽正在以“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作为“四链”融合的探索实践以“产研”融合互动为主轴,加快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紧密型融合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关键。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这个在安徽试点的改革已成为全国样板。通过探索“先确权、后转化、再转让”的模式,科技成果就能完全让渡给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真正成为成果的主人,可以组建公司、融资,可以“干成很多之前想干没法干的事”。


除了核心技术和人才,科技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和基金助力。2024年,安徽扩面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惠及企业1.2万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增长20%以上。

当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突破,当产业创新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跃升,安徽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创新辩证法”。从量子信息实验室到新能源汽车工厂,从深空探测基地到聚变能源园区,科技与产业的化学反应持续释放能量。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培育出新质生产力,更重塑着区域经济竞争格局。


号角已经吹响,奋斗正当其时!站在新的起点上,安徽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不断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