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林洋站在银行柜台前,手里紧握着那本泛黄的存折。

八年,他照顾养母整整八年,风里来雨里去,从不曾抱怨。

病床前守护的日日夜夜,为她擦身喂药的无数个清晨与黄昏,最终换来了什么?区区三万元,而她的亲生儿子张明却得到了三套学区房。

"签字。"柜员递过来一张单子。

"三万块,八年的陪伴...一天才十块钱。"林洋苦笑着在单子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心里五味杂陈。

当柜员让他输入密码时,他却突然想起了张阿姨临终前那双饱含深意的眼睛。



01

林洋今年四十二岁,是镇上出了名的老实人。从小父母双亡,是爷爷把他拉扯大。

爷爷是镇上棉纺厂的老工人,虽然条件不好,但把他抚养得很好。或许是吃过苦的缘故,林洋待人特别热心,尤其对老人格外尊敬。

毕业后,林洋进了镇上最大的电器厂当技术员,工作兢兢业业,从不偷懒。他还在厂区附近开了一家小超市,由妻子李淑芳打理。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过得踏实惬意。

八年前的一个下午,他在单位食堂吃饭时,偶然听同事提起:"张秀芝阿姨最近挺可怜的,腿摔伤了,一个人在家连饭都做不了,她儿子又在省城,不能经常回来看她。"

"张秀芝?是不是原来二车间的会计?"林洋放下筷子问道。

"对啊,你认识?"

"她和我爷爷是老同事,我小时候她还抱过我呢。"林洋回忆道,"爷爷生病那阵子,就是张阿姨没少照顾。有一次爷爷半夜发高烧,是张阿姨冒着大雨把他送到医院的。那时候我才十岁,记忆特别深刻。"

同事点点头:"那你得去看看她,她住在老职工宿舍区,三号楼二单元。"

下班后,林洋买了些水果,直奔张秀芝家。老职工宿舍区的楼房已经有些年头,墙皮剥落,楼道昏暗。林洋爬到五楼,在走廊尽头找到了张秀芝的家。敲了半天门,才听见里面传来缓慢的脚步声和拐杖点地的声音。

"谁啊?"门内传来虚弱的询问。

"张阿姨,我是林洋,小林头的孙子!"

门开了,露出张秀芝满是皱纹却慈祥的脸。她比林洋记忆中消瘦了许多,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她愣了一下,然后惊喜道:"是小洋啊!多大了都,快进来坐。"

屋内陈设简单却整洁。墙上挂着张秀芝和丈夫的合影,还有她儿子张明的毕业照。

茶几上摆着几瓶药和一杯半凉的水。林洋跟着张秀芝进屋,看见她一瘸一拐的样子,不由得皱眉:"听说您摔伤了腿?怎么不去医院啊?"

张秀芝摆摆手:"老毛病了,去过医院,医生说要多休息。"她叹了口气,"就是做饭不方便,上个厕所都费劲。明明想接我去省城住,但我不想打扰他的工作和生活。"

林洋看了看屋子,虽然打扫得很干净,但角落里积了些灰尘,看来老人确实难以做好全面清洁。

厨房里的油烟机上油渍厚重,应该很久没认真清理了。水槽里还有几个没洗的碗碟,菜板上有没处理完的青菜。

"张阿姨,要不您跟我回家住段时间吧?我家房子大,就我和媳妇两个人,儿子上大学不在家。您在那养伤,我媳妇做饭又好吃,保证把您伺候得舒舒服服的。"林洋真诚地提议道。

张秀芝连连摇头:"那怎么行,多麻烦你们啊。再说,我这把老骨头,难免有三病两痛的,给你们添麻烦。"

"不麻烦!当年我爷爷病重,是您照顾了大半年,这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呢。"林洋坚持道,"您就当帮我完成爷爷的心愿。他生前总说,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感谢您。"

"你爷爷是个好人啊,"张秀芝眼眶湿润,"当年厂里困难,多亏了他帮我。要不是他,我可能早就下岗了。"

看着张秀芝回忆往事的神情,林洋再次诚恳邀请:"阿姨,就先去我家住几天,试试看。如果不习惯,再搬回来也行。"

经不住林洋的再三恳求,张秀芝最终答应先去住几天。谁知这一住,就是八年。



02

当天晚上,林洋和李淑芳一起来接张秀芝。李淑芳是个温柔贤惠的女人,见到张秀芝就亲切地叫"阿姨",仿佛多年老友。她们帮张秀芝收拾了一些必要的衣物和药品,然后搀扶她下楼,小心翼翼地把她安置在车后座。

"车子坐着舒服吗?要不要垫个靠枕?"李淑芳贴心地问。

张秀芝感动地笑了:"舒服,很舒服。你们太客气了。"

林洋开车时特别小心,尽量避开颠簸的路段。半小时后,他们到达了自家院子。那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带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种了些蔬菜和花草。李淑芳搀扶张秀芝下车,领她进屋。

"阿姨,您就住一楼的客房,方便您起居。卫生间就在隔壁,晚上要上厕所也方便。"李淑芳介绍道,"我把床单被褥都换新的了,还用熏香熏过,您闻闻香不香?"

