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以双重身份亮相意大利两大国际节展平台,分别作为中国馆参展团队参加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及作为中国展区联合策展团队参加第24届米兰三年展。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教授组织师生团队,以“良渚十二律”与“以食为天”两大项目,从历史纵深与当代实践切入,构建起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不仅是艺术与设计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生态、科技与人文的全球性思辨,中国美术学院正沿着“以文明为方法”的独特路径,回应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社会平等、遗产保护等时代命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东方智慧。

从威双到米三

威尼斯双年展的雏形始于1895年首届国际艺术展,最初聚焦意大利本土艺术,后逐步扩展为国际性平台,距今已有130年历史,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展览,也是全球首个以国家馆形式运作的国际艺术展,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与“双年展之母”。1895年首届展览以“国家艺术展览”为名开创了双年展模式之后,逐步扩展至建筑、电影、戏剧等领域,形成跨学科艺术生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全球文化项目,双年展始终以“打破边界”为精神内核,既呈现先锋艺术与实验建筑,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议题,以其百年文化积淀历史厚度、艺术、建筑、电影、戏剧等多元领域联动的学科跨界及120余个国家参与,覆盖66%联合国教科文遗产地的参与度而享誉全球,其核心价值在于“艺术全球化”的早期实践——通过国家馆竞争与主题展探索,推动艺术语言的先锋实验,并成为城市更新的引擎。


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由Carlo Ratti策展

主题:“智慧,自然,人造,集体”

米兰三年展,全称“米兰装饰艺术和当代建筑国际三年展”,旨在促进对各种艺术和创造性表现形式的统一认识,将其与社会演变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1923年首届聚焦装饰艺术,1933年迁至米兰艺术宫后,逐步确立“设计驱动社会变革”的定位,其核心理念在于打破艺术与实用性的界限,推动设计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创造性工具。根据《国际展览会公约》,米兰三年展属于经国际展览局认可的世博会范畴。每届米兰三年展都围绕一个反映现代问题的主题,从当代和跨学科的角度促进实验和辩论,促进工业、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2025年米兰三年展由Stefano Boeri策展

主题:“不平等现象——如何修补人性的裂痕”

两大展览共同构成全球艺术与设计的“双子星”:威尼斯双年展以艺术思潮引领文化变革,米兰三年展以设计创新重塑生活范式。作为全球文化权力的镜像,威尼斯双年展持续重塑艺术与社会的边界。其“无国界策展”哲学与“问题孵化”机制,为人类应对技术垄断、生态崩溃等挑战提供了超越地域的想象空间。双年展不仅是意大利“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载体,更通过持续百年的先锋探索,证明艺术与建筑能够成为解构权力、重塑公共空间的变革力量;而作为全球设计思潮的策源地,米兰三年展不仅塑造了意大利“设计立国”的文化形象,更通过持续百年的实验,证明艺术与设计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其“不设标准答案”的策展哲学,持续激发着人类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想象与实践。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同时参与两大展览,标志着中国从“文化参与者”向“文明对话者”的跨越。

<< <左右滑动查看> >>


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由马岩松总策划

主题:容智慧(Co-Exist)


文旅部领导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团队

受邀嘉宾合影


24届米兰三年展中国展区由娄永琪总策划,主题:动平衡——文明的发展律(Balancing Dynamics - The Law of Civilizational Development)


米兰三年展中国展区五位策展人合影


米兰三年展中国展区主办方中国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中意创意产业委员会代表与中国展区联合策展人合影

从“礼乐良渚”到“大食物观”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本次参展威双和米三两大节展的项目分别是“良渚十二律”与“以食为天”,前者以响应天人之际的“应天配地”再现礼乐良渚,后者以聚焦人地矛盾的“顶天立地”叙述大食物观。礼乐良渚的“天人感应”与大食物叙事的“生态智慧”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前者以礼制配应社会设计的自然节律,后者以设计激活乡村振兴的生态潜能;前者追问“何以生存”,后者探索“如何共生”。两大展览共同揭示的文明韧性,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创造性转化。



良渚十二律

威双中国馆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参展作品

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为“智慧,自然,人造,集体(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此次中国馆以“容智慧(Co-Exist)”为题作为回应。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团队的作品“良渚十二律(12 Rhythms in Liangzhu)”以声音装置为触媒激活良渚山水场域,将“十二音律”作为十二个点位的内涵,对应十二时辰和十二月份的“自然周天”,以“十二节律”作为这一新石器时期“应天配地”道场之回应,进而联动“景区-村区-园区-社区-校区”以超越单薄的观光怀古。

