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高度保密的军事要塞

黑龙江与内蒙古东部边境,东有乌苏里江和完达山脉,北有黑龙江,西有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山脉,江河横亘,沼泽阻道、峰岭起伏、山险林密,为天然军事屏障。

1932年“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为了长期霸占东北,并将其作为进攻苏联的军事基地,日本关东军与“满洲国”政府签订了《日满议定书》,开始在满苏、满蒙漫长的国境线上秘密构筑地下军事要塞。

自1934年6月开始,到1945年战败,日本关东军耗资4500亿满洲币,强制上百万中国劳工,在中苏边境线上修筑了17个地下要塞群,这些要塞群的长度相加起来,达1700多公里,日军自誉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日本关东军修筑北满军事要塞,从勘测到设计、施工,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战后发现的有关修筑军事防线的日伪资料,全部都标记着“绝密”等字样。

1936年1月16日,关东军司令部签发了“ 关作命第749号”命令,作出关于修筑军事防线要“彻底秘密保持”的十几条规定。该命令发布后第4天,关东军参谋长西尾中将仍觉得这一命令不够全面,又下达了同号命令的补充“军机保护”命令,从防止苏军谍报人员以及内部防范等方面,进一步作出了若干强制性保密规定。

日本关东军在准备施工之时,在勘测队进行勘测之前,由关东军派出军队,召集要塞施工区域的伪镇长、村长,勒令居民限期迁出,之后人畜不得进入这一区域,违者一律开枪射杀。随后勘测队单独深入山地林区进行勘测。

修筑要塞军事设施的劳工,分外围劳工和内围劳工。

外围劳工主要担任修筑铁路、公路、桥梁、机场,以及生产军用品的厂房等,主要靠中国大小把头管理;内围劳工主要担任修筑秘密要塞内部的各种工事及设施,由日本关东军直接管理。内围劳工很少有当地人,几乎全部来自关内,他们大都是被骗招或强征、抓捕来的普通百姓,其中有一部分是日军在战场上俘获的抗日军人。

劳工的运送,都在秘密中进行,这些劳工到达施工地点,也不知自己究竟到了哪里。

日军将整个要塞工程分为几个工区,全部劳工按区、棚、班管辖。内围劳工由日军直接监管,外围劳工由伪靖安军骑兵团设防。内围劳工分4个区,每区下设若干棚,每个棚住劳工100人左右。每个工棚的周围都拉着电网,两个工棚之间的劳工严禁接触。日军岗哨站在高处,日夜监视着劳工的行动。

每个棚里的劳工,有一个日军小队看押,并配有3至5条狼狗。这些日军白天牵着狼狗巡逻,夜里就把狼狗放出来,让其“自由活动”。劳工要想逃跑,或许能躲过日本士兵的视线,但很难逃过狼狗的嗅觉。

每个区又有一个大狼狗圈, 里面养着30多条毛光体肥的大狼狗,犯了错或逃跑被抓回来的劳工,大多成了这些狼狗的食物。此外还有一个医务所,表面上是给劳工治疗伤病,但劳工进了医务所,很少能活着出来。

劳工们刚来时,分班编号后每人发给一套灰色再生布的作业服,上衣的前后都写着劳工的号码。这套作业服穿烂后,再也没发过衣服,时间一长,衣服烂得不能再穿,一些劳工就捡一些水泥纸袋裹在身上,夏天用以遮体,冬季用以御寒。

水泥纸袋遮羞尚可,东北边陲,冬季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靠它御寒的劳工,就会不断有人被冻死。

每天早上天一亮,日军就把各班劳工集合在大棚前清点出勤人数,叫每个人的号码,名为“点呼”。点呼完毕,劳工就戴上黑帽子,在日本兵的押送下去工地。戴上黑帽子看不见路,日军就给每个班一条绳子,让每个劳工左手牵绳,右手拿着工具,前面由日军牵着走。因此,日本兵后来把一班劳工称作“一条”或“一串”。



劳工们到了工地,才能摘下黑帽子,按日本监工员的命令干活。到了中午,由负责炊事的劳工把饭送到工地,每人两个黑面饼子,一块咸菜,就地解决,不准出坑。收工时,劳工仍要站好队,由日军点呼,然后戴上黑帽子,按“条”让日本兵牵着回工棚。

劳工们就这样上工、下工,干了很长时间,也不知自己修筑的工事在何处,更无法弄清从住处到施工现场的往返路线,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即使是外围劳工,被从外地押来之后,下了火车就要戴上黑帽子,被日军带到劳工住地时,才能摘下来。

日军高级将领曾经吹嘘:“征用的百万劳工,都在茂密的山林深处秘密施工,其隐蔽的程度,即使是白天走到近处都难以发现。”

尽管他们这么说,凡是无意中靠近“军事禁区”的中国人,不管他们有没有看见什么,皆被开枪射杀。

由于地下要塞工事是在高度保密下修筑的,日军一发现有劳工逃走,即出动大批部队进行追捕,企图将逃跑者抓回。对于在内围作业场干活的劳工,如果有人成功逃走,日军甚至将逃走者曾经参加修筑的单项工程停止进行,将参加该工程施工的人全部杀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