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9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2025年度国际交流活动拉开序幕
·刘万鸣:文化传播的效能取决于学术对话的深度
·意大利艺术家眼中的中国画
02
美术新闻
●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巡展广东站暨第十四届岭南书法大讲坛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办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项目|天宫灵境——敦煌壁画建筑装饰艺术数字化展览与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传世风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二十世纪中国画珍藏展在陕西长安画派艺术中心展出
●本报观察|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于时代浪潮中破茧,向生活深处扎根
●“民盟烛光艺术课堂”活动在毕节举办
●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山河·土地·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河南美术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展
●黄土是我的气质——“厚土油画会”与宁夏当代油画作品展启幕
●艺坛短波
03
艺术家·专题
●陈汉民:向设计致敬
●林加冰:人生旅痕
●李立新:历史的约会
●张大箴:谁人得似张公子
●策展人语|李裕君:冯东东作品中的笔墨意境与哲思
04
专题
●松风无尽处 守正创新时——谭长德山水画中的艺术探微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花香旖旎——贾田雪花鸟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05
美育
●古今对画|摹古润今:笔墨意象的时代转译
06
域外美术
●海外现代艺术博物馆巡礼|巴黎:现代主义绘画的策源地
●每周视点|2025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奖项公布
●展览推介|
胡安·米罗展
马蒂斯与玛格丽特:父亲的目光
●新作推荐|加文·特克《旧门》
07
艺术设计
●焦点|解构与重构——文化遗产数字艺术展的展陈新范式
●速递|AI辅助设计赋能工艺美术创新
●工艺|掐丝珐琅:指尖上的非遗技艺
08
副刊
●史话|张义璋与《阿Q画传》
●“萌”文物|汉代“汪星人”变形记
●色彩列传|蓝珪昭瑞:中华文明色谱传承中的“天青蓝”
●新书推荐
美术聚焦
当地时间4月21日,“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在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闭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资助项目,该展由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中国国家画院、意大利罗马市文化局、帕拉博览会特别机构、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欧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张凌霄以及众多当地艺术家出席闭幕式。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舟贤、评审处副处长洪宇前往现场监督。
本次展览为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而精心策划,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徐涟担任策展人,展出了来自中国国家画院55位艺术家的55件作品,以水墨为媒、以丹青为桥,向意大利观众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展览于当地时间3月14日开幕,举办期间受到意大利媒体与学术界的深度关注和高度认可。
●刘万鸣:文化传播的效能取决于学术对话的深度
●意大利艺术家眼中的中国画
美术新闻
●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巡展广东站暨第十四届岭南书法大讲坛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办
5月10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安徽省书法院承办的“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巡展广东站暨第十四届岭南书法大讲坛”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开幕。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项目|天宫灵境——敦煌壁画建筑装饰艺术数字化展览与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5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项目“天宫灵境——敦煌壁画建筑装饰艺术数字化展览”在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开幕。此次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联合承办,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协办。
●传世风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二十世纪中国画珍藏展在陕西长安画派艺术中心展出
4月29日,由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长安画派艺术中心(陕西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传世风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二十世纪中国画珍藏展”在长安画派艺术中心(陕西美术馆)举办。
●本报观察|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于时代浪潮中破茧,向生活深处扎根
中国工艺美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为内核,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
●“民盟烛光艺术课堂”活动在毕节举办
5月8日至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率队到贵州省毕节市开展民盟中央“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工作调研并出席捐赠仪式。
●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山河·土地·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河南美术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展
5月1日,由河南省美术馆主办的“山河·土地·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河南美术”在河南省美术馆一号展厅开展,此次展览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
●黄土是我的气质——“厚土油画会”与宁夏当代油画作品展启幕
4月18日,宁夏美术馆(宁夏书画院)新展“黄土是我的气质——‘厚土油画会’与宁夏当代油画作品展”开展。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本次展览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梳理,为宁夏美术发展提供全新的观察视角与思考维度,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
●艺坛短波
艺术家·专题
●陈汉民:向设计致敬
4月29日至5月12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向设计致敬——陈汉民设计文献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以200余件作品实物、档案文献与设计手稿、研究图示等,系统梳理、展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承上启下的开拓者陈汉民的设计思想、设计实践与教育理念。
●林加冰:人生旅痕
5月11日,“人生旅痕——林加冰油画展”在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开展。本次展览汇集了油画艺术家林加冰的40余幅作品,以“人生旅痕”为主题,通过风景、静物、动物创作,全面展示了林加冰数十年来的艺术探索与人生历程。
●李立新:历史的约会
5月9日,“历史的约会——李立新绘画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展出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李立新长期游历世界各地,进行人文考察,在此过程中结合自身感悟而创作的46幅绘画作品。
