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

小新整理了

去年全年发布的

节气养生食补方法

收藏了解



立春



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立春节气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转折点。因此立春时节可以食用一些养肝柔肝、疏肝理气的药材,同时可以服用一些甘味的药材“以养脾气。”枸杞正是这样一味滋补肝肾的甘味药。【立春|保温杯里一把枸杞,开启新一轮二十四节气】

雨水



雨水节气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早晚温差大,寒湿之邪较易困阻于脾,可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中药中有这样一味药,被誉为“祛湿圣药”,就是茯苓。【雨水 | 春雨淅淅沥沥,去寒湿之邪,用它绝绝子!】

惊蛰



惊蛰节气气温回升,但还处于乍暖还寒、冷热交替的时节,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等“春燥”症状以及易怒、脾胃不调等,因此惊蛰时节需要滋阴润燥,疏肝健脾。这个时候可以适当食用山药助益脾气,止燥润肺。【惊蛰 | 春雷响万物长,养生最适合吃它】

春分



春分对应天时,这个季节特点是阴阳平衡,因此人体应是顺应天时,讲求“平和”。春季以调养脾胃、养肝护肝为主。俗话说“春分吃三宝,四季不显老”,其中一宝就是枣,枣中含有大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等成分,因此它又被称为“维生素王”。【春分|这味春天宜用的护肝养肝药,中国人食用已8000年,你可能也常吃】

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是古代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的融合。野菊花味苦、辛,微寒。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现代研究表明,野菊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此外野菊花入肝经,具有泻火平肝、明目的功效。【清明 | 这种花竟然可以吃!清热泻火还能祛痘痘】

谷雨



谷雨时节,春光明媚,万物生长。这段时间,空气中水汽黏腻,很容易湿气入侵体内,堆积成湿热。春夏之交也是脾胃最为虚弱的时候,内外湿交织在一起,湿上加湿。因此谷雨时节应祛湿健脾、助脾运化。推荐一款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中药——薏苡仁。【谷雨 | 春季湿气重?试试祛湿界的“网红”,这样吃效果才好】

立夏



夏季心阳旺,“暑易入心”,很多人容易出现头痛、失眠、烦躁、精神萎靡等心神不宁症状。因此需要顺应节气变化,养心安神。同时,夏季还需健脾利湿,开胃消食。这个时候可用到一味被称作“水中灵芝”的药食两用的中药——莲子。【立夏 | 转眼初夏!心烦气燥难入眠?试试这种养心佳品】

小满



小满是节气养生的转折点,此时温热挟湿的天气,容易使身体阳气受损,体内湿气增加。小满除了要养心健脾除湿外,还需要清轻凉散,推荐一款药食同源、具有特殊芳香的中药——薄荷。【小满 | 一剂清凉让暑天湿热退退退!药食同源的它还有“亚洲之香”美称】

芒种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容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宜饮食清淡、清热除烦,养生应注意健脾清热利湿。古话说“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推荐一味“烦暑最宜”的淡竹叶,它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它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芒种 | 盛夏将至,一味淡竹叶,清热除烦过夏天】

夏至



夏至阳气至盛,热邪易伤心神,容易出现心烦不宁、急躁易怒,故此时重在清热除烦。推荐一款《诗经》中的“水中伊人”——芦根。作为一味药食两用的中药,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 【夏至 | 炎炎夏日热邪伤神,试试这味“水中伊人”最适宜】

小暑



小暑时节身体易受暑热、暑湿之邪,由于出汗多,耗气伤津,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状,此时重在祛湿解暑、健脾养心。药食两用的白扁豆被称为“祛湿第一豆”,尤为适合这个时节食用。白扁豆味甘,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之功。【小暑 | 暑湿太重?这种豆是夏季“祛湿第一豆”,这样吃大有益处】

大暑



大暑时节人体阳气浮散于表,腠理开泄,出汗较多,容易伤津耗气,故有“暑天无病三分虚”之说。此时暑湿易乘虚而入,心气易亏,容易心慌,吃不下东西,晚上也睡不好。“果中珍品”——五味子,具有宁心安神、健脾除湿、补养肺肾之效。【大暑 | 夏日无病三分虚?五味兼具的果中珍品助你安然度夏】

