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11月17日,蒋经国乘坐吉普车前往宋希濂的住处,向其转交了其父蒋介石的亲笔信。
信中蒋介石要求宋希濂抱着“有匪无我,有我无匪”的决心,展开与共产党的生死存亡之战。
随后,蒋经国问及西南战事如何,宋希濂用极其平淡的口吻如实回答:
“我军战斗力弱,当地粮食产量不足,运输路程又太长,官兵们时常饿着肚子。当地湿润多雨,许多官兵们吃不饱、穿不暖、士气低迷,这仗根本打不赢。”
蒋经国惊讶于宋希濂如此斩钉截铁的语气,只有宋希濂知道,原本国民党军还有一线生机,可这生机被蒋介石亲手斩断了,如今再谈与共军展开生死存亡之战,无异于痴人说梦。
宋希濂提出“滇缅计划”
1946至1949年,解放军以雷霆之势挫败国民党军两百六十多万人,解放全中国的目标近在咫尺。
国民党这边则是个个一脸愁容,如今解放军渡过长江,还在国民党的掌控之下的只有华南和西南两片地区。
面对解放军长驱直入的攻势,国民党高层之间却在闹着“分家”,起义的起义、投诚的投诚,让本就岌岌可危的国民政府雪上加霜。
1949年8月,国民党军程潜、陈明仁给宋希濂发去一封电报,劝宋希濂跟他们一起起义。
宋希濂看到这封电报犹豫不决,他知晓以国民党军如今的人心之涣散、纪律之散漫,坚持负隅顽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可是此前宋希濂多次参加“剿共”,残害了不少共军,甚至连中共领导人瞿秋白都牺牲在自己手下,这一桩桩一件件罪行累计起来,怕是都不够共产党清算的。
此时投诚,谈何容易?
宋希濂久久举棋不定,只能回电陈明仁“事关重大,正慎重研究中”。
大约四五天之后,程潜、陈明仁被共产党抓捕的消息传来,宋希濂在心中松了一口气,幸好自己没有同他们一起起义。
但其实,这是国民党军“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为了提振反共的士气故意散播的谣言,实际上陈明仁带去的部队于8月14日被改编为解放军,由陈明仁担任新兵团的总司令员。
本就担惊受怕的宋希濂,却对白崇禧散布的谣言信以为真,感叹自己幸好没有起义。
但眼下起义这条路不能走了,仗也打不下去了,国民党除了坐以待毙和看美国脸色,究竟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宋希濂辗转反侧之际,终于想到了自己曾经驻军许多年的滇西一带。
滇西物产丰富、地势险要,南部与缅甸接壤,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若是残存的国民党兵力都能到滇西,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共军还有的打。
想到这里,宋希濂详细计划了驻扎滇西的计划,并于8月11日,特地搭乘军用运输机飞到汉中找到了胡宗南,与他进行了足足六个小时的交谈。
在此次交谈过程中,宋希濂和胡宗南对如今的局势做了详尽的分析,他们二人都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失望不已,国民党上台以来没能办成一件像样的事。
经济上,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得比纸都不如,老百姓的血汗钱都被塞进了买办阶级的口袋里。
政治上,贪污成风、党争派斗频繁,官兵毫无组织纪律可言,百万国民党军不过是一盘散沙,种种罪行导致人心皆失、如今早已覆水难收。
除此之外,宋希濂和胡宗南针对国民党下一步棋该如何走,一起讨论了四个大问题。
第一,在短期内是否会再次爆发世界大战;
第二、中共内部是否有分裂的可能性?
这两条关乎国民党军有没有可能再卷土重来。
如若爆发世界大战,美国为了掌控亚太地区一定会支持国民党,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等等,到时候有可能逆转局面。
但是,宋希濂和胡宗南从多个维度分析国际局势,一致认为现在各个国家都在专心做国内建设,短期内应该不会再爆发大的战争。
而中共内部分裂的可能性更是渺茫,共产党自建党建军之日起就是一支团结一致的队伍,经过整风运动、抗日战争之后这支队伍更是牢不可破。
第三个问题是以我军目前的力量西南、华南、台湾等地能否保住?以及共产党会不会大举进攻西南,我们有没有与之交战的力量?
宋希濂和胡宗南简单地对敌我双方的武装力量做了个对比,共产党的正规军人数在四百万人左右,而国民党军只有九十万人残余力量苟延残喘。
而且这些人中许多是刚收编没多久的新兵,甚至有些是当地的土匪被收编的,整体武器装备落后、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堪一击。
综上所述,国民党军要在大陆进行决战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在诸如台湾、海南等岛屿,由于解放军并没有海、空军力量,国民党军还能利用岛屿进行抵抗。
如今这九十万人中,有一半是宋希濂和胡宗南的部下,宋希濂在这时提出了将兵力派至滇西一带,避免被共军包围,若是共军大举进攻可退至缅甸休养生息的想法。
胡宗南略一思索,对此提议赞不绝口,两人就此达成了一致,眼下唯一的事情就是将此计划告知蒋介石,但不承想,蒋介石却全盘否定了这个计划。
蒋介石一心依赖美国,屡次否决宋希濂计划
胡宗南对宋希濂的“滇缅计划”赞不绝口,他激动地从椅子上跳起来说:
“好,这个办法好极了!”
