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军,在中国又更通俗的名称——汉奸。自日军侵略东北开始,不少地方杂牌军投日,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持续,伪军逐渐演变为四个集团:伪国民政府军、伪满洲政府军、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军和华北绥靖军。
它们虽规模庞大但派系林立,即便在一个集团下也各自为政、各怀鬼胎,从未形成有效战力。伪军们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军、侵华日军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充当日本人的过桥棋子。
日伪军
当日本人大势已去,伪军们也在为自己的后路着想,为了活命不择手段。抗战胜利后,伪军的末路,终于降临。
聚是满天星,散了还是满天星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延续,伪军逐步做大发展,最终形成了四大集团:以南京为中心的伪国民政府军、以新京(长春)为中心的伪满洲帝国军、以张家口为中心的伪蒙疆联合自治军,和名义上归属伪国民政府但始终自行其是的华北绥靖军。
伪满洲帝国军是这些伪军中出现时间最早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内一些有野心的军官开始“自治”,帮助日军屠杀抗日武装与民众,成为日军占领东北和建立伪满洲国的始作俑者之一。
九一八事变
伪满洲国成立后,面对派系日益复杂化的旧东北军军事集团,日军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划分警备军,严格划分各军事集团的势力范围,限制其相互扩张;另一方面利用遍布各部队的日军顾问对伪满军进行改编,创建军官学校重新培养军官来替换大量旧军官,也将一些年轻军官送到日本学习。经过日军多年持续的改编,伪满军可以说是派系观念最薄弱、最“国防化”的伪军了。
1945年,面对苏军的全面攻势,伪满军迅速土崩瓦解。由于日军的改编,伪满军内部基本没有国民党方面的势力,因而鲜有地成建制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值得一提的是,送往日本本土学习的青年军官中有不少反日分子,更有甚者与军统取得联系,使日军从未实现对伪满洲军的完全改编。
伪蒙疆联合政府军是由部分被策动的蒙古王公与热河地区匪首李守信的人马共同组建的军事集团,在成立之初有两个军:原察东警备军改编的第1军和由蒙人组成的第2军。第1军主要由汉人组成,是伪蒙军的主要力量。第2军由蒙古人组成,在即便有大量从伪满军支援的蒙古族官兵的情况下,第2军依然缺编严重,只有师级规模。正因如此,伪蒙军中汉、蒙矛盾尤为突出,战力也可想而知了。
伪蒙军多次与国民党交战,战果寥寥,且多次被傅作义部分割包围。抗战胜利后,伪蒙军向国民政府投诚,被傅作义收编为暂编骑兵第2集团。
伪蒙军
华北绥靖军的前身是国民政府的冀东保安队。1935年12月,冀东保安队在日军的大力扶持下开始“自治”,基本脱离了国民政府的管辖。此时的冀东保安队,多数来自于东北军,却分为两派:爱国派与亲日派。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时,爱国派反正,击毙大量日伪干部,冀东保安队就此消亡。
1937年12月14日,日军攻克南京的第二天,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随即成立华北绥靖军作为武装力量。伪华北军主要由原冀东保安队、伪满军“志愿官兵”、国民党政府军残部、地方武装等等失意军人组成的绥靖系和奉阎锡山之命投降日军并改组的晋绥系组成。有趣的是,绥靖系与晋绥系彼此之间并无纷争,到抗战结束时始终和平相处各行其是,这在各伪军中绝无仅有。
抗战胜利后,绥靖系接收国民党第11战区孙连仲部改编,晋绥系则回到晋绥军的序列,被阎锡山改编为山西省防军。
华北绥靖军
1940年3月,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设立了参谋本部、军政部、海军部、军事训练部、参军部等军事部门。其中参谋本部由北洋政府时期的旧军人把持,军政部东北军系与西北军系对立,海军部则由东北军系和闽系分立,军事训练部被东北军系统管,参军部则是各失意军头的聚集地。由此可见,光军事部门的派系就多达6个,真正的山头林立。
面对如此众多的军队派系,汪精卫心知肚明,却也无力根除。伪国民政府虽然管辖着华北、华东以及华南的诸多省份,但汪精卫的实际控制范围仅有南京与江浙的一小部分。派系林立的伪国军本就心怀鬼胎,更不把汪精卫放到眼里。随着汪精卫病逝,抗战胜利,伪国军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伪国军
摇身一变
1945年日本战败,侵华日军被解除武装遣返回国。作为日军帮凶的伪军却没有散,因为他们“上面有人”。这个“上面”的“人”,指的是新东家——重庆国民政府。
伪军的四大集团,除被苏联红军击溃瓦解的伪满军以外,其余三个集团都或多或少与国民政府有联系,他们有些人早在抗战初期就表明“身在曹营心在汉”,最迟的在1945年初也已经搭上了线。众伪军在得知日本即将投降时,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一切关系,摇身一变又变成了“国军”。
国军内部对伪军的态度也不一致。负责收编伪军的军政部部长陈诚极力主张遣散伪军,认为伪军会混淆国军的“血脉”。而参谋总长何应钦和军训部部长白崇禧则主张“要伪军坚守阵地防拒共军”,蒋介石也支持将伪军收为己用。一个是需要新靠山,一个是需要对付共军的马前卒,双方一拍即合,大量伪军纷纷成功“反正”,成了国军,继续驻防原地。
何应钦
国民党为了舆论,更为了将伪军与国军相区分,改编后的伪军被赋予了一个新名词:“自新军”。伪军虽然成功洗白,但“自新军”的头衔还是被人歧视,还有随时被国军消灭的风险。比如新7军、新21军、新22军、新23军、新26军都在成立不久后被强行解散,部队主管有背景的移居香港和海外,其余则被纷纷逮捕和审判。
以驻扎许昌的新25军为例,军长李雨霖与所属师长明德前脚刚把新牌子挂出来,后脚就被进驻的别动军逮捕活埋,所属部队则被第55军包围缴械,就地遣散。
出现如此情况,使那些依然存在的自新军们如若针毡,自知朝不保夕,纷纷寻找新出路。“此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国军既然不要我们,那就去投奔延安革军政部的命去!”。新18师、新55师、新56师、新编第1军先后在河南永城、夏邑、淮阳、江苏盐城起义,新编第6路军更是全军近3万人在山东台儿庄起义,被中国共产党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
日伪军向我军投降
军政部坐不住了,收编伪军本意是充当应对共军的马前卒,竟然不断发生“叛变”,调转枪口,这还了得!军政部随即对自新军进行二次整编,将其进一步打散,同时将新编军、师的番号转变为暂编纵队、总队的番号。即便如此,剩余各部队个个犹如惊弓之鸟,既怕被国军缴械逮捕审判,也怕被共军消灭。
到了1947年底,国民党局势急剧恶化,国防部与参谋总部寄希望于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武力来解决“中共问题”,主张将这些部队全部正规军化,改编为正式国军。这对伪军来说是件好事,但毕竟经过不断的裁撤,伪军已如杯水车薪,实际上并没能起到多少作用,或是起义,或是投诚,或是被解放军歼灭,或是被裁撤。
渡江战役
起义投诚的部队中,有些对解放全中国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如整编第96军,1948年9月在济南宣布起义,是直接导致济南守军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之一。整编第96军后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5军,1949年2月缩编为第103师第308团和第104师第310团,参加了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是解放南京的主力部队之一,战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