<< <左右滑动查看> >>










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自2023年起,策划团队以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为现场,启动以十二分野为“人文周天”的“文明互鉴”,本方案“以声为媒”,通过十二组声音装置将这一长期计划分布式投射于良渚全域,将“自然周天”的天道循环和“人文周天”的知识结构相对应,隐喻良渚先民“应天配地”的生存智慧,激活五千年文明基因。


正月(寅)· 太簇

地问(时间 · 生命):东明山

东明山为天目山毗邻良渚遗址的余脉。“地问”是一组隐没于山脚下的“水琴窟”(Kinkutsu),通过竹筒引水到“探方”下的一组陶埙,在密闭腔体中微声震荡,如大地脉搏穿越千年。“地问”是对战国屈原《天问》和英国学者麦克法伦 (R. Macfarlane)的双重呼应,前者涵盖了天地古今种种普遍性问题,后者则是对“深时”之超然尺度的问寻。


二月(卯)· 夹钟

林泉(山水 · 流域):苕溪

苕溪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支流,串联起良渚周边密集的河湖洲渚。“林泉”是在苕溪水畔湿地丛林中的一座水上栈桥,台阶被设计为竹鼓,行人拾级上下时触发腔体共振,发出类似木鱼的敲击声。“林泉”源自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以“三远”为山水审美立论,在此结合“足迹之声”,指向以“行望游居”而寄情山水、物我不二的生命经验。


三月(辰)· 姑洗

心镜(文字 · 文化):瑶山遗址

瑶山为良渚年代较早的遗址,主体为建于一组高等级墓地上的祭坛。“心镜”选在附近一处复绿的矿坑,入口处为一面45度倒悬的巨镜,观众通过“一线天门”进入剧场,镜中倒影势如通天;反面为剧场,位于矿坑声学中心,正中乐池设石板琴,敲击石板即有空谷回声。“心镜”源自佛学的“心如明镜照万像”,在此寓指矿坑中不立文字、声闻于天的“天书”意象。


四月(巳)· 中吕

方壶(科幻 · 遗迹):马家角村

马家角村是良渚遗址外围的一个滨水村落,村中田野阡陌、河网纵横。“方壶”为孤悬水上的一个小岛,被瀑布水幕围合,岸岛间有小舟摆渡,人行出入时水幕开合,进而触发水管笛的声音变化。“方壶”是道教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方外偏安一隅,壶中别有洞天,以“大隐隐于市”的距离,与马家角村的水乡市井隔岸相望。


五月(午)· 蕤宾

和鸣(媒介 · 技术):梦栖小镇

梦栖小镇毗邻良渚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小镇。“和鸣”是一组蛋壳电话亭,设计来自巴西华裔女建筑师朱明·西尔维拉,其构造的街头微型声学剧场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普及的工业设计之一。“和鸣”则将这一公共电子媒介和原始的管道传声筒相结合,通过地下的联网,在大壳中汇聚为众人的和声。


六月(未)· 林钟

万方(器道 · 信俗):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是良渚遗址考古成果的陈列地,由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院外是一个巨型天幕,下有与“博物”对应的“巴扎”,“万方”原意为“万国”,在此寓指其中棋布星罗的方形摊位,用于各国手艺匠作的展演,仪态万方。万方之中,设有一组没入地中的皮面大鼓,游人弹跳时击发鼓声。皮鼓位置对应日影的轨迹,鼓声则成为天地节律的应和。


七月(申)· 夷则

踏歌(影像 · 历史):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又称“大屋顶”,位于遗址边以社群自组织知名的良渚文化村,由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踏歌”原为古时的集体歌舞,连手而歌,踏地为节,在此被设计为大屋顶中央台阶剧场前水庭上的三座触发式汀步,上空尽头是三面屏幕,行人过桥时触发屏上来自中国重大考古现场的历史影像、以及来自相关口述史中的人声,交融为一场跨越时空、声轨交织的人声蒙太奇。


