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你听说了吗?孙家老两口把拆迁房全给了儿子,现在居然要告自己女儿不赡养!"

"真的假的?那孙小梅不是一直对老两口挺好的吗?"

坐在社区花园的长椅上,两位老人压低声音议论着。

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和睦的家庭会因一纸诉状闹上法庭。

更没想到的是,当法官最终敲下法槌,宣布判决结果时,孙家老两口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仿佛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彻底傻了眼。



孙大勇和王美兰是城中村的老住户,育有一儿一女。

儿子孙小强今年四十五岁,在一家私企当经理,女儿孙小梅小两岁,在社区医院当护士。

两位老人一辈子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把子女拉扯大,盼望的就是晚年能有个依靠。

"老孙,咱们这辈子也算没白活,儿子有出息,媳妇也能干,两个孙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多有福气啊!"王美兰每每看到儿子一家来看望,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孙大勇点点头,满脸笑容:"可不是嘛,小强不仅有出息,还孝顺。这不,上个月刚给咱们买了新冰箱。"

在两位老人眼里,儿子孙小强就是他们的骄傲。

不仅工作体面,收入可观,还经常带着妻子孩子回来看望他们,逢年过节总不忘带些礼物。

相比之下,女儿孙小梅虽然也常来看望,但因为工作忙、工资低,能做的事情有限,在父母眼中总是显得不够孝顺。

"闺女,你看你哥,上次来给咱们买了那么贵的保健品。你也该学学你哥,多孝敬孝敬爹妈。"王美兰时常这样对女儿说。

孙小梅只是默默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作为一名普通护士,她的工资勉强养活自己和上大学的儿子。丈夫因病去世早,她一个人支撑家庭已经很不容易,却还要承受父母无意间的比较和埋怨。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去年。

孙家所在的城中村被列入拆迁计划,每户都能获得丰厚的补偿。

按照政策,孙大勇和王美兰家获得了两套安置房和近百万的拆迁补偿款。这笔意外之财让两位老人兴奋不已,他们开始计划如何安排这笔财产。

"老伴,我看这样,一套房子咱们自己住,另一套和补偿款就给小强吧。他工作忙,还要养家,正需要钱用呢。"孙大勇提议道。

王美兰连连点头:"我也这么想。小强一家五口住那么小的房子,确实挤。再说了,小强这么孝顺,以后肯定会好好照顾咱们的。"

"那小梅那边..."孙大勇有些迟疑。

"小梅?她一个人带个孩子,用不着那么大房子。再说,她那么忙,哪有时间照顾咱们?"王美兰不以为然地说,"等我们百年后,再给她留点就是了。"

就这样,两位老人做出了决定。

他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儿子,孙小强自然是千恩万谢,连连保证一定会好好照顾父母。

至于女儿孙小梅,他们只是简单提了一句拆迁的事,并未详细说明具体分配。

拆迁完成后,孙大勇和王美兰搬进了新的安置房,另一套房子也按约定过户给了孙小强。百万补偿款也转入了儿子的账户,只留下几万块钱在自己手里应急。

"爸,妈,你们放心,这钱我先帮你们存着,以后你们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孙小强拍着胸脯保证。

孙小梅直到两个月后才从邻居口中得知父母把另一套房子和大部分补偿款都给了哥哥的消息。

她心里有些难过,但也没多说什么。毕竟在中国家庭里,父母的财产如何分配是他们的自由,她无权干涉。

"小梅,听说你爸妈把拆迁的房子都给你哥了?"同事小刘小声问道。

孙小梅勉强笑了笑:"爸妈年纪大了,愿意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吧。他们开心就好。"

尽管嘴上这么说,但孙小梅心里还是有些失落。

不是因为没分到财产,而是因为父母的偏心太过明显,仿佛她的付出和孝心在父母眼中一文不值。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两位老人预想的方向发展。拆迁后的前几个月,孙小强一家确实经常来看望,有时还会带些水果或者日用品。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来访逐渐减少,电话也越来越少。

"小强,最近怎么不常来看我们了?"王美兰在电话里问道。

"妈,最近工作太忙了,公司有个大项目,我天天加班到深夜。"孙小强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等忙完这阵子,我一定带全家过去看您和爸爸。"

王美兰虽然有些失望,但也理解儿子的不容易:"那你工作要紧,别太累了。有空再来吧。"

与此同时,孙小梅却依然保持着每周至少来看望父母一次的习惯。

她会给父母带些新鲜蔬果,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作为护士,她还会定期为父母检查血压,叮嘱他们按时吃药。



"爸,这是医院发的营养品,我给您和妈带来了。"孙小梅把一袋营养品放在桌上。

孙大勇看了一眼:"这不会是过期的吧?"

