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马珍珍 张光学 蒋芳芳
编者按:
2024年1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员,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希杰、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明明、麻醉科主治医师林峰顺利抵达坦桑尼亚,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外工作。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已过。他们在坦桑尼亚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如何?又有哪些深刻的感受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发回的纪实报道,探寻这段非凡的援外历程。
壹 挑战与突破
刘希杰
自2024年1月踏上坦桑尼亚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我已在坦桑尼亚国家医院开展援外工作一整年了。这一年的时光,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悟与触动。在医疗工作中,我见证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医疗状况,而在与当地居民的日常交往中,我感受到了跨越国界与种族的深厚友谊。
坦桑尼亚国家医院接收的先天性疾病患儿数量远超国内。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患有先天性泌尿系畸形、两性畸形、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的患儿。更令人揪心的是,一些在国内较为罕见的连体畸形与神经管发育畸形在这里也并不少见。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许多患儿在就医时病情已经十分危急。面对这些复杂而棘手的病例,我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利用当地医院有限的手术器械,为大部分患儿进行了有效的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罕见畸形病例,我则在术前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凭借扎实的手术基本功,小心翼翼地实施每一步手术,确保每一个患儿都能得到最佳的救治。
然而,医疗工作中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则是感染控制。由于坦桑尼亚当地的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缺乏合适有效的抗生素,且感染控制措施薄弱,手术后患儿的感染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感染性手术,如肠套叠等儿童常见疾病,在这里仍需进行剖腹探查手术,而术后腹腔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我不仅要求自己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还积极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正确的感染控制知识,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无菌观念。通过我的努力,科室内的感染控制措施得到了显著改善,患儿的感染率也有所下降。
在与当地居民的交往中,我逐渐被他们的热情和善良所打动。尽管存在着文化差异,但他们对我这位来自中国的援坦医生充满了敬意与感激。在一次科室活动中,我有幸被同事邀请参加,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工作中的趣事与心得,欢声笑语中,我感受到了如同在自己科室般的温馨与和谐。这种被接纳的感觉让我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归属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坦桑尼亚医疗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在与当地医护人员、患儿家属以及居民的相处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跨越国界与种族的友谊,是我援坦之旅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为改善当地医疗状况而努力。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坦桑尼亚人民对于健康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援助坦桑尼亚医疗事业的信念。
通过这一年的援坦经历,我学会了如何在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冷静与专业。面对困难时,我变得更加坚强与从容。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与成熟。
展望2025年,我的援坦工作还将继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参与更多儿童救治工作,为坦桑尼亚的儿外科医疗事业提供持续援助。同时,我也计划开展更多的技术培训项目,不断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医疗技能。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与不懈奋斗,坦桑尼亚的医疗状况一定会得到显著改善,更多的患儿将因此受益。
贰 汇聚力量传递希望
张明明
在坦桑尼亚,JKCI(Jakaya Kikwete Cardiac Institute)医院作为中坦友谊的象征,承载着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人民的深厚情谊。该医院以坦桑尼亚前任总统Jakaya Kikwete命名,不仅见证了两国在医疗领域的紧密合作,也成了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地。我有幸作为医疗队的一员,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一年,见证了无数生命的奇迹与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
初抵JKCI,我被分配至CTICU(胸心外科重症监护室)。这里拥有东非顶尖的医疗团队,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与不懈的努力,成功开展了多项复杂的心脏手术。我负责术后的监护、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同时也积极参与对轮转医生的带教。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以及严谨术前准备、规范手术操作与术后管理的重要性。此外,我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手术团队共同参与了多次集中手术活动,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来坦8个月后,我被调到心脏监护室(CCU),这里病种多样,从心衰、呼吸衰竭到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应有尽有。面对繁忙的工作与复杂的病情,我与同事们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在CCU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特护单的重要性,它详细记录了患者每小时的心电监护参数及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同时,我也积极参与了患者的抢救与带教工作,与年轻医师共同探讨临床问题,共同成长。
