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的那次交锋,注定是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一个是带领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领袖,一个是手握军政大权的国府主席,两人针锋相对,较量的不仅是智慧,更是对未来中国的主导权。
那场谈判,表面上是和平协商,实则暗流涌动,每一步都暗藏杀机。
尤其是蒋介石最后那句“肺腑之言”,看似诚恳,实则别有深意。
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毛泽东又是如何回应的?
1945年,抗战胜利,全国上下本该欢庆,但真正坐立难安的,反而是蒋介石。
因为他发现,八年抗战下来,共产党不仅没被削弱,反而壮大了。
解放区从战前的几十个县扩大到一百多个,军队也成长到了百万之众。
而国民党虽然有美式装备加持,但内部腐败、军心涣散,打起仗来未必能稳赢。
更要命的是,全国各地都在喊“要和平,不要内战”,蒋介石若是贸然动武,恐怕连美国都不好交代。
于是,他来了个“阳谋”——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如果毛泽东不去,那正好扣个“不愿和平”的帽子;如果去了,蒋介石就能掌握主动权,甚至在必要时来个釜底抽薪,直接扣押毛泽东,让共产党群龙无首。
不得不说,这一招确实够狠。
但毛泽东偏偏敢接招,他不仅答应了,而且亲自去了重庆。
周恩来、王若飞随行,甚至连“万一回不来”的安排都做好了。
重庆之行危机四伏,但毛泽东却显得异常轻松。
他到重庆的第一天,街头巷尾都是欢呼的群众,见到他的人无不兴奋。
相比之下,蒋介石的态度却耐人寻味——既然是隆重邀请,按理说他该亲自去机场迎接,可他却只派了辆车,连人影都不露。
到了晚宴上,又特意在毛泽东座位上放了高级香烟,似乎有意拉近关系。
毛泽东看了一眼,笑了笑,却一根也没抽。
因为他知道,老蒋不抽烟,自己要是抽了,反倒显得别扭。
谈判桌上,蒋介石提出的条件可不怎么友好。
军队问题上,他希望共产党军队缩编到国民党的七分之一,解放区的官员也得由国民党审核同意才能留任。
换句话说,就是共产党可以存在,但得在国民党的框架里活动。
这明显是要架空中共,彻底掌控全国。
周恩来据理力争,毛泽东更是步步为营,但蒋介石始终咬死不放,谈判陷入僵局。
就在一次休会时,蒋介石突然对毛泽东说:“润之啊,我有几句肺腑之言想对你说。”
毛泽东笑了笑,示意他请讲。
蒋介石语重心长地说:“共产党可以把军队交给国家,你们搞政治就好。”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显,共产党如果交出军权,就可以和平共处,否则谈判就很难继续。
毛泽东听完,依旧笑着,语气平静地回了一句:“蒋先生此言甚是有理。
不过,贵党也可以先把军队交给国家,这样咱们都可以专心搞政治了。”
一句话,直接把蒋介石的“肺腑之言”给堵了回去。
如果共产党要交军权,那国民党是不是也该交?如果蒋介石不同意,那这个建议本身就站不住脚。
蒋介石没想到毛泽东会这样回话,脸色瞬间变了,愣了一下,随即冷冷地丢下一句:“那就先这样吧。”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蒋介石当然不会交出军权,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清楚。
孙中山在世时,手中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所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了袁世凯手中。
而蒋介石正是靠着黄埔军校和自己的嫡系部队,才一步步稳固了大权。
军队在手,才有话语权,否则就只能任人摆布。
让共产党交出军队,等于让他们自废武功,这种事,毛泽东怎么可能答应?
谈判最终还是破裂了。
毛泽东虽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延安,但双方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
蒋介石很快撕下和平的伪装,全面进攻解放区。
而毛泽东也指挥人民军队,历经三年血战,彻底颠覆了蒋家王朝。
有人说,重庆谈判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一场巅峰对决,一个试图用政治手段化解危机,一个则想用谈判拖延时间,伺机反扑。
但最终,真正掌握历史主动权的,还是那个笑着回答“交军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