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见到了闵行区2022级选调生、华漕镇王泥浜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陈方舟,听她讲述了两年选调工作和对2025的美好展望。
王泥浜村位于闵行区北部、华漕镇东部,临近虹桥商务区核心区。 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铁路从村中纵贯而过,列车在虹桥站停靠,行驶到此处车速已经放缓,铁道下的一片绿意盎然,往往是乘客对上海的初印象。
“以前我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家在王泥浜,只说住村里。现在我们村这么好,我可自豪了,周末经常邀朋友来踢足球、逛生态苑,晚上还能在咖市集撸个串。”这话来自村民张哥,张哥的这份骄傲,也是陈方舟的骄傲。
陈方舟是闵行区2022级选调生,2023年1月被组织派到华漕镇王泥浜村挂职锻炼,任村主任助理。从校园迈入乡村,她从“高材生”变成“小学生”,俯下身子扎根基层,在推动“户管家”治理模式中边学边干。她从“外来客”变成“自家人”,敞开心扉融入乡土,在走村入户中解难题、暖民心。她从“观察员”变成“合伙人”,挽起袖子共谋发展,在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攻坚、村史馆建设等众多工作中历练成长。在她的眼里,能看到坚定与热忱。
Q
挂职锻炼有何收获?
A
见木又见林。既聚焦关乎民生的细节难题,穿梭于小巷深处,为村民解决实际困扰;又着眼乡村发展的长远布局,推动精细化治理、文化建设,见证着家园蝶变、风貌焕新。
Q
2025年有什么期待?
A
立大志、做小事,立足岗位、深耕细作。
以下是陈方舟的讲述:
初到王泥浜村,抬眼便见高铁轨道,恰是我此前七年求学必经之路,顿感缘分奇妙。铁道下的小小村庄,是从虹桥坐高铁启程的首站门户,也是抵达上海的乍现初貌,我在七年间见证了它从毫不起眼变得别具一格,更有幸的是,往后两年与它共赴新程。
曾经的王泥浜“家家户户有违章、没有一家有庭院”,而如今“家家有景观、一院一风景”。从“城中村”到“城中景”,这一转变来之不易。村子的蝶变,一方面离不开“五违四必”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转型升级,村干部们全力攻坚克难,同时啃下了“红线内拆违”这根硬骨头。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全村人在朝夕之间的守护。
星期四在王泥浜村是个特别的日子,村干部们用半天时间走入村宅,清洁打扫也检查安全。每周如此,风雨无阻,已是全村的默契。刚加入队伍时,村民会调侃我:“大学生怎么也来村里捡垃圾”,话语里是疑惑与不解。现在,村民说:“小陈真不错,有文化又能踏实做事”,我听了心里暖暖的。
周四的意义并不止于一次“集体大扫除”,是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的契机,更传递着一种精神力量,是凝聚、鼓舞、安心,是村宅与我的紧密纽带。
自从“美丽庭院”成片化建设以来,家家户户格外用心地装扮自家院子。走入村宅,总有村民兴奋地与我们分享院子里的新变化。庭院变美了、村宅更整洁了,村民们交流互动也更多,感情也变得更深厚。
我们村子不大,区域面积705亩左右,下辖4个村民小组,有宅基地户156户,常住户籍人口577人,来沪人员竟有6000余人。外来租客人口规模大、结构复杂、流动性高,怎么和每一位常住人口建立起联系,是摆在我们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2023年初,我们村作为华漕镇的试点单位,依托市级“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全面铺开“户管家”制度,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户”这个最小单元,吸纳村民和租客共同参与人口管理、安全保障等治理工作。
2024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化“红·服务 院·生活”一站式管家服务网络,把吸纳与服务的正向循环延展到村宅全域。我继续担当“合伙人”,组织开展企业管家、物业管家圆桌会,解决村内不同主体的服务需求。
“议家亲”议事厅、滨江咖市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站、“家门口”为老服务站……这一年里,我参与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建设,见证了村子日新月异的变化。村里越来越热闹,治理却越来越有序,生活也更加便利,大家的笑意里满是对生活的知足和对未来的盼头。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村宅的“美”有了实感,乡村治理有了秩序,家园情怀也要有守望之地。2024年初,我们决定建村史馆。想法一提,村民们反响热烈,纷纷拿出自家尘封已久的老物件。经过半年多的挖掘与整理,终于在金秋十月迎来了开馆。小小一方馆,承载着乡土文化底蕴,凝聚着村民共有的情感记忆,也让新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归属感。
“来了就是王泥浜村人!”这句总被我的带教老师金爱芳书记挂在嘴边的话,先是走进了我们村干部的心里,如今走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里,成了“王泥浜精神”。融入、融合,乡村也从“美丽”走向“美好”。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大家或许都听过“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最近有个感受,基层工作亦有三境界,在村的这两年,我从“看山是山”逐步过渡到了“看山不是山”。初到基层,这里一切呈现出最直观的面貌,邻里间的家长里短、村民的各类诉求,我单纯地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当下,已置身于“看山不是山”的探索之境,尝试把握乡村治理难题的复杂本质,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布局,也要兼顾村民们长期形成的经验,还要协调各方资源争取支持,这其中千头万绪。
回顾在村工作的点点滴滴,有面对存量转型瓶颈时的手足无措,有安全整治攻坚时的挑灯夜战,有治理成果初显时的欢欣鼓舞。在与村干部们并肩奋斗的日子里,在一桩桩实事的推进中,逐渐拥有了质朴的底气和力量。也许这是“看山还是山”的开端,也许还差得远,但我深知每一步都有其意义。
未来,我将秉持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用心倾听群众声音、感知需求,持续在街镇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努力成长为深受群众信赖、善作善成、敢打敢拼的“人民公仆”。
两年到村挂职锻炼期满,陈方舟踏上新的征程。
王泥浜村党支部书记 金爱芳
我们舍不得小陈,真希望她能留下来。她的到来,让我们整个团队都更有活力,她学习能力强、不怕吃苦,很快就融入了基层一线。村民们也总说小陈暖心,每次见到她都是带着灿烂的笑容。这两年她对村子的付出功不可没,让我们村收获了第一个国家级荣誉,给我们带来发展的新思路。看着村里蒸蒸日上,我们也明白,小陈应该走向更大的舞台,去创造更多可能!
走进基层并不等于就接通了地气。但当陈方舟把一件件村民群众的诉求变成美好故事,把所做的实事从一个个“点”拉成一条“线”,把每一步踩在为民服务、助力发展的道路上,便真正与这片土地、与群众紧紧相连,“地气”成为了她前进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
陈方舟
2025已至,我与王泥浜村的故事暂行搁笔,但它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前路漫漫亦灿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会继续带着“王泥浜精神”,默默扎根,昂扬生长。
记者:臧尊
初审:高淑婷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