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常说缘分天注定,以前我还对这话嗤之以鼻,但在我21岁回家探亲那年,在火车上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感到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萍水相逢的一个姑娘,在我退伍后竟然成了我的顶头上司,而这个上司一当就是一辈子。
我叫张广胜,1959年出生在秦巴脚下的农村。1976年11月,新疆某后勤部队到我们县来征兵。虽说那时候农村的生活已经有所起色,但对于农村青年而言,当兵依然是一条“金光大道”。
我也毫不犹豫报了名,经过初检、复检、政审、家访等环节,我成功拿到了入伍通知书。那一年我们县是征兵大年,总共有300余人被录用,也算是创下了一个纪录。
12月底,我抵达了位于乌鲁木齐的新兵营,在这里我们要接受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实现从农民到军人的转变。因为大家都知道机会难得,所以没有人敢放松偷懒,力争通过积极地表现,得到上级的认可。
下连队后,我先是被分配到炊事班打杂半年,然后调到汽车班学驾驶。跟老兵学了三个月,又经过团司训队半年的培训,我终于拿到了实习驾驶证,后又跟车学了四个月,最终于1978年10月份拿到了正式驾驶证,春节前终于有了自己的车。
对于部队,我一直心怀感激,不但是能吃饱饭,而且每月还有津贴可以补贴家用,更重要的是,我在这儿学到了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放社会上,想学一门手艺,不得三年学艺两年效力啊!但在部队,只要你态度积极,做人没太大问题,都能学有所获。
1980年8月份,我终于获得了探亲的机会。就在这列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个姑娘,对我的后半生影响深远。
说起和姑娘的相识,其实也很俗套。就是我在西安转车时,姑娘也恰好上车,看到她一个人拎着重重的行李有些吃力,出于同理心我帮了她一把。姑娘恰好挨着我的座位,但火车上人比较多,她的位置被人占了。
我帮她要回了座位,姑娘非常感谢,非要请我吃葡萄。我不好意思拒绝,便吃了几颗,攀谈了起来。
姑娘名叫李丹凤,1961年出生,和我是一个市的人,不过我在农村,而她却是城里人。1979年,她参加高考考上了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大一放暑假,她学校有事延误了大半个月,这才在8月份回趟家。
听到姑娘是大学生,我也不免有些自卑,毕竟当年的大学生真可谓“人中龙凤”。像我这样初中都是混出来的人,面对真正的大学生,不免感觉有些矮了一头。
李丹凤倒是无所谓,她对部队生活很感兴趣,直言要是去年高考落榜了,她也想当兵,她的偶像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女兵英雄-郭蓉蓉。看到她如此健谈,我也起了谈兴,跟她聊起了执行任务时的各种见闻。
时间过得很快,8个多小时,火车抵达了老家。下车时,我帮着李丹凤拎着行李,出站口处等着一个中年男人,穿着一件短袖衬衣,站那里对她招手,嘴里还喊着“丹凤,丹凤!”
李丹凤扭头对我说了一声“等一下”,便飞快走到男人跟前,指着我说了几句。接着中年男人走到了我面前,郑重和我握手,嘴里还客气道谢。
看到他如此的郑重其事,我也有些紧张,毕竟在部队待了几年,对社会上这种礼仪我也不是很懂。不过我也知道了,他就是李丹凤的父亲。他热情地提出要请我吃饭,我连忙称还得要回家,得去汽车站坐车,谢绝了他的盛情。
走在路上,我还在想,这对父女人都还挺不错的。女儿是大学生,但并没有那种天之骄子的傲气,她父亲应该也是国家干部,但态度和蔼,待人真诚。但随即又笑了,人家好不好跟我有关系吗?以后恐怕也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吧!
但风起于青萍之末,有时候命运的推手就是如此奇妙。我也没想到就在4年后,我还能再次见到李丹凤。
1981年、1982年连续两年转志愿兵失败,我就意识到自己待在部队的时间不会太长了。果不其然,1983年春节后,部队就传出了优化裁撤的消息。当年年底,连队里像我这样的超期服役战士,都退伍回乡了。
从1976年底到部队,我整整待了七年,从一名17岁的农家子变成了24岁的成熟稳重青年,部队已经在我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虽然退伍后,并不负责安排工作,但我心里一点都不慌,我坚信凭借自己的技术加上部队熏陶出来的优良作风,养活自己总归是没有任何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