"怎么会呢,爸。这是刚到的新货,我特意给您和妈申请的。"孙小梅有些无奈。

王美兰在一旁插嘴:"你哥前段时间给我们买的那个进口营养品,听说可贵了,补钙特别好。"

孙小梅只能保持沉默。无论她如何努力,在父母眼中似乎永远比不上哥哥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

转眼间,拆迁后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孙大勇因为年纪大了,开始出现一些健康问题,经常头晕、乏力。王美兰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住院观察几天。

"小强,你爸需要住院,你能不能过来帮忙?"王美兰给儿子打电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妈,我这两天真的走不开,公司有重要会议。要不这样,您先垫付医疗费,等我忙完了再给您报销。"

王美兰有些失望,但还是勉强答应了。她又给女儿打了电话。

"妈,您别着急,我马上请假过去。"孙小梅二话不说,立刻安排好工作,赶到了医院。

在医院的几天里,孙小梅几乎寸步不离地照顾父亲。

她白天上班,下班后立刻赶到医院,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王美兰看在眼里,心里多少有些触动,但嘴上还是忍不住抱怨:"你哥要是有空来,你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孙小梅只是笑笑:"没事,我是护士,照顾病人是我的本职工作。"

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加起来接近两万元。

孙小梅二话不说,先垫付了。出院后,她主动提出要接父母去自己家住几天,方便照顾。

"不用了,我们回自己家就行。"王美兰拒绝了,"小强说他这两天会来看我们的。"

然而,孙小强只是在父亲出院当天下午匆匆来了一趟,带了些水果,坐了不到半小时就走了,甚至没有提医疗费的事。

"妈,医药费我先垫着吧,等哥有空了再说。"孙小梅主动提出。

王美兰摇摇头:"不用,我们自己有钱。"她拿出了存折,发现里面只剩下不到三万元了。

"妈,那笔拆迁补偿款呢?"孙小梅忍不住问道。

王美兰的脸色变了变:"那是给小强的,用来改善他们家的生活条件的。我们老两口花不了那么多钱。"

孙小梅欲言又止,最终没有说什么。她知道无论自己说什么,在父母心中,儿子永远是对的。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里,孙小强的来访更加稀少了。

一个月可能只来一次,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王美兰打电话给他,常常是无人接听或者借口忙。

而孙小梅却依然保持着每周看望的频率,尽管工作繁忙,却从不间断。

随着时间推移,孙大勇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需要长期服药。

药费不少,再加上日常生活开支,两位老人的积蓄很快见底。王美兰不得不再次向儿子求助。

"小强,你爸的药费..."

"妈,我最近手头也紧啊。公司效益不好,我自己都揭不开锅了。"孙小强在电话那头说,"再说,不是还有那笔拆迁款吗?"

"那笔钱不是都给你了吗?"王美兰有些生气。

"给我了?我还以为是给我保管呢!这么说,那钱是我的了?"孙小强的语气突然轻松了许多,"那太好了,我正好要买辆新车呢。"

王美兰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她没想到儿子会是这种反应。

无奈之下,王美兰只好向女儿求助。孙小梅听说父亲需要长期吃药,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了。

"妈,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爸买药用吧。"孙小梅递给母亲一个信封,里面是五千元现金。

王美兰接过钱,却没有道谢,只是说:"要不是你哥最近困难,也不用麻烦你。"

孙小梅她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在父母眼里都比不上哥哥。

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大勇的病情时好时坏,医药费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孙小梅几乎每个月都会拿出一部分工资给父母,但她自己的生活也很拮据,儿子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与此同时,孙小强已经很少出现在父母家了。

偶尔来一次,也是匆匆忙忙,甚至连一顿饭都吃不完就走。王美兰心里失望,但嘴上还是为儿子找借口:"小强工作忙,能抽空来看看我们已经很不错了。"

一天晚上,孙大勇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呼吸困难。



王美兰吓坏了,连忙给孙小强打电话,但电话响了很久无人接听。无奈之下,她只好给孙小梅打电话。

"爸怎么了?"孙小梅接到电话,声音焦急。

"你爸胸口疼,喘不上气来,我害怕..."王美兰的声音带着哭腔。

"妈,您别急,我马上叫救护车,然后立刻赶过去。"孙小梅立刻行动起来。

半小时后,救护车和孙小梅几乎同时到达了父母家。

医生初步检查后认为是心脏病发作,需要立即送医院。孙小梅二话不说,陪着父亲上了救护车。

在医院里,医生确诊孙大勇是心肌梗塞,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手术费预估需要五万元。

"妈,手术费我来想办法。"孙小梅说着,就开始给朋友打电话借钱。

王美兰还是不死心,又给孙小强打了电话。

这次,孙小强终于接了,但听说父亲需要手术,需要五万元手术费时,他却支支吾吾起来。

"妈,我现在真的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房子刚装修,孩子上学也要钱..."

