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学的学习旅程中,溶液浓度这一概念可是相当重要,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许多化学问题的大门。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溶液浓度。

浓度的基本概念

浓度,简单来说,就是表示溶液浓稀程度的定量概念。打个比方,我们冲咖啡,放一勺咖啡粉和放两勺咖啡粉,冲出来的咖啡浓淡不一样,这里咖啡粉的量对于咖啡溶液来说,就涉及到浓度的概念。在化学里,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就是浓度。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两种常见的表示浓度的方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联系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间的桥梁。比如,我们把 10 克盐溶解在 90 克水里,形成 100 克盐水,那么盐的质量分数就是 10÷100×100% = 10%,它反映了溶质在溶液质量中所占的比例。

而物质的量浓度,是联系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之间的桥梁。在高中阶段,我们重点掌握的就是物质的量浓度。比如,我们要配置 1mol/L 的氯化钠溶液,就需要准确称取 1mol(58.5 克)的氯化钠,然后溶解在 1 升的溶液中(注意这里是溶液的总体积为 1 升)。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点

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有几个关键要点。首先,溶质必须指明种类,并且要用物质的量来表示。比如,我们说某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就不能只说酸,一定要明确是硫酸;同时,要给出硫酸的物质的量。

其次,溶液指的是总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比如,把 100 毫升水和 100 毫升酒精混合,得到的溶液体积可不是 200 毫升,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实际体积会小于 200 毫升,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就要以实际混合后的溶液体积为准。

另外,溶液稀释时,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比如,我们把 1mol/L 的盐酸溶液稀释 10 倍,虽然溶液体积增大了,但是其中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不变的。这一守恒规律在很多化学计算中都非常重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