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东野战军的发展历程中,1948 年 10 月 5 日至 24 日,一场至关重要的前委扩大会议于山东曲阜第二次召开。此会议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淮海战役前夕,华野所举行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会议。
当时,按照毛泽东的明确指示,由华东局书记饶漱石承担主持此次会议的重要使命。会议进行当中,饶漱石作为华东区党政最高领导,讲话风格犀利直接,毫不含糊:
“对于此次济南战役,我们事先就预估到它将是一场规模空前且极具影响力的重大战役。中央始终密切留意着各个兵团对中央以及前委领导的服从情况,并且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央曾多次严肃地指示全军必须无条件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安排。但令人惋惜且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同志公然暴露出无纪律无政府的不良行径,对前委的领导未能给予应有的敬重,对粟裕同志的指挥也予以违抗。鉴于这种严峻的形势,中央责令华野前委务必召开此次会议,全面深入地针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展开坚决的斗争,大力强化纪律性,以此作为坚实可靠的保障,推动战役最终胜利的顺利达成。”



那么济南战役到底发生了什么?饶漱石为什么表现出如此坚决、不可回旋的态度呢?

一、华野全军重归粟裕统领
1947 年 8 月,毛泽东指令陈毅和粟裕率领华野司令部以及七个纵队转战中原,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至 1948 年初,庞大的华东野战军被分成了三块。其中陈粟大军负责经略中原;许世友的山东兵团留守山东,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韦国清和吉洛领导苏北兵团,在苏北转战,该兵团由陈粟指挥。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七月分兵”。



“七月分兵”虽然加强了各部队的主动性,但同时也滋生了独立性以及山头主义、本位主义。时间一久,就不大愿意重新接受统一指挥。这种情况不只华野独有,中原野战军也曾出现过。比如陈赓、谢富治曾一度在军委的领导下独立作战,后来又回归到刘伯承、邓小平的麾下。虽然两军合兵,但配合上一度不是很理想。刘伯承、邓子恢和张际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批评陈谢兵团:

“四纵(陈谢兵团)干部中,有的背了与陈粟、刘邓并列的所谓陈谢大军的包袱,要求单独行动。”

在这方面,华野大军也不例外。华野主力与山东兵团长期各自为战,配合上也出现了问题。

1948年1月22日,粟裕发出了著名的“子养电”,向毛泽东“斗胆直陈”,否定了主席要他带领3个纵队跃进江南的战略规划,而是将主力留在中原,与刘邓大军、陈谢兵团采取“忽集忽分”的方法,将国民党军主力全歼于江北。这样一来,江南之地就可传檄而定。

对于粟裕的战略计划,毛泽东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而粟裕也立下了“军令状”,即在8个月之内歼敌12万,同时还要把邱清泉的第五军给灭掉。



为了让粟裕兑现“军令状”,毛泽东给予粟裕空前巨大的权力。首先,毛泽东给了粟裕充分的指挥权,决定将陈毅调离华野,前往中原军区担任副司令员,由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由此华野完全由粟裕一个人说了算。

在各路统帅中,司令员兼政委、前委书记,并领导战区党政军工作的,除了彭德怀和林彪,就是粟裕了。

粟裕得到任命之后,立即发动了豫东战役。此战之中,粟裕巧妙转用兵力,攻克河南省首府——开封,全歼区寿年兵团,打残了邱清泉的第五军以及黄百韬的整编25师,歼敌9万多人。

毛泽东给粟裕定下的8个月12万人的歼敌指标,粟裕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75%。豫东战役,国民党军主力可谓是倾巢而出,而且还改变了以往“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恶习。友军一旦被围,都奋力支援。然而即便如此,国军依然在这场大会战中落败。从此以后,国军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豫东战役前,蒋介石认为让一个兵团单独行动,解放军肯定是吃不掉的。然而豫东战役之后,蒋介石绝望地发现,一个兵团单独行动也不安全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