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个阶段,看司马迁著成《史记》,品无常人生!
司马迁,可谓是千古第一人。
他所著作的《史记》,流传至今,依旧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今天,我们就从下面这6个阶段,来看司马迁著成《史记》的过程,有多么艰辛,有多么不易。
看了司马迁和《史记》的一生,才算领悟了一点无常的人生。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西汉时期杰出史学家,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
他不仅广泛阅读古代典籍,积累深厚学识,还深知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他游历四方,遍历名山大川,深入考察风土人情,了解百姓疾苦。
这些丰富的阅历为他撰写《史记》提供了宝贵素材和灵感。
司马迁坚持知行合一,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积累了深厚学识,又获得了丰富阅历。
在撰写《史记》时,他能够准确把握历史脉络,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深刻揭示历史规律,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隐忍就功名
在《季布栾布列传》中,司马迁高度赞扬了季布的勇猛。季布曾是项羽麾下的猛将,多次战斗斩将拔旗,勇冠三军。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季布宁肯为奴,也不肯轻易赴死,这是因为他不忍心埋没自己的才干。
即使身处卑下,遭受屈辱,季布也不感到羞耻,只为了一展大丈夫的抱负。
司马迁通过季布的故事,抒发了自己并非吝惜生命,而是自负才学,要死得其所的壮志。
他引用《伍子胥列传》中的话,强调隐忍以就功名,才是烈丈夫的所为,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三:为原则舍利益
伯夷与叔齐,商朝孤竹君之二子。
孤竹君偏爱叔齐,欲废长立幼,伯夷洞悉父意,为避“废长立幼”之恶名,选择连夜出逃。
叔齐见状,亦辞位而逃,王位在兄弟二人眼中轻如鸿毛。
后二人听闻西伯昌善待老人,遂前往投奔,遇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未果。
武王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作歌明志,终饿死于山中。
司马迁将伯夷叔齐置于《列传》之首,旨在宣扬一种坚守原则、甘愿舍弃利益的高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