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西安是抗日战争的大战场,天天都有军事行动和秘密任务在搞。
冯秀英一家祖祖辈辈都扎根在这,她外公见过大风大浪,虽然平日里话不多,但年轻时的经历,够说上一辈子的。
冯秀英听说,自己的外公曾跟军队打过交道,说不定还摸过枪杆子呢。
那时候的农民,苦啊!鬼子一来,吓得人心惶惶,还得给鬼子当牛做马,交粮交税。可冯秀英一直认为,自己的外公外婆,硬气得很,一定没让鬼子欺负过。
一晃眼,就到了2003年。那时候,中国正奔着现代化使劲,西安机场也赶上扩建的热闹,周边的地皮都被征走了,连冯秀英外公的坟地都没落下。
迁坟那天,冯秀英和家里人一块挖坟的时候,居然在坟角落里翻出了几颗生锈的信号弹!这可把大伙儿给惊着了。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信号弹这东西,它从19世纪末就开始在战场上用了,主要是用来传信或者指目标的。
那可是军队里用的玩意,咋就跑到坟里去了呢?
村里人都围上来看热闹,七嘴八舌地议论。这时候,村支书来了,他是个退伍的老兵,一看这信号弹,眼睛就亮了,说是真的,没错了。
冯秀英问了问家里的长辈,他们都说外公年轻时赶上过乱世,和这些东西沾过边,也实属正常。
她又查了查资料,一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安,那不就是抗日战争的时候嘛!
不过,她没想到,这信号弹背后,还有让人不知道的大秘密。
冯秀英打小就爱听母亲讲起那些陈年旧事。那会儿,母亲总会提到自己的外婆,说她就像个旧上海电影里的摩登女子。
20世纪初,中国已经翻天覆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在改头换面。
外婆那个年代的摩登女子,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走在街上,风光无限。
当时的报纸,比如《申报》,三天两头地报道时尚潮流,女人们怎么穿衣打扮,都成了热门话题。
外婆就是这样一个爱美的人,她的时尚品味,让母亲满心向往,这辈子都忘不掉。
但其实,外婆在母亲记忆中的形象,总是模模糊糊的,怎么也看不清。
这也很正常,心理学上说,时间一长,记忆就容易变得模糊,尤其是小时候的事儿。外婆究竟何时离开了母亲的生活,母亲自己也说不清楚。
想来,那个年代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饥荒,哪一样不是让人心惊胆战的?外婆的消失,或许就和这些有关。
外婆走后,母亲和外公就相依为命。
他们走过了不少风风雨雨,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一起顶着烈日,走到最偏远的地方去种庄稼。
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是自给自足,种地就是头等大事。
后来,外公也开始频繁外出,有时候半个月都不见人影。因为交通不方便,他出个远门得花上好几天的时间。
外公每次回来,都累得不行。母亲年纪小,外公不在家的时候,就只好托付给邻家的阿嫂照顾。
邻里自然是热情相助,可是母亲并未因此而得到好命。
毕竟,从1912年到1949年,咱们国家特别不太平。打仗的、闹革命的、天灾人祸的,一天到晚就没个消停,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很多庄稼颗粒无收,人民穷得叮当响。
冯秀英母亲小时候,没了爹娘照顾,过的就只能是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可奇怪的是,冯秀英的母亲吃不饱饭,而外婆,却总是打扮得挺时髦。你说这难道不蹊跷吗?
再说,冯秀英的外公,为啥老扔下妻子往外跑呢?冯秀英时常想:外公难道是为了挣口饭吃,不得不跑到外地去打工?
不过,他这一走,家里就剩下孤儿寡母的,日子咋过?
有天,冯秀英突然看见堂屋里那张老旧的木制写字桌,上世纪的农村啊,家里能有个写字桌就不错了。
她立马丢下碗筷,三步并作两步走到窗边。写字桌就放在窗边,以便于借着那点自然光,看书写字。
冯秀英用钥匙打开抽屉,抽屉里藏着一个旧笔记本,封皮都磨得斑驳了。
这笔记本,是冯秀英的外公留下来的,也是她母亲生前最宝贝的东西。
“可这本子里到底记了啥呢?为啥我妈那么宝贝它?”
冯秀英急忙用一块洗得发白的围裙擦了擦手上的水珠。
她小心翼翼地翻开。这笔记本啊,是她外祖父民国时用的,封面上刻着“岁月留痕”四个大字,看着就让人觉得压抑。
冯家啊,世世代代都是种田读书的老实人,家里的老一辈人,一得空就拿笔在纸上记这记那的,曾经艰难的日子,都被一笔一划地写进了这泛黄的笔记本。
笔记本里头夹着几张黑白的旧照片,照片上的母亲笑的很甜,背景是熟悉的江南景色,简单又美好。
照片后面,是一些外公亲手抄的诗歌,都是从《唐诗三百首》里挑出来的,字写得苍劲有力。
“外公真有学问!”冯秀英看到这页,在心里点了个赞。
再往后翻,冯秀英看到了一些密密麻麻的特殊符号,心里觉得很奇怪。
直到几天后,她20岁的女儿玉菇回到了家,她才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玉菇啊,从小就跟着剧团学艺,京剧唱得好,对音律也有着敏锐的耳朵。玉菇一看到那些符号,就认了出来,原来这是个乐谱。
冯秀英也是这个时候才知道,这些符号是冯家先辈留下来的“减字谱”,专门用来记录古琴曲的。
玉菇在剧团里经常听老一辈的艺术家传授古曲,所以对这些并不陌生。
她哼了几句,很是悠扬动听,让冯秀英心里头直痒痒。
玉菇回团里的时候,还在哼着这首歌。可是,团长听到后居然严厉地批评了她,说这首歌是禁曲。
原来啊,这首歌在战乱时期被用来宣传反动思想,所以被列为禁曲。
那时候,会唱这首歌的人,基本上都是做过坏事的。玉菇一想到这些,心里头就不安起来,赶紧回家告诉了冯秀英。
冯秀英知道后,也跟着紧张起来,浑身都有些颤抖。
“我们家怎么会收录禁曲呢?不行,我得好好再看看!”
于是,冯秀英又回去翻腾母亲的旧物。很快,她又在那本日记本最后几页,翻出了一个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小包裹。
她一层一层地揭开油纸,里面露出了一张泛黄的报纸,上面的日期是1937年11月28日,是西安当地的《西安日报》。
报纸因为年代久远,字迹已经不太清楚,冯秀英只好戴上老花镜,眯缝着眼,一点一点地辨认。
当她终于看清楚报纸上的内容时,整个人直接傻愣在原地——她看到了“女特务乌梅”、“西安轰炸”这样的字眼!
冯秀英的思绪一下子被拽回到1937年。那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处都是打仗的声音,哀嚎遍野。
西安这座古城,也没能幸免于难。虽然国共合作了,但作用有限。
11月的时候,日军开始对西安进行轰炸,目标都是军事设施、政府机关这些重要的地方。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那些潜伏在中国的特务们搞的鬼。他们一直隐藏在暗处,随时准备给旧中国致命一击。
冯秀英的外婆,就是那个代号“乌梅”的女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