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1942年10月的初秋,弘一法师即将走完自己匆忙而深邃的一生,尽管身患重病,身体日渐虚弱,但他从未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

反而,他在临终前的七天里,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从容和冷静,他一方面拒绝药物治疗,坚定不移地表示“不必延迟我的离世”。

另一方面,他亲自为自己的圆寂做了详细的安排——从遗嘱到讣告,甚至连火化后的事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弘一法师的死,不仅是一次生命的结束,更是他一生修行的圆满,为何他能够如此从容地面对死亡?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超凡脱俗的佛学境界和一段难以言喻的心路历程。



【一】

1942年10月2日,弘一法师已是病重在床,身心日益消瘦,但即便如此,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依然表现得格外冷静。

与许多人恐惧死亡不同,弘一法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毫不畏惧,甚至似乎早已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在他离世前的七天,弘一法师严词拒绝服用药物拖缓自己的死亡时间,他很平淡,不像其他人,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活下去的机会。

他对此早有觉悟,一个多月前,弘一法师在写信时曾悄然写下:“近将远行。”这“远行”并非只是指去外地,而是隐含了他即将离开人世的预感。

很多人无法理解,毕竟法师那时才62岁,正值盛年,而弘一法师却早已看透生死,深知身体的老去并不是自己的终点,而是他修行之路上的一次自然转化。

即使在临终时,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淡然面对即将来临的“远行”。



面对病痛,他不仅没有选择药物来延缓生命的终结,还拒绝了亲友的劝告。1942年10月2日,居士黄福海为弘一法师送来了奎宁,这是为治疗疟疾而准备的药物。

黄福海火急火燎的想让法师收下药物,奈何法师早已心意已决,说道:“这此等药物,眼下是很贵很重要的,贫僧未沾染疟疾,还是请黄居士赠给有需要之人吧。”

此时,法师已经深知自己的大限临近,他宁愿让药物流向他人,也不想让自己生命得到医治,黄福海为此不少费神,但奈何法师是犟死犟的,还说什么:“药不必吃了,念佛更为重要。”

从弘一法师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死的态度早已超越了常人的理解。与其说他在临终前安排后事是为自己做准备,不如说他是在以一种圆满的姿态迎接自己的“远行”。

即便是圆寂的事宜,弘一法师也已经心中有数,按照佛教的教义,死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亦是新生的开始。

弘一法师在临终前几天,亲自给信任的弟子妙莲法师交代了自己的后事,这一切的安排,也透露出他对死亡的超然态度。

早在10月7日,弘一法师便将自己的遗嘱交给了妙莲法师。

这一托付不只是简单的人事安排,更带着法师对妙莲信赖有加的表现,妙莲法师是他晚年的心腹弟子,也是唯一一个被他选中负责处理自己后事的人。



【二】

弘一法师对他的信任,亦反映出他已经看破红尘,知道自己的生命不过是暂时的借宿,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转化。

在交代后事时,弘一法师还特别叮嘱,若有他人坚持干预,必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圆满,为了让一切按佛法处置,他为自己安排了“最后一著”。

可见,法师的内心早已做好了离世的准备,甚至连自己的讣告,弘一法师早已写好,他不但提前为自己的圆寂做了具体安排,还为亲朋好友准备了几封带日期的信件,只待死亡一刻填写。

“xx居士文席:朽人已于月日迁化。”这封预先写好的讣告,不仅是他对死亡的接受,也是他对亲友告别的一种形式,讣告中虽没有太多感伤,但却流露出一种佛家特有的自在和安然。

弘一法师圆寂前的几天,依旧以安详从容的态度面对死亡,法师在凡世的最后一刻,也从未落下对佛法的热爱和修行,无论是交代后事,还是与弟子们的告别,他都在以一种“平常心”的态度迎接自己的死亡。而弘一法师最后几天所做的事情,更是表现出了他对于佛法的理解。在临走之前,弘一法师的身体出现了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这让在场所有人都十分地震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