"小强,你爸病得很重,如果不及时手术,后果不堪设想啊!"王美兰急得哭了出来。

"妈,要不您先问问小梅能不能凑一部分?我这边实在是..."孙小强的声音越来越小。

王美兰失望至极,但现在救父亲要紧,她只好挂了电话。

而此时的孙小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凑齐了手术费。

她向同事借了一部分,向朋友借了一部分,还把自己准备给儿子下学期交学费的钱也拿了出来。

"妈,钱我凑齐了,您去交费吧,手术越早做越好。"孙小梅把钱交给了母亲。

王美兰接过钱,看着女儿疲惫的脸庞,心里五味杂陈。

她知道女儿为了凑这笔钱一定费了不少周折,但她还是忍不住说:"要是你哥不是最近困难,他一定会出这笔钱的。"

孙小梅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没有反驳。

手术很成功,孙大勇转危为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孙小梅几乎每天下班后都会去医院看望父亲,帮他擦身、喂饭、换衣服。

作为护士,她比一般人更知道如何照顾病人,所以孙大勇的恢复情况很好。

而孙小强,在父亲手术后的第三天才来医院看了一次,待了不到一小时就走了,之后又是很长一段时间不见踪影。

出院后,孙大勇需要人照顾。孙小梅主动提出要接父母去自己家住一段时间,但被王美兰拒绝了。

"我们老两口住自己家就行,不用麻烦你。"王美兰说,"你哥说他会经常来看我们的。"

孙小梅知道母亲还是放不下对儿子的期望,也不再勉强。

她依然保持着每天下班后去父母家看望的习惯,帮父亲按摩、测血压,帮母亲做饭、打扫卫生。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大勇的身体逐渐恢复,但他和王美兰对儿子的失望也越来越深。

孙小强的来访越来越少,电话也越来越少。而那套过户给他的房子,他早已出租出去,每月收着租金却从不拿出来孝敬父母。

"老伴,你说小强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啊?怎么这么久不来看我们了?"孙大勇有一天突然问道。

王美兰叹了口气:"我也不知道。打电话问他,他总说忙。"

"那笔拆迁款,他用得怎么样了?"孙大勇又问。

王美兰摇摇头:"我哪知道啊。他从来不跟我们说这些事。"

两位老人沉默了。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如今却落得这般境地,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而此时,孙小梅因为之前借了很多钱给父亲做手术,生活变得更加拮据。

她不得不开始兼职,晚上在一家药店上夜班,以此来补贴家用和还债。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每天去看望父母,从不间断。

有一天,王美兰无意中听邻居提起,孙小梅为了给父亲凑手术费,不仅向很多人借了钱,还把准备给儿子交学费的钱都拿了出来,现在正在药店兼职,就是为了还债和攒儿子的学费。

"真的假的?"王美兰有些不敢相信。

"千真万确!"邻居肯定地说,"我侄女就在那家药店上班,亲眼看见小梅每天下了医院的班,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赶去药店上夜班。累得人都瘦了一圈。"



王美兰心里一震,想起女儿最近确实消瘦了不少,眼下总是挂着黑眼圈。她一直以为女儿只是工作忙,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原因。

当天晚上,孙小梅又来看望父母。王美兰特意做了女儿爱吃的菜,还煲了一锅鸡汤。

"妈,今天这是怎么了?做这么多好吃的。"孙小梅有些惊讶。

王美兰有些不自然地说:"没什么,就是想着你工作辛苦,多补补。"

吃饭时,王美兰忍不住问:"小梅,听说你最近在药店兼职?"

孙小梅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笑:"是啊,多赚点钱嘛。"

"是不是因为给你爸垫付手术费,手头紧了?"王美兰又问。

孙小梅摇摇头:"没有,我就是想多积累点工作经验。"

王美兰知道女儿是在撒谎,但她没有拆穿。

吃完饭,孙小梅像往常一样帮父母打扫了卫生,又给父亲测了血压,叮嘱他按时吃药,然后匆匆告别。

"我今晚还有夜班,先走了。"孙小梅说着,就要出门。

王美兰突然拉住了她的手:"小梅,手术费的事,妈妈..."

