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洪寨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家家户户将门前屋后清扫得一尘不染,满心期盼亲人归来,长辈们忙碌着准备各类年货,浓郁的年味在空气中肆意弥漫。



近日,记者走进刘春梅大姐的家,只见小院里热闹非凡,孩童与邻居们围聚一堂,正热火朝天地和刘春梅一同制作米花糖。作为村里公认的米花糖制作能手,每年春节前夕,刘春梅都会精心准备,只为让辛苦一年的家人在佳节品尝到这份甜蜜。

为了能品尝这一口“甜蜜”,刘春梅一大早就忙碌起来。她先将洗净的糯米浸泡,待糯米变得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后,便将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分,然后放入木甑。刘春梅边操作边分享诀窍:“蒸的时候在糯米里掏几个洞,这样熟得更快。”灶膛内,火苗欢快地舔舐着锅底,锅中水“咕噜咕噜”翻滚,糯米的香气悠悠飘散。



蒸煮约一个小时,糯米终于熟透了。刘春梅将木甑从灶上搬下来,把蒸熟的糯米倒在簸箕里,摊开晾凉。待冷却后,把糯米放在院子里阴干,这一过程需耗费数天,直至糯米完全干透后,就变成了制作米花糖的阴米。“我们这里每个人都会做米花糖,所以有晒好的,这些新做的,留到年前再做一次。”好在刘春梅家中备有现成的阴米,让记者得以省去等待时间,即刻体验制作乐趣。

炒阴米,是制作米花糖的关键步骤。不多时,刘春梅在厨房里操作起来,只见她在大铁锅中倒入一些菜籽油,当油烧至七八成热时,她抓起一小把阴米放入锅中。瞬间,锅里响起一阵阵“噼里啪啦”的声音,阴米慢慢膨胀,从透明状变成了一朵朵洁白如雪、蓬松酥脆的米花。刘春梅熟练地翻动着,确保米花炸得均匀,待颜色微黄,将米花捞出,放在一个大盆里。“炒米花不仅需要耐心,还不能贪心,阴米放多了也不行,要慢慢地反复操作。”刘春梅一边说着,一边反复炒米,大约一个小时,盆子里就堆满了米花。



紧接着,进入熬制糖浆环节。刘春梅在锅中加入一小碗清水和适量黄糖,开小火慢慢熬煮的同时,还需不停搅拌,促使黄糖充分溶解。随着温度攀升,糖水表面泛起密集的小气泡,颜色也逐渐转为金黄。凭借多年经验,刘春梅精准把控火候,她取来一碗清水,用筷子蘸取锅中糖水后滴入清水中。“糖水滴入清水,要是能凝固成型或者拉出丝,就表明糖水熬好了。要是还能溶于水,就得继续熬。”看到清水中成型的糖滴,刘春梅果断关火,紧接着迅速将炸好的米花倒入熬好的糖锅中,在邻居的默契配合下快速搅拌,让每一粒米花均匀裹满甜滋滋的糖浆。随后,将拌匀的米花倒入提前准备好的模具,用擀面杖按压平整,接着让其自然冷却。



不一会,就可以切米花糖了。刘春梅比画好米花糖的大小,用刀切成小块,最后把模具倒扣在桌子上,轻轻一敲,一块块米花糖就从模具里脱了出来,香甜的气息扑鼻而来。围在一边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米花糖,放入口中,记者耳边瞬间响起“咔嚓咔嚓”的声音,香甜酥脆的口感让孩子们喜笑颜开。大人们也纷纷拿起米花糖,品尝着记忆中的年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提及米花糖,村里的老人们都感慨万千。他们告诉记者,过去生活条件艰苦,米花糖是过年时难得的美味。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前,甚至除夕当晚制作米花糖。“我们以前拜年,都是用牛皮纸包好一些米花糖,上面再放上一张红纸,用绳子绑好,就提着米花糖去拜年。”在老一辈人的心中,米花糖对于他们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传统习俗,代表着团圆、甜蜜和幸福,是他们的美好回忆。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年货,但洪寨村的人们依然保留着制作米花糖的传统习俗。

刘春梅看着大家吃得开心,心里十分满足。她说:“虽说现在市场上能买到米花糖,但我还是坚持亲手做,就为了让家里充满春节氛围,也想让孩子们记住家乡的味道。”

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洪寨村的村民们满怀憧憬迎接新年的到来。那香甜酥脆的米花糖,也将在岁月传承中,持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间绽放,化作他们心中永恒的年味记忆。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刘教清 刘菁 秦丽云 李忠波 通讯员潘志祥 肖春媛 赵梓西)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