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茜,今年32岁,出生在山东一个小县城。
我们家是普通的工薪家庭,我爸是一名小学老师,我妈在粮食局工作。
我们家条件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从小父母对我和弟弟都很疼爱。
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济南工作,后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李建,他比我大三岁,是济南本地人。
我们结婚三年了,有一个儿子,今年两岁。
我辞职后做全职妈妈,李建在一家私企做部门经理,家庭条件算不上富裕,但也不算太差。
婚后,我们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平时因为经济上的压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公婆虽然通情达理,但也常常念叨着:“要多攒钱,孩子以后上学、买房都是大事。”这些话听得多了,我心里也觉得沉甸甸的。
故事的开端,源于我妈在腊月二十二这天打来的第十通电话。
我妈的电话是早上九点打来的,那时我正哄儿子吃早饭,李建已经出门上班了。手机响个不停,接起来,她的声音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急切:“茜茜,今年过年你们一定要回来,别找什么借口了!”
“妈,不是我不想回去,是咱家亲戚太多,每年光压岁钱就得好几万,你知道我们现在经济压力多大……”我试图解释,但明显感觉到她的情绪已经在电话那头攀到了顶点。
“你弟弟都一年没见过你了,爸妈也想孙子,你们不回来像什么话?我们又不是让你回家送钱,哪次不是我们给你们补贴车费?”妈妈的语气变得激动起来,“再说了,过年一家人团圆是天大的事,别跟我提钱!”
我叹了口气,心里五味杂陈。挂了电话后,我坐在沙发上发呆,脑海里想着去年过年的场景:我们带着孩子回了一趟老家,七大姑八大姨一见面就伸手要压岁钱,我和李建从头到尾掏了3万多。
这一次,李建还没等我开口提,就直接拒绝了。
晚上他一回家,我忍不住试探地说:“妈今天又打电话了,说我们一定得回去过年。”
李建一边换鞋,一边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又是压岁钱的事吧?茜茜,我真的没办法了,今年公司效益不好,年终奖一分没发。咱家上个月刚买了车保险,加上孩子的早教班费用,账户里剩的钱还不够撑到下个月的。”
我低声说:“我妈说,他们不会让我们出压岁钱……”
他终于停下手里的动作,抬起头盯着我:“你信吗?咱们回去一趟,三万块肯定跑不了。去年你姑家的孩子,舅舅家的孙子,连村里不怎么熟的邻居都来要压岁钱,你忘了?”
我沉默不语,心里明白他说的是事实,但也无法忽视妈妈电话里透出的失望和委屈。
腊月二十三那天,我妈又打来了电话。她的声音比之前更疲惫:“茜茜,你爸这几天血压高得厉害,我看他心里是因为你们不回来闹得。他嘴上不说,但每次你弟弟提到你们,他脸色就变了。”
我听得心里揪得厉害,忍不住问:“爸怎么了?严重吗?”
“还能怎么严重?你们两个孩子在外头,连个过年都不回来,老人家心里能不难受吗?”我妈一边说一边叹气,语气里带着些责备,“你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自己过得好就行了,什么时候考虑过老人?”
挂了电话后,我心里乱得很。那天晚上,我和李建又吵了一架。
“你妈就是会拿你爸的身体压你!”李建的声音很大,“茜茜,我不是不想回去,但咱们每次回去都得花一大笔钱,图个空欢喜。爸妈想孩子,我也想咱儿子能过个舒坦年,不是回去对着一堆人讨人情!”
“那你说怎么办?我爸身体真有问题,我以后怎么面对他们?”我急得眼眶都红了。
李建一时也没了声音,过了一会儿,他低声说:“要不这样,茜茜,咱们过年先不回去,等年后再回去看望爸妈,带点东西,避开那些亲戚。”
我听得心里一震,这个提议虽然在情理上说得通,但能过得了我妈那一关吗?
接下来的几天,我妈的电话依旧不断,每次都在强调“回家团圆”的重要性。我试图用各种理由搪塞,但她总能一针见血地反驳回来。腊月二十六那天晚上,我心里实在憋得难受,抱着儿子坐在沙发上发呆。
“妈妈,你为什么不笑呀?”儿子奶声奶气地问我。
我愣了一下,心里突然有些酸涩。是啊,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开心了?小时候,过年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长辈们给压岁钱,亲戚们热热闹闹拜年。可现在,为什么这些美好的回忆变成了负担?
李建看出了我的纠结,叹了口气:“茜茜,我知道你为难。要不这样吧,我们回去一趟,但钱的事得提前说明白,我不会再像去年那样掏空家底了。”
“那你打算怎么说?”我有些犹豫。
“实话实说,咱们现在是真的没钱,能给的就给点意思,不能给的亲戚就随他们说去,反正咱们又不是靠他们过日子。”
听他这么说,我心里稍微松了口气。
腊月二十八,我们一家三口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几盒礼品踏上了回家的路。到了家后,我妈见到我们,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抱着孙子不撒手。我爸虽然没说什么,但看得出来他心情很好,脸上挂着笑。
亲戚们知道我们回来了,纷纷上门拜访。果然,压岁钱的事还是不可避免地提了出来。我和李建态度坚决,只是象征性地给了几个至亲的孩子,其他的能躲则躲。虽然有些人脸色不好看,但我心里却轻松了不少。
年三十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儿子在一旁玩得不亦乐乎。我妈一边夹菜一边感慨:“茜茜,你们能回来,爸妈心里真高兴。这日子过得再难,家人团聚才是最重要的。”
李建听了,低头默默吃了一口饭,似乎若有所思。
这个年,我们过得并不完美,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家人之间的感情,远比那些无关紧要的面子和人情重要得多。我们可以努力去平衡生活的压力和亲情的牵绊,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亲情在忙乱的生活中被忽视。
等到年后,我和李建计划着再回家一次,把欠下的“人情债”慢慢补上。但至少这一刻,我心里踏实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