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王旭辉教授:您好!我是你的患者小林(化名),经您妙手施治,已然康复在望,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特书此信以表心意……”日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旭辉教授收到一封感谢信,写信的是一名罕见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再次看到曾经病情堪忧的颅底肿瘤患者在成功接受他的手术后即将治愈,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的“跨界”颅底外科专家王旭辉非常感慨,他表示将持续探索多学科合作模式,帮助更多“三不管”地带的肿瘤患者拨云见日,重燃希望之光。
努力成为“刀尖上的舞者”
把重心放在神经颅底专业
谈及选择从医及神经外科专业,王旭辉坦言,没有刻意而为之。不管是大学毕业后到泌尿外科工作,还是攻读野战创伤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2009年选择神经外科专业,他认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即“看见什么选什么”。虽然每一次“跨界”需要“从头学起”,但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的王旭辉给自己定了一个朴实的目标“尽量做得好一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脑是人体的“指挥部”,要在大脑中动刀,神经外科医生需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但怎样操控器械、保护血管、绕开神经,都将影响手术的成功。为练就过硬的手上“基本功”,王旭辉尝试一直用左手拿筷吃饭、刷牙,以训练左手的灵活性;生活中随时将重物端平到肩膀的高度,以锻炼手臂力量,保证显微镜下精细手术动作的稳定性,成为“刀尖上的舞者”。经过不停钻研,他不仅能熟练应对颅内出血、颅脑创伤、动脉瘤破裂、癫痫等急危重症,还积累了丰富的神经重症管理知识、技能和经验,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
不少人知道,王旭辉有一个“颅底老王 总有一脚在隔壁”的昵称。2015年,因临床工作能力突出,他把重心放在了难度更高、风险更大的神经颅底亚专业。“颅底,就是夹在眼睛、鼻子以上和大脑底面以下的区域,不仅结构复杂,而且涉及到眼科、耳鼻喉科、颌面外科等专科。”王旭辉简单地用“缸中之脑”形象地描绘大脑及其周围结构:大脑就像一条住在密闭鱼缸的章鱼,其通过鱼缸上特定的孔道和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那么,颅底就是盛放和保护大脑的鱼缸的“底座”。颅底外科就是修理大脑“底座”的专业,包括颅底区域的肿瘤、外伤、畸形、血管病和脑脊液漏等疑难疾病。
对于复杂的颅底外科亚专业,不仅老百姓非常陌生,甚至连医生都不太了解。那如何提高颅底外科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亚专业团队,提高临床医生及公众对颅底肿瘤等疑难病的认知,成了王旭辉毕生的“必修课”。
致力探索多学科合作模式
促颅底与眼耳鼻喉技术结合
神经外科医生很“牛”,是业内外公认的,但成为一名颅底外科医生更“牛”,且极具挑战。在王旭辉看来,“这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一定的情怀和奉献精神。”
王旭辉解释,颅底上面是娇嫩的大脑,下面是眼耳鼻喉、颌面头颈,手术无论从哪个方向到达颅底,都是艰险重重,唯有披荆斩棘开辟一条狭窄幽暗的路径。但手术就像行走在危机四伏的迷宫,如果路径不熟,技术不精,损伤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神经,给患者带来的就是失明、瘫痪等并发症。所以,颅底外科因其手术难度极高,被认为是“皇冠上的明珠”。术者需“全副武装”上阵,熟练掌握显微镜和内镜下的操作,精通颅底及周围的解剖结构,并能游刃有余处理各种血管风险,进行各种类型的修复。同时,颅底外科医生需要绝对的耐心,以及不错的体力、毅力,不然经常十几个小时的手术是撑不下来的。
此外,由于颅底肿瘤处于一个“三不管”地带,患者常面临无法在一个科室完成诊治,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及颅底交界区域肿瘤易残留、复发的情况,这就需要开展颅底肿瘤等疑难病的多学科合作。但是,外科多学科合作有一定的“痛点”。由于颅底区域位置深,存在未知风险,其他相关学科都不敢往前一步突破手术“禁区”。比如,眼科医生担心再往前一步会致脑血管、脑神经损伤,而颅底外科医生担心再往前一步会导致眼球损伤、鼻腔瘘道等。在手术合作中,由于对其他学科的手术方案、技术特点缺乏深入地了解,往往难以形成有效配合和信任。因此,急需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多学科合作模式。