●张大箴:谁人得似张公子
5月3日,“谁人得似张公子——张大箴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空间站举办。本次展览展出张大箴近年创作的作品55件,呈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新貌。
●策展人语|李裕君:冯东东作品中的笔墨意境与哲思
5月13日至25日,由重庆大学、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主办的“心象游踪——冯东东作品展”在重庆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特别邀请张楠木、张冰纨担任学术主持,李裕君担任展览策划,展出了冯东东多维创作的作品,其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画家早期至最新作品。在画种跨度上,从人物、花鸟到山水,从工笔、水墨、没骨到线描,每一件作品都在讲述画家创作的不同状态,展现着对自我与世界的持续探索。
专题
●松风无尽处 守正创新时——谭长德山水画中的艺术探微
4月27日至5月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松风无尽——谭长德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艺术家谭长德的70余幅作品,涵盖山水佳作与写生精品,这些作品在展厅中徐徐铺展,尽显湖湘山水的独特韵味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魅力。展览以“松风无尽”为主题,借《秋声飞过祝融峰》《衡山松云》《南岳松风》《溪山悠居图》等作品,让观众不仅窥见艺术家守正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态度,更能领略到他对传统中国画技法的精妙运用与深刻理解。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花香旖旎——贾田雪花鸟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5月8日至14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之“花香旖旎——贾田雪花鸟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展览共展出艺术家贾田雪的近年作品60余件,这些作品创作于2017年至2025年,勾勒出贾田雪花鸟绘画的艺术面貌。
美育
●古今对画|摹古润今:笔墨意象的时代转译
任何文化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中国文化在保存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吸纳、消化和再生能力,伴随其整个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滋养,因此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坚守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语境是必然之举。
域外美术
●海外现代艺术博物馆巡礼|巴黎:现代主义绘画的策源地
在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现代艺术博物馆作为文明基因的保存者与传承者,在美术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美术报》域外美术板块“海外现代艺术博物馆巡礼”系列,以具有标杆意义的艺术中心城市为基本单元,分期向读者介绍世界上重要的现代美术馆。该系列以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为起点,聚焦此后艺术中心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从巴黎、伦敦、纽约、柏林、斯德哥尔摩和东京这六座城市展开系列报道。本期聚焦巴黎的现代艺术场馆,解码这座城市如何在技术革命与艺术创新的碰撞中,构建起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早期范式。
●每周视点|2025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奖项
近日,备受瞩目的第18届索尼世界摄影大赛正式揭晓获奖名单。这项全球摄影界的重要赛事,自2007年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挖掘过去一年中最具影响力、发人深省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作品,为全球摄影师搭建起展示与交流的优质平台。
●展览推介|
胡安·米罗展
马蒂斯与玛格丽特:父亲的目光
●新作推荐|加文·特克《旧门》
加文·特克(Gavin Turk)是英国当代最具争议性与实验性的观念艺术家之一,其创作涉足雕塑、装置、绘画、摄影等多个领域,他始终围绕解构身份、真实性与艺术本质等核心主题展开创作,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在作品《旧门》中,特克巧妙地将达利式的梦境逻辑转化为一个真实可感的物理空间。门缝中的虚空并非随机留白,而是通过视网膜残留效应设计的渐变灰度,模拟人眼凝视时产生的视觉疲劳现象。
艺术设计
●焦点|解构与重构——文化遗产数字艺术展的展陈新范式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人们对艺术的体验。数字艺术结合艺术、科技和设计元素,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形成了跨界融合的独特视觉效果和文化呈现,特别是以美术博物馆为代表的陈设展示机构成为数字艺术展览的前沿阵地,发挥艺术专业机构在原作收储宝库和学术梳理的优势,涌现出一大批以数字化、影像化、动画化、互动化的文化遗产数字艺术精品展览。数字艺术展为特征,使文化遗产摆脱传统的单一陈列方式,实现了从静态画面到动态交互体验、从单一媒介表达迈向多维艺术形态融合的跨越,借助智慧化展陈手段引导观众深度解读中国文化遗产,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以精准生动的方式传递,这既体现了技术革新对艺术形态的塑造作用,亦彰显了艺术与科技在协作中迸发的创新活力。
●速递|AI辅助设计赋能工艺美术创新
近日,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守正创新——设计驱动传统紫砂现代设计巡回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美术馆举办。其中“创新之融”部分展出了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丁蜀成校)“万物皆可壶”(三期)研讨项目成果——20余件AI辅助创新设计的紫砂作品。这些作品借助无锡供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供春AI”设计软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工艺美术设计,为紫砂这项传统非遗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也引起了业界对AI辅助工艺美术设计的思考。
●工艺|掐丝珐琅:指尖上的非遗技艺
掐丝珐琅,全名“铜胎掐丝珐琅”,这门以金属为胎、以细丝勾勒、以釉彩填色的传统工艺,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掐丝珐琅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阿拉伯地区的珐琅技艺传入中国,至明清时期发展至巅峰。明代景泰年间,因工艺臻于成熟且多采用蓝色釉料,故得名“景泰蓝”,清代宫廷更将其与瓷胎画珐琅并称“珐琅双绝”。前者以铜胎掐丝展现富丽,后者以瓷胎彩绘凸显精致。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标识。
副刊
●史话|张义璋与《阿Q画传》
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漫画,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涌现过许多如今并不那么为读者大众所周知的漫画家。其中,可以被赋予“首位将《阿Q正传》改编为连环漫画,并最早予以连载发表的漫画家”之殊荣的张义璋,即是这么一位颇值得深入探究一番的人物。
●“萌”文物|汉代“汪星人”变形记
早在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代,犬类便以多重身份融入人类生活。它们或于清晨随主人漫步嬉戏,或于夜晚静守门前警戒,既是守护家园的“保安队长”,也是陪伴左右的暖心“毛孩子”。如今在河南博物院的馆藏中,就有一只来自汉代的“汪星人”——绿釉立姿陶狗,以憨萌姿态静立展柜,好似诉说着千年前人与犬的温情故事。
●色彩列传|蓝珪昭瑞:中华文明色谱传承中的“天青蓝”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中,蓝色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成为了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色彩。
●新书推荐|
《图像考据通论》
《艺术史研究方法论》
《山川无极》
《法国卢浮宫》
编辑 | 闫天蒙
制作 | 安亚静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