孙小梅打断了母亲的话:"妈,那都是我应该做的。您和爸把我养这么大,我孝敬您们是应该的。"说完,她轻轻挣脱母亲的手,匆匆离去。

看着女儿的背影,王美兰心中五味杂陈。她开始反思自己多年来的偏心,开始怀疑自己和老伴的决定是否正确。

然而,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孙小强的妻子张丽突然来到了孙大勇家,态度异常强硬。

"爸,妈,我今天来是有事相商。"张丽一坐下就开门见山。

"什么事啊,这么急?"王美兰有些疑惑。

"是这样的,我和小强商量了,觉得你们还是去敬老院比较好。"张丽直截了当地说。

"啊?"王美兰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要去敬老院?"孙大勇脸色一变。

"你们年纪大了,又都有病,需要专业人士照顾。

我和小强工作都忙,实在分身乏术。"张丽一脸理所当然,"再说,现在的敬老院条件很好,吃住都有人照顾,比在家里强多了。"

"可是我们不想去啊!"王美兰急了,"我们还能自理,用不着去敬老院。"

"那你们总不能一直依靠小梅吧?"张丽冷笑一声,"她自己都顾不上,哪有精力照顾你们?"

"小梅?"孙大勇和王美兰对视一眼,不明白张丽为什么突然提到女儿。

"别装了!"张丽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全社区都知道,小梅每天来给你们做饭洗衣服,你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还总说她不孝顺。这算什么?"

王美兰和孙大勇被说得哑口无言。

"总之,你们考虑考虑吧。敬老院的事我已经打听好了,一个月五千块钱,包吃包住。"张丽说完,起身就要走。

"等等!"孙大勇叫住了她,"拆迁款和那套房子呢?那些可都是我们的心血啊!"

张丽转过身,冷冷地说:"那些都已经过户给小强了,是我们的财产。你们要是不服气,可以去法院告我们。"说完,扬长而去。

孙大勇和王美兰坐在那里,半天回不过神来。

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一心疼爱的儿子,最终会是这种态度。而他们一直以为不够孝顺的女儿,却默默付出了这么多。

"老伴,我们错了。"孙大勇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哽咽。



王美兰点点头,眼泪夺眶而出:"咱们太偏心了,太糊涂了。"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第二天,张丽再次来访,这次带来了一份文件。

"这是敬老院的入住协议,你们签了吧。"张丽把文件放在桌上。

孙大勇和王美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决绝。

"我们不去敬老院!"孙大勇坚定地说。

张丽脸色一沉:"那你们打算怎么办?难道一直靠小梅?她自己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要照顾你们?"

"我们...我们可以找小梅商量,我们可以补偿她..."王美兰犹豫着说。

"补偿?"张丽冷笑一声,"拿什么补偿?你们的财产不都给小强了吗?"

孙大勇和王美兰再次无言以对。

"行了,别犟了。"张丽不耐烦地说,"要不这样,你们起诉小梅不履行赡养义务,让法院判她必须赡养你们。这样你们也有个交代,不是吗?"

"起诉小梅?"王美兰惊讶地说,"凭什么起诉她?她已经尽力了啊!"

"就凭她是你们的女儿!"张丽咄咄逼人,"中国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再说了,全社区都知道她经常来照顾你们,法院肯定会判她赡养你们的。"

孙大勇和王美兰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考虑清楚吧。"张丽留下一句话,转身离去。

接下来的几天,孙小强和张丽轮番上阵,软硬兼施,劝说孙大勇和王美兰起诉孙小梅。

他们一会儿说这是为了保障老人晚年生活,一会儿又说这是让人承担应有责任。

最终,在儿子儿媳的一再坚持下,加上对女儿的亏欠和愧疚,孙大勇和王美兰鬼使神差地同意了这个荒唐的提议。

他们心里安慰自己:反正法院会公正判决,小梅不会吃亏的。

就这样,一纸诉状将孙小梅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不履行赡养义务"。这个消息很快在社区传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你听说了吗?孙家老两口把女儿告上法庭了,说她不赡养老人!"

"真的假的?孙小梅不是一直对老两口很好吗?"

"谁知道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孙小梅收到法院传票的那天,整个人都傻了。

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明明一直尽心尽力照顾父母,为什么还会被告上法庭?