在坦桑尼亚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当地医疗资源的匮乏与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尽管条件艰苦,但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用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无私奉献为患者带来希望。我也被当地人民的热情与善良所打动,无论是市场商贩的真诚相待,还是患者家属的感激之情,都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我们的医疗队在坦桑尼亚不仅开展了大量的医疗工作,还积极参与了各类公益活动。无论是走进使馆、企业还是学校进行义诊,我们都全力以赴,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中,与“和平方舟”医疗队的联合义诊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排队的患者络绎不绝,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与使命的光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两位优秀的同事——刘希杰医师与林峰医师。刘医师以其精湛的儿科手术技艺赢得了患者家属的广泛赞誉。他面对当地严重的先天性疾病患儿,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湛的手术技巧,为患儿带来了新生。同时,他还积极传授感染控制知识,为改善当地医疗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林峰医师则以其出色的麻醉技术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他在心脏麻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与丰富的经验,多次在危急关头挽救患者生命。在姆贝亚大区转诊医院,他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当地医生在浅麻醉下插管的习惯,提升了麻醉机的使用率,为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顾这一年的援坦经历,我深感自豪与满足。我们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在两国之间搭建了友谊的桥梁。这一路上,我们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也收获了成长的喜悦。正如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索鹏公参所言:“到来,就是意义。”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一种希望、一种力量。2025年,我们将继续秉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坦桑尼亚人民带去更多的健康与福祉。
叁 我的坦桑尼亚医疗援助之旅
林峰
2024年8月,随着坦桑尼亚本国的居住证与工作证的顺利办理,我踏上了前往姆贝亚大区转诊医院(Mbeya Referral Hospital)的征程。姆贝亚,这个位于坦桑尼亚南部高地深处、紧邻赞比亚边境的农业重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崎岖的山地地形而闻名。然而,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8月正值当地旱季,近三个月来滴雨未降,空气异常干燥,尘土飞扬的土路成为这里的常态。更为艰难的是,我们的驻地已近半年无人居住,生活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抵达驻地后,我们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整理与准备工作中。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我们不仅确保了居住条件的适宜性,还迅速熟悉了周边的生活环境。随后,我们满怀激情地投入了临床工作中,准备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的医疗篇章。
姆贝亚大区转诊医院,作为坦桑尼亚四大转诊医院之一,承载着巨大的医疗重任。然而,由于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医院仅能开展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相对简单的手术。更为严峻的是,由于产检率低,医院经常面临新生儿手术的挑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脊柱裂、脑积水等复杂病例。
在一次紧张而刺激的手术中,我亲身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一名出生仅7天的患儿因需要进行剖腹探查术而被送入手术室。然而,由于当地麻醉医师未能进行有效的面罩通气,患儿胃部胀气严重,影响了面罩通气的效果。同时,新生儿插管困难,患儿脉搏血氧饱和度一度降至0,心率也维持在极低的30—40次/分。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我毫不犹豫地进行了紧急抢救。我迅速给予患儿肾上腺素以维持心率,同时紧急进行胃肠减压并有效实施面罩通气。在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我成功为其进行了气管插管,从而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在场的医护人员纷纷对我表示赞赏和感谢,他们竖起大拇指,对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敬佩。
在日常工作中,我结合当地医院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及设备药品条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深知,改变当地医生的医疗习惯并非易事,但我从未放弃。我通过耐心地讲解和示范,逐渐改变了当地医生在浅麻醉下插管的习惯,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我还分批次对医护人员进行了中国产迈瑞A7麻醉机的现场教学。在我的指导下,大部分医生护士都能够熟练使用该型号麻醉机,并能对麻醉机的异常报警做出正确的处理。这不仅提高了手术室的工作效率,也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此外,我还积极运用神经阻滞等麻醉方法处理高龄危重患者,成功避免了患者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的风险。这些努力不仅保证了患者围术期的安全,也赢得了当地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尊重。我们之间的友谊在共同的工作中不断加深,为中坦友谊的进一步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将继续秉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以实际行动救助当地百姓。我将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坦友谊的桥梁将更加坚固,医疗合作的成果将更加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