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于真实案例,情节存在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大家都躲着那个杜大妈,她又来了!"
这位六十七岁的天津老太太,在十年间以碰瓷敲诈的方式,让上千个小商贩成了她的"提款机"。
然而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当她最终被捕时,那些被她讹诈过的商贩不但没有痛恨她,反而给她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
01
2012年的一个春天,杜桂珍像往常一样,坐在她位于天津西青区的老小区里,手里攥着一个装着速效救心丸的药瓶,目光却投向楼下街边那家新开的蛋糕店。
她今年67岁,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每个月2000多的退休金刚够买药。
"要想过得富,种树是条路。"墙上斑驳的标语还留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子。
杜桂珍依稀记得,那时她和老伴儿响应号召,在自家的二十平米小院里种满了各种果树,指望能够增加点收入。
但十年过去,果树结出的却是一地落叶。
电视里正播着天津本地新闻:一位老太太在超市门口被人撞倒,获赔3000元。
这则不起眼的新闻却让杜桂珍的目光凝固了。
她注意到新闻里那位老太太和自己年纪相仿,都是六十多岁的样子,举手投足间也都透着一股子市井气。
"你看看,摔这一下就顶我一个多月的退休金。"
她不自觉地嘟囔着,目光瞥向床头柜上摆着的一堆慢性病药物。
老伴去世三年了,留下一屋子药味,和永远填不满的医保卡。
那天晚上,杜桂珍翻来覆去睡不着。
她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国营饭店当服务员,每天点头哈腰,却从来不敢和顾客争执。
但现在不一样了,她在脑海中盘算着:有了这些病,谁还敢把她怎么样?
第二天一早,杜桂珍特意去卫生所开了一份详细的病历证明。
路过报刊亭时,她买了几份报纸,仔细阅读起类似的纠纷案例。
从这一刻起,一个普通的天津老太太,开始了她的"碰瓷生涯"。
她不知道的是,这份特殊的"创业计划",将让她在未来十年里成为天津街头最令人闻风丧胆的"碰瓷王",也将在更远的未来,把她送上被告席。
但此时此刻,杜桂珍只是一个在夕阳下清点药片的孤寡老人,和千千万万为生计发愁的普通人一样,竭力想要抓住生活给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02
杜桂珍的第一单"生意"选在了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
她特意挑选了离家不远的永宁道上的老字号饭店"聚福楼",这家店开了二十多年,老板娘是个热心肠的天津大姐,经常给附近的清洁工免费送盒饭。
"正是因为心善,才好说话。"杜桂珍心里盘算着。
她从布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病历本,又把速效救心丸放在上衣口袋最容易够到的位置。
那天傍晚六点,饭店里人声鼎沸。
杜桂珍颤巍巍地走进店里,点了一份最贵的孜然羊肉。
服务员小张见是个老人家,特意把座位安排在了靠近暖气的位置。
"闺女,你们这羊肉是今天现杀的不?"杜桂珍咬了一口肉,忽然提高了声调。
"是的大娘,我们每天都是..."小张话没说完,就被杜桂珍打断:"胡说!这分明是隔夜的鸭肉!"
这一声吼把邻桌的食客都招来了。
店里的喧闹声渐渐停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佝偻着背的老人身上。
老板娘赵月匆匆赶来,还没开口,杜桂珍就捂着胸口瘫倒在椅子上:"我这心脏病..."说着,哆嗦着手去够那瓶速效救心丸。
"大娘,您别激动,咱们有话好说。"
赵月连忙扶住她,心里却直打鼓——这饭店开了这么多年,还从没出过这种事。
最终,在众目睽睽之下,赵月不得不赔了杜桂珍2000块钱。
看着老太太慢悠悠地走出店门,赵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
这一仗的胜利让杜桂珍尝到了甜头。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的"营业范围"逐渐扩大:早上在菜市场讹一笔,中午在超市碰一下,晚上再去饭店闹一场。
她甚至开始琢磨起了"商业模式":去熟食店就说肉不新鲜,去水果摊就说瓜果有农药,去小餐馆就说食材有问题。
一年后,她把自己的"生意经"传授给了女儿和女婿。
女儿小兰和女婿老周起初很抗拒,但在杜桂珍的软磨硬泡下,终于同意"帮衬"这门"家族生意"。
"妈,这事干得不地道。"小兰有一次忍不住说。
"什么地道不地道的!"杜桂珍瞪着眼睛:"你爸走的时候,哪个老板来帮咱们?还不是看着咱们借钱买药?现在她们赔几个钱,就当做善事了!"
小兰不再说话,只是低头摆弄着手里的医保卡。
这张卡还是她爸生前办的,上面还留着他的名字。
到了2014年,杜桂珍的"生意"更上一层楼。
她盯上了政府的工程项目,专挑施工路段碰瓷。
那年秋天,西青区一处道路改造工程刚开工,她就摔了个"狗啃泥",讹了施工队一万多块钱。
渐渐地,"杜大妈"这个名号在天津西青区的商贩中传开了。
大家私下里送了她一个绰号——"碰瓷王"。
商贩们开始互通消息,见到她就关门谢客。
但杜桂珍总能找到新的目标,就像饿狼永远知道哪里有猎物。
03
转机出现在2015年的一个夏天。
那天,杜桂珍又在一家叫"金玉满堂"的火锅店里上演了她的"突发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