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上泛着温润光泽,肌理中藏着匠意流转。“青春·迹象”2025青年艺术家海上邀请展日前在位于龙马路的白舍艺术空间开幕,33件漆艺术作品出自上海美协漆画艺委会的艺术家及华师大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之手。当天,参展艺术家们以座谈的方式探讨了当代漆画的艺术走向。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
和传统精雕细绘的写实漆画不同,当天展出的作品题材丰富,抽象风景、意象表现、漆陶融合……每一件乍一看都具有强烈的当代综合材料艺术特性,但作品上隐隐泛着的神秘微光不言自明——它们有着共同的属性即中国大漆的独特技艺。
华东师大漆艺术专业学生顾熙芃的作品《触》在诸多作品中十分抢眼,因为它不是在板材上绘画,而是将一片片手工捏制的陶片密密麻麻粘合在陶土坯上,金色的天然大漆流淌其中。“我本意是想做金色的梯田,但在对漆和陶两种材料的探索过程中,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顾熙芃介绍。“你这个探索精神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在创作过程中,直觉太重要了,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一定不能按套路去创作,要努力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并且坚持下去。”大漆艺术家翁纪军评价道。
参展学生中女生居多。“因为这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艺术,女孩子可能更有耐心。”华东师大漆艺术专业学生王笑妍大方地展示了自己的双手。这双纤纤玉手上,明显有一些深色印记。“虽然我们用的天然大漆都是最环保的,但还是免不了过敏,因为我们要一遍遍打磨,必须密切接触。只有在触摸中感受大漆的温度,才能赋予其生命。尽管漆材料比较昂贵,但我们乐此不疲。”王笑妍说。
“大漆材料具有独特的东方属性和世界属性,我们需要在大漆艺术的当代性表达上下功夫,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具有独特的优势,青年艺术家要在学习借鉴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时代、融入社会,以当代海派漆艺术的崭新面貌表达文化自信。”著名美术理论家,华东师大美院院长张晓凌这样勉励青年艺术家。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策展人马俊营介绍,本次展览是一次开放性的实验探索,导师们都是上海目前漆画创作实力很强的艺术家,他们鼓励所有学生带着观念、多元、实验、跨界、冒险的创作理念去完成大漆传统工艺的探索。“青春是自由的,灵魂是有趣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年轻人终究是要在磨显与剔刻、堆漆与浅绘、试错与体悟中找寻自我、确立自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马俊营说。
记者:贾丽
编辑:王红霞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薛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