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将军原名王宏信,1905年出生于湖北麻城,中学文化水平,他早年曾在一所乡村学校担任校长,后来受红色思想感召,主动放弃安逸的生活,转而投身伟大的革命活动。1927年,王树声参与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打响了华中地区红色革命的第一枪,1928年初,起义队伍被改编为鄂豫皖红军,下设三个军、六个团,王树声在其中一个团担任党代表。
1929年,王树声奉命率部前进到麻城南部的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夏季、秋季不断出兵攻击京汉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累积歼敌五百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1931年,国府名将卫立煌率领九万大军深入鄂豫皖苏区腹地,妄图以黄安县城为依托,分割、包围、歼灭红军。而红军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随即主动出兵攻击黄安县城,想要先下手为强,打卫立煌一个措手不及。
在战斗前期,红军的攻势非常凌厉,国民党军根本无力和我方对抗,很快便丢失了黄安县城周围的一系列高地、据点。但随后,国民党军开始拒城坚守,和红军打起了消耗战、持久战,红军本来就缺乏重武器,而且后勤补给也十分困难,官兵们奋战多日,逐渐显现出疲态,攻势也随之逐渐式微。
卫立煌敏锐的捕捉到了红军的颓相,于是立即发动全线反攻,红军对此始料未及,结果被打得大败。危急关头,王树声挺身而出,他带领麾下一千余名官兵主动顶到前线,阻击国民党军的反扑,为大部队撤退争取宝贵的时间。这一仗打得尤为惨烈,王树声的部下战死了一大半,最终仅有不到二百人存活下来,而王树声本人也被国民党军的炮弹炸伤,在后方医院休养了三个月方才堪堪痊愈。
1933年,王树声升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1934年下旬,他协助徐帅指挥四方面军八万精锐部队开启长征,1936年初,四方面军在历尽艰险之后,安全抵达陕甘宁,与一、二方面军成功会师。抗战爆发后,王树声就任八路军太行军区副司令员,与刘帅、邓公一起并肩作战。
抗战后期,他又被中共中央委派到刚刚组建的中原军区担任政治委员。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起了解放战争,中原军区因为身处战略要地,所以率先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老蒋遂调集三十万大军,从鄂中、豫南、皖西等三个防线向中原军区袭来,意欲全歼王树声部。
万幸的是,王树声提前察觉到了危险,他随即将麾下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最终让国民党军扑了个空。1947年初,王树声重回中原军区任职,同年中旬,他配合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先行一步抢占了战略上的主动权。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后,王树声又不惜一切代价支援中野和华野,帮助我方顺利全歼杜聿明集团。
建国后,王树声将军出任湖北军区司令员,任期内,他一边组织部队清剿盘踞在鄂北和鄂西的土匪势力;一边前往红安(原黄安)、麻城等革命老区走访,慰问老红军战士,解决大家的生活难题。1959年,王树声出任军科院院长,奉命协助国防科工委开展“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1972年,尼克松访华,王树声作为军方代表,亲自迎接了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友人,并陪同尼克松参观了北京故宫和长城,为中美两国缔结友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王树声受邀出席了中共“十大”,并当票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上他公开批评了以江青、王洪文为首的阴谋集团,指责其存在反革命行为,希望中共中央能尽快加入调查,将江、王之流绳之以法。江青、王洪文为此很是生气,他们随即开始反过来污蔑、迫害王树声,给他强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这使得王树声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他的健康状况也随之迅速恶化,1974年,王树声突然心脏病复发,最终因抢救无效去世,时年六十九岁。
王树声将军为民族和人民征战了大半辈子,立下了无数战功,堪称是一员顶级战将,而在建国后,他又兢兢业业的建设人民政权,推动解放军走向变革和发展,以维护和巩固国防力量,阻止外敌入侵。即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仍在和居心叵测者斗争,努力维持国家安定,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