立秋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明显,早晚会感到一丝凉意。但此时仍属于长夏,饮食调理方面,中医有“长夏防湿要淡补”的说法。此时推荐一味“脾湿之要药”——藿香,具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立秋 | 秋来伏未去!快试试这味中药,健脾祛湿又解暑】

处暑



处暑天气逐渐干燥,昼夜温差加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易碰上“秋老虎”。这个时候燥与热同时侵犯人体,易灼伤肺津,影响肺气的宣降,在养生上往往需要养阴润肺。推荐一款中药中的绿色明珠——玉竹,具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降血压、降血脂、改善心肌缺氧等作用。【处暑 | “秋老虎”活跃!日常饮食加一味宝藏植物,去暑热,防秋燥~】

白露



白露时节,凉意渐至,秋燥渐盛,风燥之邪易侵袭肺脏,此时应以养肺润燥为主。肺为相傅之官,五色主白色,因此有“吃白养肺”的说法,此时推荐一款白色中药——杏仁。【白露 | 寒生露凝 天气渐凉!养肺润燥首选这味白色中药】

秋分



秋分时节被认为是昼夜均等、寒暑平衡的中间点,也有“平分秋色”之意,虽仍有暑热余气,但天气日渐转凉,气候干燥,万物凋零,人们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秋气通于肺”,肺主悲,悲则伤肺耗气,因此秋季需要养肺。此时推荐一款滋阴润肺的上品药材——南沙参。【秋分 | 昼夜均寒暑平,秋季养肺不可少!这款上品药材吃法多】

寒露



寒露过后,昼渐短,夜渐长,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是由阳盛转为阴盛的转换时期,也是人体由阳到阴的过渡阶段。寒露养生以养肺为主,同时调养脾胃,当多食甘、淡之物,推荐一款上养肺、中养脾、下养肾的“太阳之草”——黄精。【寒露 | 节后寒露至,风起秋意浓:秋季食补试试这味养生界的“顶流”】

霜降



霜降时节,天气由凉转冷,秋燥明显,因此防寒、防秋燥、防秋郁是养生重点。所谓“一年补到头,不如霜降补”“霜降时补,来年打虎”,此时适宜气血并补以养脾胃,推荐一款药食两用的补血大师——当归。【霜降 | 一年补到头,不如霜降补!这款“补血大师”最是滋养脾胃】

立冬



立冬后天气寒冷,人体易受寒邪侵袭,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养生需顺应自然闭藏之规律,以“滋阴补肾,驱寒护阳”为根本。此季推荐一味冬季中药界的补气明星——黄芪。【立冬 | 万物始藏,冬之伊始:立冬吃它正当时】

小雪



小雪时节,天气渐渐寒冷,人体阳气潜藏于内,不交互不通畅,易引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闭塞。此时推荐一款冬季常见、药食两用,同时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功效的红果——山楂。【小雪 | 日渐冷,阳气藏!消食健胃、行气降脂还看这款人气红果】

大雪



大雪节气,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阳气潜藏于内,此时养生以“养藏”为主,也是“进补”的好时节。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此季推荐一味中药界的“暖宝宝”——肉桂。【大雪 | 冬意渐浓,泡茶时加一味“暖宝宝”,助你全身元气满满】

冬至



冬至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初生,人体内也需调动元阳之气,使阳气充足才能祛病防病。因而此时是养生的最好时节,此时推荐一味冬至进补神品——阿胶。它有助于补血止血、滋阴润燥,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冬至 | 岁寒数九,阳气初生!最佳养生时节少不了这款进补神品】

小寒



小寒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敛藏精气、固本扶元,以“防寒补肾”为主。此时推荐一味冬季抗严寒的高手——干姜。干姜有温中散寒、回阳通络、温肺化饮等功效。干姜可调味增香,还能泡茶煮粥煲汤食用。感冒后咳嗽痰多,可用干姜缓解,帮身体驱散寒气。【小寒 | 寒气重怎么办?做汤加这味“排寒”高手,暖身滋补】

大寒



大寒节气虽然阴盛寒冷,但也与下一年的立春相连,因此万物将由“冬藏”转为“春生”。故敛藏与抗寒是大寒养生的关键。此时推荐一味可在寒冬里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芬芳守护者——丁香。【大寒 | 体寒怕冷?饮食试试加这朵小花,温肾助阳】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文案:上海岳阳医院药剂科 徐熠

记者:郜阳

手绘:戴佳嘉

编辑:龚紫珺

编审:徐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