张秀芝走进客房,屋内干净整洁,床上铺着崭新的蓝色床单,床头柜上摆着一杯温水和一盒保健品。窗边还放了一张藤椅,阳光照进来,温暖舒适。

"太好了,比我家强多了。"张秀芝感叹道,眼里有些湿润。

"阿姨,您先休息,我去做饭。今晚做您爱吃的红烧肉和清蒸鱼。"李淑芳笑着说。

刚开始,张秀芝非常拘谨,总想帮忙做家务,却因为腿脚不便反而弄洒打翻不少东西。林洋和李淑芳从不抱怨,总是笑着说:"张阿姨,您就安心养病,别操心这些。"

有一次,张秀芝不小心把刚拖好的地板又弄脏了,急得直道歉。林洋笑着拿过拖把:"阿姨,您看,这下我可以练习拖地了,淑芳总说我拖地拖得不干净。"

李淑芳也笑着接过话:"是啊,他拖地老留死角,现在有您监督,他可不敢偷懒了。"

张秀芝被他们逗笑了,心里的拘束也慢慢消失。

时间一长,张秀芝渐渐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早上,她会早早起床,坐在院子里看看报纸,喂喂林洋家养的几只鸡。李淑芳上班前,总会把一日三餐都准备好,中午林洋回来热一热就能吃。

"阿姨,这是新买的暖水袋,晚上睡觉前放在被窝里,暖和。"

"阿姨,我买了按摩器,您腿疼的时候用用看。"

"阿姨,这是前两天淑芳做的腌菜,您尝尝合不合口味。"

林洋夫妇的关心无微不至,让张秀芝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她的腿伤也在精心照料下逐渐好转,渐渐能在院子里自由行走了。



03

张秀芝有个儿子叫张明,在省城一家银行工作。刚开始,张明每个月都会回来看望母亲一次,每次都会带些省城的特产和保健品。他是个英俊的中年人,穿着考究,谈吐不凡,一看就是事业有成的样子。

"妈,林洋他们对您好吗?"张明问道。

"好着呢,比亲儿子还亲。"张秀芝笑着说,"小洋每天给我买新鲜水果,淑芳做的饭菜可口,他们待我像亲妈一样。"

张明点点头,对林洋夫妇表示感谢:"林兄弟,真是麻烦你们了。我在省城工作忙,照顾不到妈,多亏有你们。"

林洋连忙摆手:"张哥说哪里话,阿姨当年对我爷爷恩重如山,我照顾阿姨是应该的。"

随着时间推移,张明的来访越来越少。起初是两个月一次,后来变成三个月,再后来半年才来一次。有时一个电话打来:"妈,这个月工作太忙,下个月一定回去看您。"

然而,"下个月"常常变成了三个月、半年。

每次张明的电话来,张秀芝总是特别高兴,话也多了起来:"明明啊,你工作忙不忙?身体怎么样?小雯和孩子都好吗?"

电话那头,张明的回答总是简短而匆忙:"都挺好的,妈,您不用担心。我这边有个会议马上要开始了,改天再聊。"

挂了电话,张秀芝会沉默许久,眼神中带着失落。林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会找各种话题转移她的注意力:"阿姨,我去菜市场,您有什么想吃的吗?"或者"阿姨,今晚的电视剧要播大结局了,我们一起看吧。"

一年后的春节,张明回来看望母亲,看到她气色好了很多,也胖了一些,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不少。

"妈,看您在林洋家住得多好。"张明笑着说,"要不您就一直住在这吧,我也放心。"

张秀芝看了看林洋和李淑芳,眼中闪过一丝感动:"孩子们不嫌弃我,我就厚着脸皮多住些日子。"

张明临走时,偷偷塞给林洋一个信封:"这是一点心意,谢谢你们照顾我妈。"

林洋连忙推辞:"张哥,这算什么话,应该的。您尽管放心工作,家里有我们呢。"