此刻的胡宗南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却不承想这个希望被蒋介石斩断了。
蒋介石认为,如果国民党失去了大陆内的唯一势力范围,将来在军事上难以和台湾打配合反攻大陆。
犹如丧家之犬一般流窜,也有辱国民政府的威望,况且西南地区的资源丰富,放弃这一地带太可惜,必须坚守。
蒋介石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可是如今解放军一路势如破竹,一定会一路南下剑指西南地区。
到时候国民党军并不具备和解放军决战的条件,只会被解放军一锅端了。
如今进军缅甸是万不得已也是不得不走的路,可蒋介石却坚决不同意这个方案。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不同意这个方案,不仅仅出于以上原因,也是因为此前共产党放出的消息让他更难信任身边的人了。
此前1949年4月份,共产党的首要目标,转变为如何歼灭国民党在西南的两个主力部队,即宋希濂和胡宗南的部队。
对此,周恩来总理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向蒋介石公开胡宗南身边的副官熊向晖地下党员的身份,给了他会心一击,让本就疑神疑鬼的蒋介石大为光火。
怀疑身边仅剩的这些国民党高官有可能都被共产党收买了,因此,面对胡、宋二人的提议他决定坚守西南,进入滇西,一心等待美国的援助。
与此同时,共产党已经开始了全面进攻西南的部署,由此看来,可以说是蒋介石亲自把胜利的果实摘下来送到了共产党的手上。
1949年10月,果真如胡、宋二人所料,解放军打响了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战,面对解放军如火如荼的攻势,国民党毫无招架之力。
一个月后,美国共和党的一位参议员诺兰曾同蒋介石会晤,告诉对方只要国民党再坚持半年,美国就会出兵援助。
已然是瓮中之鳖的蒋介石听信了美国的“空头支票”,要求手下所有人守住西南。
12月4日至12月16日,胡宗南曾先后四次,力劝蒋介石采取“退往滇西”的计划,无疑是触了蒋介石的逆鳞,甚至反被蒋介石怀疑二人是意图与共产党里应外合,气得胡宗南大骂蒋介石是“老糊涂”。
自此,胡宗南主张退、蒋介石要他守,双方僵持不下,此时解放军这边在毛主席的指挥和刘伯承元帅的率领下,将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团团围住,彻底切断了其窜逃滇西的后路。
刘伯承元帅
直到这时,蒋介石方才如梦初醒,同意了胡宗南退守滇西的请求,但为时已晚。被包围至四川盆地的胡宗南的部队已经插翅难逃。
仅仅几天的时间,胡宗南的部下溃逃的溃逃、起义的起义,几十万大军化作散沙消散在了西南山间的风里。
大局已定,胡宗南本人只得弃军逃亡,而宋希濂的部队也于19日在大渡河战役战败,宋希濂本人一并被俘。
宋希濂计划流产,实乃新中国之幸
蒋介石知道胡宗南逃走的消息,大为光火扬言要惩治他。
当时所有人都知道“老头子”已日薄西山,蒋介石手下已经没有能堪当大任的部下了。
如今胡宗南战败蒋介石却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反倒继续疑神疑鬼,可以说,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的自负、傲慢始终是加速国民党衰亡的燃料。
宋希濂被俘虏后,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思想改造,十年后获得了特赦。
晚年当他回忆起1949年的这个计划时,直言如果蒋介石采纳了自己的计划,对共产党将造成很大的影响!
若真如宋希濂的设想国民党退守滇西之后又流窜到缅甸一带,缅甸虽然自身武装力量弱小成不了共产党的阻碍。
但是两国的边境线会抵挡住共产党的步伐,使他们一时之间对国民党残党无可奈何。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曾经对西南地区的几个邻国提供过诸多援助。
万隆会议
但是架不住美国一直在西南地区兴风作浪,多次借边境问题骚扰我国边境安宁,企图扰乱我国建设国内经济的步伐。
如果当时国民党也盘踞在缅甸一带,美国或许就会更加“义正言辞”地提供大量军事援助。
当时,美国因本土没有受到二战的摧残,于是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美国,一跃取代英国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霸主,自身实力雄厚。
而且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互相不对付,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届时美国借助国民党军的力量在我国西南边境一带兴风作浪,无疑可能成为全球性战争的导火索。
到时候中国被拖入战争的泥潭,将无暇顾及国内经济建设的问题,很有可能错失发展的良机,这一点从1950至1952年的朝鲜战争也可窥见一斑。
朝鲜战争
1950年,美国亲自下场帮助南韩攻打北朝鲜,一度将处在优势的北朝鲜打退至鸭绿江,而鸭绿江的对岸就是我国重工业基地东北。
于是,为了遏制美国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和国土的侵略,以及维护自身边境安全,我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将几十万志愿军送往了异国他乡。
在保护祖国的大义面前志愿军再一次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打退了军事实力数一数二的美国震惊了全世界,这才为之后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创造了客观条件。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朝鲜半岛三面环海,美国难以从大陆方面与其他国家形成对中国的包围钳制之势。
但我国的西南地区与多个国家接壤,处在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等国家在当时又分属美苏两个不同阵营。
美国若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在东南亚地区搅动风云,同时让已占据台湾的国民党主力部队从东南沿海地区和日本一起进攻大陆,再在朝鲜半岛上加大投入压过鸭绿江摧毁我国重工业基地。
那么我国势必分身乏术,一拳难敌四手,最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由此来看,蒋介石回绝宋希濂的提议,实乃新中国之幸事。
蒋介石直到晚年,嘴里还一直念叨着“光复大陆的美梦”,殊不知当年保存自身实力抵抗共军的最好机会是被他自己放走的。
不过宋希濂的计划始终只能是一个设想,蒋介石自负、解放军兵强马壮、周恩来等领导人巧用妙计等等,都是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