八月(酉)· 南吕

扶桑(设计 · 社会):良渚遗址 · 莫角山

莫角山是一座塔形土台,为良渚王国宫殿群的台基部分,建造距今近五千年。“扶桑”是莫角山下的一棵古樟,树中悬置一组风铃,四周被围合为一个以树为穹的方形剧场。“扶桑”是《山海经》中的神树,在此暗指良渚先民建木通天、调律授时的新石器历史,山风穿林之际,树中铃声摇曳,树下闻声如临。


九月(戌)· 无射

采风(文艺 · 国家):良渚文化村

良渚文化村毗邻良渚遗址,一个“文居旅”三位一体的“田园城镇”。“采风”位于村中一块田地,田中立杆上系有一只“吼牛”(bullroarer),旋转时在风中发出类似牛吼的嗡隆声,如耕牛犁田;田埂的建造源自藏式“打阿嘎”,路人可以用石杵参与田埂的集体夯造,边打边唱。“采风”源自《诗经》采诗官游历四方的观风习俗,在此指向礼乐文明深入民间的兼容并包。


十月(亥)· 应钟

夜航(园林 · 时间):良渚遗址 · 鹿苑

鹿苑位于良渚遗址南侧,来自良渚先民以鹿为生的历史。“夜航”为苑边的一个湖心木舫,其中设有一把与船体融为一体的独弦琴,琴弦自摇杆到弦轴贯穿全船,可供多人弹拨。“夜航”源自明末张岱所著类书《夜航船》,中有“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独弦”即“一弦”,象征“夜航船”中“天下学问”道本一贯的整全大体。


十一月(子)· 黄钟

星丛(艺术 · 教育):中国美院 · 良渚校区

良渚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在杭的四大校区之一,是其设计板块之所在,由建筑师张永和设计。“星丛”为校区中12个点位上的12个帐篷,其中有12种乐器的分布式微型音乐会:箜篌、磬、埙、口弦、瓮、缶等。“星丛”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来自本雅明和阿多诺,同时也指向中国考古学奠基人苏秉琦的“满天星斗”的文明模型。


十二月(丑)· 大吕

周流(学问 · 天下):杭州国家版本馆

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由中国建筑师王澍设计,用作修典兴藏以赓续文脉。“周流”源自道家周天理论的“一气周流”,在此借名为馆中论坛,十二面屏将现场分为十二时区,对应全球的十二现场,不同演讲者在一天“十二时辰”中轮值对话。场地中央是一个巨型“八音盒”圆盘,圆周凸点在对应时区拨动簧片,可轮流发出十二种地方旋律。


“良渚十二律”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活化,更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机制。项目以“十二律”为框架,启动以知识领域的“十二分野”为“人文周天”的“文明互鉴”,将长期世界寻访计划通过声音装置转化为在良渚全域的投射,良渚因此成为生态文明时代满天星斗交相辉映的“世界投影”。


以食为天

米三中国展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参展作品

第24届米兰三年展,主题为“不平等现象(Inequalities)——如何修补人性的裂痕”,此次中国展区题为“动平衡——文明的发展律(Balancing Dynamics - The Law of Civilizational Development)”,以总体、变化、复杂的“动平衡”回应具体、当下、直观的“不平等”。中国美术学院的作品“以食为天(Food Ecology)”聚焦于中国福建省屏南县的食物体系,通过“食图、食影、食册”三重叙事,通过一张“大食物桌”的同心圆结构剖析屏南县的“食时、食场、食文、食物、食者”五重内容,将具体的人事物场连接成行为谱系,将生活日常溯源到古籍遗俗,以小见大,现今溯古,构成了一组复合绵密的叙事场域。


屏南“大食物共创者”(摄影:燕飞)


米兰三年展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团队

以“大食物桌”呈现的《以食为天》

“食”的“生态韧性”即其背后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内容谱系的交织,指向“大食物观”的循环再生。“以食为天”场刊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在屏南的实践——“大食物馆”切入,挑选了十八个“食时、食场、食文、食物、食者”的跨时空切片,以碎片化的叙事方法体现“大食物观”的复杂内涵,链接了宏观的“天地人”和相对微观的“生活、生产、生态”,呼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哲学。通过切缝折页的方式,将海报、封面、内页版式混合,构成了一册叙述屏南在地生态的复合型纸媒。