带着满腹疑惑和委屈,孙小梅赶到父母家,想问个明白。

"爸,妈,这是怎么回事?"孙小梅拿着传票,声音有些颤抖。

王美兰和孙大勇不敢直视女儿的眼睛,低着头不说话。

"我哪里做得不好,你们直说啊!为什么要告我?"孙小梅忍不住哭了出来。

"小梅,你别误会..."孙大勇终于开口,"我们也是被逼无奈..."

"被谁逼?"孙小梅追问。

"是你哥和你嫂子..."王美兰说到一半,突然住了口,似乎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

孙小梅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这样!他们对你们做了什么?"

孙大勇和王美兰对视一眼,最终还是把实情告诉了女儿。

孙小梅听完,又气又心疼,但她没有责怪父母,而是安慰他们不要担心。

"爸,妈,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就按法律程序走吧。法院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判决的。"孙小梅说。

开庭那天,整个法庭座无虚席。许多社区邻居都来旁听,想看看这出家庭伦理剧会如何收场。

孙大勇和王美兰坐在原告席上,神情忐忑;孙小梅坐在被告席上,沉默不语;孙小强和张丽则坐在旁听席的最前排,面带得意之色。

法官敲响法槌,宣布开庭。

"现在开庭审理原告孙大勇、王美兰诉被告孙小梅赡养纠纷一案。"

当法官问及起诉原因时,孙大勇和王美兰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最后,还是他们的代理律师站出来陈述:

孙小梅作为子女,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要求法院判决孙小梅承担赡养责任,每月支付赡养费五千元。

轮到孙小梅辩护时,她没有请律师,而是自己陈述。

她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如何照顾父母,如何在父亲生病时垫付医药费,如何每天下班后去父母家做家务、做饭、陪他们聊天。

"法官大人,我从未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相反,我一直在尽自己所能照顾他们。"孙小梅说,"尽管我的经济条件有限,但我从未放弃过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

孙小梅的话引起了法庭一片议论。许多邻居都点头附和,他们都见证了孙小梅这些年来的付出。



法官示意安静,然后问道:"被告,你有证据证明自己的付出吗?"

孙小梅点点头,拿出了一叠证据:

医院的缴费单,证明她为父亲垫付了手术费;药店的购药记录,证明她经常为父母买药;手机通话记录,证明她几乎每天都和父母通话;还有社区监控录像,显示她几乎每天都去父母家。

更令人意外的是,十几位社区邻居主动要求作证,证明孙小梅一直是个孝顺的女儿,经常照顾父母。

"我亲眼看见孙小梅下班后背着大包小包去看望父母,有时累得连路都走不稳,却还坚持每天去。"一位邻居说。

"孙大勇住院那段时间,孙小梅几乎天天守在医院,累得人都瘦了一圈。"另一位邻居补充。

听着这些证词,孙大勇和王美兰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他们低着头,不敢看女儿一眼。

就在这时,法官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原告,据了解,你们家拆迁获得了两套房产和近百万补偿款,请问这些财产现在何处?"

这个问题一出,孙大勇和王美兰顿时慌了神。他们支支吾吾,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最终,王美兰小声说:"都给儿子了..."

"为什么全部给儿子?"法官追问。

"因为...因为我们觉得儿子会赡养我们..."孙大勇低声回答。

法官又问:"那么,你们的儿子是否履行了赡养义务?"

孙大勇和王美兰对视一眼,沉默不语。这沉默胜过千言万语。

法官见状,决定传唤孙小强出庭作证。

当孙小强被传唤到法庭时,他显得很不耐烦:"法官,我只是个旁听者,为什么要我作证?"

"因为本案涉及到你父母的财产分配和赡养问题,需要了解完整情况。"法官解释道。

孙小强不情愿地站在证人席上,回答法官的问题。

"证人,请问你是否收到了父母给予的拆迁房产和补偿款?"

"是的,但那是他们自愿给我的。"孙小强强调。

"你是否承诺会赡养父母?"

"我..."孙小强有些支吾,"我当时确实说过会照顾他们。"

"那么,你是如何履行这一承诺的?"

孙小强开始狡辩:"我工作很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他们。但我偶尔也会去看望,给他们买些东西。"

"据调查,你父亲生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是谁支付的?"

"这个...应该是小梅吧..."孙小强不情愿地说。

"法院调取了你的银行账户记录。"法官严肃地说,"拆迁补偿款确实转入了你的账户,但你并没有用这笔钱赡养父母,而是用于购买豪车、装修房子和旅游。是这样吗?"

孙小强顿时哑口无言。

更令人震惊的是,法院还调取了小区监控和邻居证词。

孙大勇和王美兰坐在原告席上,脸色煞白,如同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彻底傻了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