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总不乏一些与健康养生紧密相连的奇闻轶事,它们就像一个个神秘的谜团,吸引着大家去探索和了解。刘大叔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与我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材 —— 洋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大叔,一位年近六旬的朴实农民,岁月在他黝黑的脸庞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58 岁的他,大半辈子都在农田里辛勤劳作,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他的汗水与付出。长期的体力劳动让他在夜幕降临后,总习惯喝上一点小酒,以此来缓解一天的疲惫。酒,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一天辛劳后的慰藉,在那微醺的感觉中,白天的劳累仿佛都能烟消云散。每当家人劝他少喝点时,他总是带着自信的笑容回应,坚称自己只是适量饮用,对身体不仅无害,反而还有好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去年的一次体检,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 “肝硬化” 三个字,这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刘大叔和他的家人都陷入了深深的震惊与担忧之中。医生神情严肃地叮嘱他,必须立刻戒酒,否则病情持续发展,极有可能恶化为肝癌。然而,饮酒多年的刘大叔,早已对酒精产生了依赖,戒酒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在痛苦与纠结中,他难以割舍那陪伴自己多年的杯中物。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寻找预防肝癌的偏方上,开始在网络的世界里四处搜寻。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在一次偶然的浏览中,刘大叔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吃洋葱对预防肝癌有帮助,并且还声称有专家学者的研究作为依据。这一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刘大叔看到了希望。他对这篇文章深信不疑,仿佛找到了对抗病魔的有力武器。从那以后,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生吃一个洋葱,满心期待着身体状况能够有所改善。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刘大叔在这期间满怀希望,每天都认真地执行着 “洋葱抗癌计划”。终于,到了去医院复查的日子,他满心欢喜地前往医院,心中充满了对好结果的期待。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越来越糟糕。

医生在了解了刘大叔的情况后,无奈地告诉他,这种靠吃洋葱抗癌的方法根本行不通,想要控制病情,最关键的是尽快戒酒。刘大叔瞬间愣住了,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与不解。他怎么也想不通,网上言之凿凿的说法,为什么到了自己这里就不灵了呢?难道洋葱真的不能抗癌吗?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刘大叔,也引起了我们对洋葱这一常见食材的深入思考。

上海交大研究:洋葱与肝癌风险的关联



洋葱,这种在菜市场随处可见的蔬菜,虽然外表平凡无奇,但它的营养却十分丰富。然而,由于其独特的气味,很多人对它并不感冒,甚至避而远之。在网络上各种关于抗癌蔬菜的榜单中,洋葱总是名列前茅,这不禁让人好奇,它究竟有没有抗癌的神奇功效呢?

时间回到 2024 年 1 月,《欧洲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开展的研究。这项研究规模庞大,研究人员对 6 万人进行了为期近 12 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每日摄入 5 - 6 克洋葱,竟然可以让肝癌的风险下降 33%。这一发现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人员进一步解释,洋葱内部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就像是身体里的 “小卫士”,当它们进入人体后,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们可以减少肝脏脂肪的合成,让肝脏的负担得到减轻;另一方面,它们还能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排便,从而保护肠道的健康,降低炎症的发生率。从这个角度来看,洋葱似乎真的具有一定的抗癌潜力。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一点就盲目地认为洋葱一定可以抗癌。虽然食物中可能含有抗癌物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能够起到抗癌的作用。单靠吃某种食物来预防癌症,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所谓的 “抗癌食物”,实际上只是有可能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但并不能完全阻止癌症的发生。而且,食物中的抗癌成分含量往往十分有限,我们日常通过饮食摄入的剂量,远远达不到能够起到抗癌作用的标准。如果为了追求抗癌效果,大量食用某种食物,反而会导致营养摄入过于单一,引发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美国癌症研究所也曾发表过相关研究,指出在实验室环境中,许多植物化学物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都表现出了抗癌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实验结果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得出的,并不能直接应用到人体身上。相比于单纯依靠吃某种食物来抗癌,保持均衡的饮食才是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均衡的饮食就像是为身体搭建了一座坚固的堡垒,能够为身体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更好地预防癌症的发生。

洋葱:“心脏支架” 的美誉,真能软化血管?