张明执意要林洋收下:"我工作忙,照顾不了妈。这点钱不算什么,就当我的一点心意。"

林洋最终收下了信封,但并没有打开看。晚上,他把信封交给张秀芝:"阿姨,这是张明给的钱,您收着用吧。"

张秀芝摇摇头:"你们照顾我已经很辛苦了,这钱你们留着。"

"我和淑芳都有工作,生活不缺钱。"林洋坚持道,"这钱您留着买些喜欢的东西,或者存起来,将来给您孙子用。"

最终,在林洋的坚持下,张秀芝收下了钱,但心里暗暗决定要好好存起来,将来回报林洋夫妇。



04

就这样,一晃五年过去了。

五年间,张明的来访越来越少,每年也就春节和母亲生日时回来一趟。每次来,都匆匆忙忙,待不到两天就走了,理由总是工作忙、有会议、孩子学习等等。

张秀芝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难免失落。一日,她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林洋在院子里修剪花草。林洋动作麻利,修剪得井井有条,不时回头问她:"阿姨,这花剪成这样好看吗?"

张秀芝点点头,突然问道:"小洋,你爷爷要是活着,看到你这么孝顺我,一定很欣慰吧?"

林洋停下手中的活计,走到张秀芝身边坐下:"爷爷生前就教导我要懂得感恩,要尊敬长辈。我现在做的,都是他教我的。"

张秀芝眼圈红了:"你爷爷是个好人,我欠他的情,这辈子都还不完。"

"阿姨,您别这么说。您和爷爷是老同事,他把您当亲人。"林洋安慰道,"我照顾您,也是把您当亲人。"

张秀芝拉着林洋的手,认真地说:"小洋,我想认你做干儿子。"

林洋愣住了:"张阿姨,这...这使不得,我照顾您是应该的。"

"我知道你不图我什么,但这些年你孝顺我比亲儿子还亲,我心里过意不去。"张秀芝坚持道,"认了干亲,我心里踏实。"

在张秀芝的坚持下,林洋同意了这门干亲。他们按照当地习俗,买了红纸和蜡烛,简单地行了认亲礼。从此,张秀芝更是把林洋当成了亲儿子,有什么事都先想着告诉他。

一次闲聊中,林洋无意中听张秀芝讲起,她丈夫去世时留下了三套位于省城的学区房,都已过户给了张明。"那房子可值钱了,"张秀芝说,"每套少说也得几百万。现在省城的学区房紧俏,明明手里有这三套房,真是个保障。"

林洋没太在意,只是笑着说:"张哥有福气,以后肯定不用愁了。"

张秀芝点点头,但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是啊,他爸当年买这房子真有眼光。不过房子再好,也不如有个孝顺儿子啊。"

听到这话,林洋赶紧宽慰她:"张哥工作忙,心里也是惦记您的。您看他每次来,不都带着满满一车礼物吗?"

张秀芝苦笑了一下,没再多说。



05

日子平静地流淌着。每天早上,林洋上班前会给张秀芝煮好稀饭,准备几样小菜。中午,他会回来陪张秀芝吃午饭,有时还会带些新鲜的水果。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张秀芝的身体在林洋夫妇的细心照料下,一直保持得不错。她开始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择菜、叠衣服等。她还教李淑芳做一些老式点心,李淑芳学得很认真,每次做好都让张秀芝先品尝。

"阿姨,您看这枣泥糕做得怎么样?甜度合适吗?"

"不错,比我做的还好吃。"张秀芝笑着夸奖,"你手艺越来越好了。"

李淑芳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是因为有您这个好老师。"

张秀芝也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社区生活。林洋经常带她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和其他老人下棋聊天。社区的老人们都很喜欢张秀芝,常常邀请她参加各种活动。

"张大姐,你命好啊,有这么个好干儿子。"邻居王大妈羡慕地说。

张秀芝笑着点头:"是啊,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遇到了小洋一家。"

就这样,时光荏苒,张秀芝在林洋家已经住了六年多。她的生活丰富而充实,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但林洋没想到,好景不长。

去年冬天,张秀芝不小心在院子里滑倒,虽然当时没觉得怎样,但晚上却开始发高烧。林洋连夜送她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肺部感染。起初,医生只开了些抗生素,说没什么大碍,休息几天就好。

谁知三天后,张秀芝的情况突然恶化。她开始咳血,呼吸困难。再次送医后,医生诊断为肺部感染并发多器官衰竭,已经到了晚期。

"老人家年纪大了,抵抗力弱,这种情况..."医生欲言又止,"建议做好心理准备。"

