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率团赴罗马参加“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闭幕活动,并赴意大利、法国多个艺术机构调研,推动艺术交流合作。为此,本报专访刘万鸣,听他讲述对此次欧洲之行的深刻思考与未来展望。


刘万鸣一行在法兰西学院与洛朗·珀蒂吉尔、迪埃·贝奈姆进行深入交流

中国美术报:此次中国国家画院的欧洲之行包括意大利罗马的展览闭幕活动和与法国巴黎艺术机构的会谈。其中,“生机盎然的世界”展览作为中意建交55周年的献礼,意大利观众和艺术界对展览的反响如何?对未来中意艺术交流合作有何启发?

刘万鸣:此次我院为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精心策划的“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展出来自中国国家画院55位艺术家的55件作品,通过水墨丹青的艺术形式,向意大利观众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展览获得意大利媒体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使我们对意大利艺术界认知中国书画的视角有了更深理解。

在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闭幕式上,汇集了博物馆馆长、院校教授、策展人等意大利艺术界权威人士。意大利专家对中国国家画院在传统书画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艺术家在坚守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突破。

同时,此次考察期间,我们系统调研了博尔盖塞美术馆、意大利国家现当代艺术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等机构。通过深入交流发现,意大利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艺术机构对中国书画艺术展现出强烈的研究意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艺术界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与我们的认知存在诸多共鸣,这种基于艺术本体的默契,使东西方艺术交流呈现出超越文化差异的融洽态势。

基于此次调研成果,我们将规划两个合作方向:其一,与博尔盖塞美术馆建立展览合作机制,联合策划专题个展或群展;其二,建立国际化人才机制,吸纳意大利汉学家和艺术研究者参与中国书画研究项目,同时探索外籍专家驻院研究模式。

此次意大利之行印证了艺术作为文明互鉴桥梁的重要价值。通过对话交流,我们不仅展示了中国艺术的当代发展,更发现了中意艺术在传统传承、审美追求等核心层面的深层共鸣,这为未来构建可持续的深度合作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美术报:此次在与法兰西学院、巴黎大皇宫相关负责人的会谈中,双方在展览、出版等领域的合作有何具体规划?

刘万鸣:在完成意大利的调研工作后,我们随即前往法国继续开展学术考察。在法国期间,重点走访了法兰西学院和巴黎大皇宫,并与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终身秘书长洛朗·珀蒂吉尔,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迪埃·贝奈姆进行了深度对话。此次调研令我们深刻感受到,与意大利相似,法国艺术界对中国艺术始终保持着特殊的情感联结。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吸引了徐悲鸿、刘海粟、刘开渠、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大批中国艺术先驱留学深造,法国艺术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历史渊源使得我们对法国艺术倍感亲切。

具体合作规划方面,中国国家画院与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将进一步洽谈,主要合作意向包括:其一,建立专家互聘机制,通过人才交流促进学术对话;其二,策划双向文献展览,法兰西学院的历史典藏将在中国展出,同时我国艺术精品也将在其学院空间呈现;其三,构建长效合作框架,共同推动东西方艺术对话,特别是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洛朗·珀蒂吉尔对中国国家画院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的办院理念表现出高度认同,并表示计划近期访华期间,推进具体合作事宜。这种顶层学术机构的深度互动,对中法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巴黎大皇宫的调研同样成果显著。我们与法国巴黎大皇宫国际事务主管朱丽叶·阿芒德深入探讨了中国艺术国际化传播路径,达成以下合作意向:首先,统筹全国艺术资源,以主题展、学术展等多种形式在大皇宫系统性呈现中国书画艺术;其次,推进雕塑领域的双向交流,通过引进法国经典雕塑促进中西艺术语言的交融;第三,借助大皇宫的出版资源,以多语种出版项目构建中国艺术的国际话语体系。

此次法意两国的调研行程,从国家美术机构的专业视角出发,聚焦高端学术平台合作,不仅为后续具体项目的落地厘清了路径,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中西方艺术对话的权威通道。

中国美术报:在此次展览及活动中,中国国家画院如何借助讲座及互动活动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对话?

刘万鸣:在与意大利、法国艺术界人士及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对中国艺术的向往远超预期。例如,洛朗·珀蒂吉尔对《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的文化意蕴表现出浓厚兴趣。这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所谓“文化隔阂”更多源于传播方式而非艺术本质。中西艺术虽表现形式各异,但在对传统的守护、创新的追求以及对人性之美的诠释上具有深层共鸣。

具体实施层面,我们构建了多维度的阐释体系:其一,由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董雷进行学术讲座,通过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展现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守正创新、继承开拓的生动面貌;其二,组织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人物画所专职画家孙震生在展厅就具体作品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其三,设置观众互动体验区,通过笔墨实践引导欧洲观众感知中国水墨的魅力。

需要强调的是,选择与法兰西学院、博尔盖塞美术馆等具有学术权威性机构的合作至关重要。这些平台不仅拥有专业观众基础,更能通过其学术话语权确立中国艺术的经典性认知。我们始终遵循“以学术对话消弭文化误读”的原则,在交流中着重凸显中西艺术共通的创造性思维——无论是中国画的“外师造化”,还是西方艺术的“自然摹仿”,本质上都是对艺术本体的终极追问。

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看待国际交流,此次欧洲之行给您带来哪些深刻的启示?

刘万鸣:正如前面我所说的,我认为此次欧洲之行最深刻的启示在于:文化传播的效能取决于学术对话的深度。

中国国家画院自创立之初,始终肩负着双重重任:既要扎根传统文脉推动守正创新,更要以开放胸襟实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西艺术并非简单的写实与写意之辨,其内在精神实有诸多类同。通过国际对话,艺术家得以在比较视野中深化认知,在互鉴中拓展创作维度。总之,开展国际交流有利于创作者丰富知识结构、提升认知高度、增加专业厚度,进而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对画家未来发展的要求。■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安亚静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