在民间,洋葱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 ——“可以吃的天然心脏支架”。这个称号让很多人相信,常吃洋葱有助于软化血管,保护心血管健康。那么,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洋葱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材,不仅价格亲民,而且营养价值极高,素有 “菜中皇后” 的美誉。它内部含有丰富的有机硫化合物,这些有机硫化合物具有抗血栓生成的作用。它们就像是血管里的 “清道夫”,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风险。同时,有机硫化合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改善红血球细胞膜的功能。此外,洋葱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预防心脏病,对心血管健康起到保护作用。



然而,尽管适量食用洋葱确实有一定的保健效果,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靠多吃某种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联勤保障部队第 983 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星提醒大家,目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官方报道表明,摄入某种食物可以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自然也不能直接疏通或软化血管,预防血栓的形成。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王作顺也曾刊文指出,血管一旦出现硬化,就无法逆转或恢复到正常状态。所谓的 “软化血管” 说法,在医学上并不可信。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一些方法来预防、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想要真正养护好血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控制慢性病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吃洋葱的细节:提升营养效果的关键

虽然洋葱不能抗癌、软化血管,但它含有多种营养元素,适量食用对身体还是有很多好处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食用洋葱,才能获得更大的健康益处呢?

(一)紫色、黄色、白色洋葱,哪种更胜一筹?



洋葱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是紫色、黄色和白色。这三种颜色的洋葱在营养成分和口感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紫皮洋葱内花青素、蒜素、槲皮素的含量较为丰富,这些成分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而黄色和白色洋葱内的胡萝卜素、维生素 C 含量则较为丰富。从营养成分的角度来看,紫皮洋葱的营养价值相对更高一些。

在口感方面,紫色洋葱最为辛辣,它的辣味浓郁,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感。白色和黄色洋葱的辛辣味则相对较轻,其中黄色洋葱的口感会更甜一些,更加温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以及实际需求来选择洋葱。如果喜欢浓郁的口感,并且更注重抗氧化的功效,那么紫皮洋葱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不太能接受辛辣的味道,或者想要增加维生素 C 的摄入,那么黄色或白色洋葱则更为合适。

(二)生吃、快炒,留住更多营养

切开后的洋葱,如果摆放时间过长,或者加热时间超过 10 分钟,都会大大降低其营养价值。这是因为洋葱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如维生素 C 等,在长时间的放置和高温加热过程中会遭到破坏。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洋葱的营养,建议大家生吃或者采用急火快炒的方式烹饪。生吃洋葱可以直接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但是由于其辛辣的味道,很多人可能不太习惯。急火快炒则是一种既能保留营养,又能改善口感的烹饪方法。在炒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火候和时间,避免洋葱过度受热。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量食用洋葱。一天吃 50 - 100 克就可以了,过量食用容易刺激肠胃,引起不适。每个人的肠胃功能不同,对洋葱的耐受程度也有所差异,所以在食用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三类人尽量少吃洋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唐墨莲提醒大家,有几类人建议不要吃洋葱。

首先是体味重的人。洋葱内的有机硫化合物会通过汗水释放出来,这会使体味加重。对于那些本身就比较在意自己体味的人来说,食用洋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困扰。

其次是胃食管反流人群。洋葱味道辛辣,会刺激胃粘膜分泌胃酸。对于本身就患有胃食管反流的人群来说,食用洋葱容易加重症状,导致烧心、反酸等不适感觉加剧。



最后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这类患者日常经常会出现腹泻、便秘、胀气、腹痛等症状。洋葱中的一些成分会刺激肠道,加重胀气症状,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洋葱,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虽然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但我们不能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想要通过吃洋葱来防治疾病,显然是不现实的。当我们身体出现疾病时,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我们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不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用正确的方式呵护自己的身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