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2017年,王旭辉参加协和-环湖-同仁颅底解剖学习班期间,系统学习了颞骨技术及侧颅底颞下窝入路技术体系,这次机缘巧合为打破多学科合作壁垒创造了条件。后因内镜颅底外科发展迅猛,2020年,他又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学习了鼻窦、鼻颅底解剖和外科技术。在深入掌握颅底肿瘤等相关学科疾病特征及手术要点后,王旭辉发现促成颅底多学科手术合作的关键节点:将视角转移至其他学科,知其要点,晓其痛点;打通交界区域,充分暴露视野,为其他学科创造有利的手术环境。因多学科合作模式促进了神经颅底与眼耳鼻喉颅底技术相互结合,近5年,他成功开展了颅底多学科手术近百例,不仅数量和质量均居重庆地区领先地位,也惠及了颅底肿瘤患者。
“粉丝”患者一路“追随”
将培养团队造福更多患者
精神经百炼,锋锐坚不挫。如今的王旭辉更加专注于同时侵犯眼眶、耳道、下颌、颈部等颅内外沟通性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2024年6月,王旭辉作为人才引进到重医附二院,很多由眼科、耳鼻喉科等转诊而来的颅底疑难病患者慕名找他诊治,且不乏“追随”他多年的“粉丝”患者。
50岁的何女士(化名)就是这样一位患者。10年前,她因前颅底长了脑膜瘤,是王旭辉经管的患者。术后,何女士恢复正常工作生活。2024年初,她因鼻塞到医院检查发现脑膜瘤没有在颅内复发,却长到了鼻腔,迫不得已便在耳鼻喉科做了肿瘤切除手术。谁知半年后,何女士又发现前额莫名出现了一个“洞”,而且不停地流脓淌水。原以为只是长了痘痘感染所致,但用了药一直不好,她才想到找王旭辉诊治。
经系列检查发现,这个“小洞”并不简单,是残留的脑膜瘤长到了颅底与鼻腔交界区域,侵犯了额窦及眼眶。由于前两次手术都没做到交界区域,导致肿瘤堵塞重要通道,进而发生感染。此时需要多学科合作切除肿瘤,不然感染进一步侵袭,可能会突破颅底危及生命。通过多学科会诊,王旭辉充分汇总了神经外科和耳鼻喉科的术前评估、手术计划等综合信息,对全局做到了心中有数。手术当天,王旭辉领衔神经外科团队,重医附二院主治医师杨敏领衔耳鼻喉科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血液科等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实施了手术。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5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何女士恢复良好。
“此次手术充分暴露了前两次手术的缺陷,也充分展示了多学科合作的优势。”王旭辉说,在多学科合作中,各学科都能在颅底外科安全保障下不断地往边界区域探索,这不仅为彻底清除肿瘤创造了有利条件,填补了“三不管”地带肿瘤诊治的空白,也助推了神经-眼、耳鼻喉、头颈、颌面等学科群的深度融合、整体发展。
为造福更多的颅底肿瘤等疑难病患者,王旭辉表示,接下来他将在科室主任谢宗义教授的领衔下,壮大人才团队,牵头培养或影响更多有情怀的“跨界”颅底医生。同时,精修医术、诚练医德,深入推进颅底技术与眼耳鼻喉等技术结合,并推广开展更高效的多学科会诊与手术,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做好颅底工作,讲好颅底故事,以更为通俗的方式指导更多颅底疾病患者便捷就医,精准治疗。”对于未来的路,王旭辉用一句话来总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专家简介》》》
王旭辉:主任医师,毕业于原第三军医大学,从事神经外科专业20余年,熟练掌握各类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在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系统接受颅底外科技术培训;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颅底外科技术培训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重庆医师协会神外颅底学组委员,重庆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外科手术治疗学组委员,重庆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委员;擅长各类颅底、颅神经疾病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疑难、复杂颅内外沟通肿瘤(颅眶、颅鼻、颅耳),及神经-头颈交界区域病变的多学科诊治;参与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
就诊指南》》》
重医附二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王旭辉教授门诊时间:星期一全天,江南院区;星期六上午,渝中院区。(资讯)
(文/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