林洋如遭雷击,连忙给张明打电话。张明听说母亲病危,声音都变了:"我马上订机票回来。"

第二天,张明赶到医院,看到母亲的状况,眼圈立刻红了。张秀芝躺在病床上,面色蜡黄,呼吸微弱,插着各种管子。

"妈..."张明握住母亲的手,声音哽咽。

张秀芝虚弱地笑了笑:"看到你们两个儿子都在,我就安心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洋和张明轮流守在病床前。林洋请了假,白天在医院照顾张秀芝,晚上张明接班。李淑芳则负责每天送来可口的饭菜,虽然张秀芝已经吃不了多少。

一周后,张明因工作原因不得不回省城,临走前对林洋说:"兄弟,就全靠你了。有什么事随时打电话给我。"

林洋点点头:"张哥放心,我会照顾好阿姨的。"

又过了三天,张秀芝的情况急转直下。医生说她的肺功能几乎完全衰竭,只能靠呼吸机维持。林洋坐在病床前,握着张秀芝的手,眼泪不停地流。

张秀芝艰难地睁开眼睛,拉着林洋的手,艰难地说:"小洋,我怕是不行了...我想立个遗嘱。"

林洋红着眼睛:"阿姨,别这么说,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人都有一死,我这把年纪,已经知足了。"张秀芝坚持道,"快帮我找个律师来。我有些事情,想趁我还清醒,交代清楚。"

林洋不忍拒绝,第二天便请来了一位律师。他也给张明打了电话,但张明说工作脱不开身,让林洋代为处理。在律师的见证下,张秀芝立下了遗嘱:名下的存款三万元给林洋,三套省城学区房给张明。

"阿姨,您别这样,我不要钱..."林洋急忙说。

张秀芝却固执地摇头:"这是我的心意,你必须收下。我知道钱不多,但聊表心意。"她停顿了一下,眼神中带着深意,"我这辈子没什么积蓄,就这点钱,你一定要收下。"

林洋含泪点头:"阿姨,您放心。"

两天后,张秀芝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林洋和李淑芳为她操办了丧事,张明赶回来奔丧,处理了后事便又匆匆回省城了。

"兄弟,这些年真是麻烦你了。"临走前,张明握着林洋的手说,"我妈的遗嘱我看了,那三万块钱你一定要收下。我知道这钱不多,但那是我妈的心意。"

林洋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他心里明白,自己照顾张阿姨,从来不是为了钱。那三万块,他会好好收着,就当是张阿姨的念想。



06

一个月后,林洋开始收拾张秀芝的遗物。她的东西不多,几件换季的衣服,一些日常用品,几本老照片册,还有一个上了锁的小箱子。

"这箱子钥匙在哪呢?"林洋翻遍了张秀芝的抽屉和柜子,都没找到。

李淑芳建议道:"要不找把钳子剪开吧?反正箱子也旧了。"

林洋摇摇头:"算了,先放着吧。改天再仔细找找。"

又过了几天,林洋在整理张秀芝的衣柜时,发现一件冬衣的口袋里有个小钥匙。"会不会是那个箱子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钥匙去开那个箱子。

钥匙转动了,箱子"咔嗒"一声开了。

箱子里面很简单,只有一些老照片、一些纪念品,还有一个牛皮纸信封。林洋打开信封,里面是一本存折和一封信。

"小洋: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密码是你的生日。这些年你待我如亲娘,我无以为报。请不要告诉明明,他有三套房子,日子已经很好过了。——张秀芝"

林洋拿着存折,心情复杂。他从未想过要张秀芝的钱,照顾她纯粹是出于感恩和孝心。但既然是张阿姨的心意,他决定去银行看看究竟是多少钱,毕竟老人家生前一直很节俭。

当天下午,林洋来到了建设银行。

林洋站在银行柜台前,将张秀芝的存折和自己的身份证递给柜员。

"您好,需要查询余额是吗?"柜员微笑着问。

"对,我想查询一下。"林洋点点头,"这是我养母的存折,她已经过世了。这是遗嘱公证书和我的证件。"

柜员检查了文件,然后在电脑上操作了一番:"请您在这个终端上输入密码。"

输入卡号的时候,他的手很稳。但到了输密码时,手指却开始发抖。

"叮"的一声,屏幕亮了。林洋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看到屏幕上的数字时,整个人如遭雷击,仿佛被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他瞪大了眼睛,嘴唇颤抖,无法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