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9期 美术聚焦
中国画魅力绽放罗马
当地时间4月21日,“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在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闭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资助项目,该展由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中国国家画院、意大利罗马市文化局、帕拉博览会特别机构、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欧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张凌霄以及众多当地艺术家出席闭幕式。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舟贤、评审处副处长洪宇前往现场监督。
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为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而精心策划,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徐涟担任策展人,展出了来自中国国家画院55位艺术家的55件作品,以水墨为媒、以丹青为桥,向意大利观众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展览于当地时间3月14日开幕,举办期间受到意大利媒体与学术界的深度关注和高度认可。
刘万鸣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艺术始终追求对生命力的表达,而这份生命力正源于文明对话中的碰撞与生长,希望意大利观众通过水墨线条读懂东方哲思,通过展览理解“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这种理解,正是中意两国友谊最生动的注脚。
展览现场
张凌霄表示,今年是中国与意大利建交55周年,在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的年份,中国国家画院携带55位中国艺术家的佳作来到罗马当代美术馆,举办了“生机盎然的世界”美术展,这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中国国家画院是中国最重要的中国画研究机构之一,它汇聚了中国一部分最优秀的中国画创作者,在刘万鸣院长的带领下,中国国家画院近年来不断加大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力度,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作出突出的贡献。相信通过这次艺术交汇与思想碰撞,一定能够促进中意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中意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
为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内涵,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结合展览做了专题讲座,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专职画家孙震生在展厅就具体作品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此外,刘万鸣带领的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代表团还赴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及国家现当代博物馆调研,就下一步开展艺术交流合作进行了会谈。董雷、方向、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张楠、艺术家孙震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干部张弦弛等陪同交流。
艺术交流搭建友谊桥梁
“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闭幕后,刘万鸣一行于当地时间4月24日上午到访法兰西学院,与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终身秘书长洛朗·珀蒂吉尔,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迪埃·贝奈姆进行深入交流。
洛朗·珀蒂吉尔首先带领访问团参观了法兰西学院,并详细介绍了这座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工作机制。随后,双方开展了亲切务实的座谈。
刘万鸣介绍了中国国家画院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创作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并畅谈了对双方共同开展艺术展览、学术交流等合作内容的想法。洛朗·珀蒂吉尔表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非常高兴与中国国家画院开展一系列合作,并对艺术家互访和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表达了看法。双方还就举办经典作品展览、互聘专家等具体工作进行了商讨。
当地时间4月25日,刘万鸣一行到访法国巴黎大皇宫,与大皇宫国际事务主管朱丽叶·阿芒德、展览部主管芭芭拉·科尔进行工作会谈。
刘万鸣一行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与朱丽叶·阿芒德、芭芭拉·科尔进行工作会谈
刘万鸣详细介绍了中国国家画院的建院历史以及机构设置,并对中国国家画院在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方面的使命担当和职责定位进行了说明。双方都对进一步开展合作表示了强烈愿望,并就合作举办展览、出版、收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法国巴黎大皇宫建于1900年,为宣传和推介艺术而建造。据法方介绍,法国巴黎大皇宫是隶属于法国文化部的公立机构,除了负责本体运营之外,还统管法国20多家博物馆的事务。大皇宫的主要职责是举办大型展览以及开展重要的赛事和庆典活动,每年参观人数约为300万人次。此外,大皇宫旗下还有出版社和40多家书店、文创商品店,负责对国家文化藏品进行开发和宣传。大皇宫有丰富的馆藏,除了传统绘画艺术藏品,还有约100万份影像资料。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处参赞王茵及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代表团陪同出席上述会谈。■
意大利艺术家眼中的中国画
加布里埃莱·西蒙吉尼(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展览中有两件作品令我印象深刻。一件是《古木狸影》,艺术家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磅礴的生命力,体现了极强的艺术张力。大自然的生命都是生长的、动态的,作者的技法非常精准和精妙,而且极富诗意,这不仅是对生物简单的外在描绘,更是精神层面的体现,能够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另一件《鹰笛》使用了非常传统的手法,但在造型上进行了变形处理,使画面呈现如同一阵风一样充满了力量感,表现形式非常现代。中国传统水墨画对于意大利观众而言是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他们对于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非常陌生。因此,这次展览是意大利观众了解中国非常好的契机。
如今,意大利艺术界有两种派别,一种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另外一种则是在技术和观念上进行创新。很多当代艺术家不再相信传统技法,而是认为需要借助崭新的思维、技术甚至是科技手段进行创作。我前后参观了三次该展览,看到很多年轻人被这些作品所吸引,并受到启发。作品中的精妙笔触和诗意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给予他们很大的冲击力。这些作品给予年轻人一个机会,让他们看到传统的价值,进一步挖掘传统的潜力。这次展览对中意文化艺术交流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露西娅·卡尔左娜(博尔盖塞美术馆副馆长):我曾在一次修复工作中与中国画结缘,画中描绘的是一些生活场景,有山水风光和人物,我当时就发现画中有多样性的变化,这种多样性非常吸引人。西方的传统艺术也有类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雕塑,也可以看到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去复制它们,每一次复制都是对传统的重新演绎,都会带来新的一面。
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如何用当代语言诠释传统绘画,他们的观察和表现非常细腻,没有一个笔触是不经过深思熟虑的,看似的偶然和无意识都是在艺术家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的。展览中的人物画让我印象深刻,这些人物形象非常传神,能够从动作姿态甚至眼神中看出他们真的有生命力。其中《小夜曲》描绘了一位塔吉克族少女形象,不仅人物刻画细腻严谨、活灵活现,而且从质感上也让人眼前一亮。当我近距离观察的时候,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像一幅织物,这种绘画技法上的创新能够创造出一个非常真实的另一种材质的质感。
展览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山水画中的多种色彩使得作品非常有活力和新意,打破了我对中国画的既定印象,而且也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抚慰。
劳拉·巴巴里尼(画家):我认为此次展出作品质量很好、水平很高。在所有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山水画,独特的水墨技法赋予山水画非常丰富的层次和变化,既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能反映自然界中的微妙细节。这和西方绘画有很大区别,中国山水画并不是照相式地对大自然风景的摹写,而是在描绘自然的过程中,把人内心的精神世界投射出来,这种人文情怀和思考使得这一
东方艺术具备非常大的张力,让我备受触动。
尽管山水画艺术家都在描绘自然中的山、石和树木,但是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他们的艺术特点体现在不同的笔法处理以及细节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反映出艺术家不一样的情怀和理想。
对于认真欣赏和仔细观察画作的西方观众而言,理解中国画中传递出的精神层面的信息并不困难。但是,如果不了解作品背景、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储备的话,观众可能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能够对中国人文思想从古至今的演变进行解读,让观众有机会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将有助于观众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而不仅仅停留在构图、色彩这一浅层的理解上。
保罗·劳迪萨(罗马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中欧艺术基金会副主席):我参与了整个展览的布展过程,当这些作品逐一拆封并呈现在面前时,我的感受是眼前一亮,看完所有作品,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多次去中国办展,对中国艺术有一定了解,但能够一次性看到这么多优秀画家的作品,还是非常难得的。这一集体展览能够向意大利展示中国当代的、代表性艺术家的整体面貌,体现了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语言。
展览的名字叫“生机盎然的世界”,我理解这是借对大自然的描绘来反映艺术家的心境,我不仅看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艺术家在艺术探索中的精神追求。我还从画作中看到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继承,但这不是对历史的简单模仿,而是带着传统的经验向新的未来进行探索,进而找到新的当代艺术实践的道路。■
编辑 | 贺 玮
制作 | 安亚静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