<< <左右滑动查看> >>



米兰三年展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作品“以食为天”场刊


由姜珺教授担纲策划设计的

福建屏南四坪村“大食物馆”现场

“药食同源”指向微观现场与历史溯源,屏南人将药草称为“青草”以药入膳,药与膳的背后关联的是地域性的风俗与惯习。“食影”以“食者”作为横跨时空的共同点,将“肉蛋禽奶鱼果菌茶”八种食物与“屏南青草”连接,追溯古今场景与文本,将“食”的历史和微观社会中“生活、生产”的人相连。指向生态与社会的相互塑造,构建出一幅生态多样性在中外社会文化中的历史影像。

米兰三年展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作品“以食为天”视频

“大食物桌”以四个同心环回应“食时、食场、食文、食物、食者”五个具体内容,以“时、场”贯通天文地理,以“文、物”连通古今,以“人”作为锚点,回归社会的基本单位。而这五个具体内容,又共同指向“图、文、物、场、演、媒、事、业”八门叙事,展现了屏南当地的食物体系是如何通过复杂日常而表现出来的。整个“食图”是一个“微观抽象-微观具象-宏观抽象”的过程,其设计战略上指向从“以村为馆”到“以乡为馆”的乡土国际平台建设,为“全球乡村研学网络”的构建打下基底。


从威尼斯建筑大学到米兰达芬奇故居

2025年5月10日和13日,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和第24届米兰三年展中国展区分别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和米兰达芬奇故居举办同名论坛。


威尼斯建筑大学主题论坛 * 中国美术学院主题演讲

良渚十二律与文明互鉴

2025年5月10日,威尼斯建筑大学,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论坛,主题“容智慧”。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教授以“良渚十二律与文明互鉴”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对此次中国美术学院参展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作内容溯源。


“良渚十二律”对应视觉传播学院2023-24年基于“天下学问十二分野”发起的文明互鉴世界寻访行动

姜珺教授回顾了“天问2020:世界观的对话”和“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以及2024年“来自世界的报道”世界寻访行动,“良渚十二律”承继了“天问”系列学术行动对学问统一体的架构和对普遍性问题的关注。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人文艺术的核心生产现场,所提出的“天问”之一,正是“什么是分科之学的统一之道”,以及将“文明”自身作为方法,在“文明互鉴”中的策划架构。“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互鉴,即以人文思想为“天”,以社会行动为“地”,在遍布四方的现场建立思想与行动间的“互鉴”。他以2014年总策划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山外山”为例,阐述“良渚十二律”和“天问”与之本质一致,都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通过回到原理获得“由零到一”的开放性。


威尼斯建筑大学“容智慧”主题论坛现场


达芬奇故居主题论坛 * 中国美术学院主题演讲

大食物观、大食物馆与大食物桌

2025年5月13日,米兰达芬奇故居,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承办第24届米兰三年展中国展区圆桌论坛,主题“动平衡——文明的发展律”。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中国展区联合策展人姜珺教授以“大食物观、大食物馆与大食物桌”进行了主题分享,对此次中国美术学院参展米兰三年展作品作内容溯源。


米兰达芬奇故居“动平衡”主题论坛现场

结合团队设计,从“食图、食影、食册”三个叙事角度,对“食时、食场、食文、食物、食者”五个策展核心内容进行了剖析,以小见大,指出了“大食物馆”通过中国美术学院搭建的“乡土国际”平台正在启动从“以村为馆”到“以乡为馆”的搭建,通过本硕博贯通的项目制教学和国际联合工作营,与在地的大食物共创者群体共同构建“乡村研学社会网络”等计划。整场分享以“人”连接“天地”,以“媒”诠释“食观”,通过艺术设计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社会设计的视角,为乡村社会可持续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种模式的蓝图。


姜珺教授为“动平衡”论坛所作题为

“大食物观、大食物馆与大食物桌”的主题分享


米兰达芬奇故居“动平衡”主题论坛现场

此次中国美术学院在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第24届米兰三年展的双重亮相,展现出其将文明互鉴和乡村振兴作为“重建设计人文”战略方向之一体两面,皆基于对本土地方文化的挖掘,进而导向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发展模式的创新。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文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对内明晰自我方向,对外则展现大国担当,需不断创新经验并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各大文明作开放互鉴。中国美术学院此次国际节展行动体现了“文明对话”的愿景:为全球文明发展贡献东方智慧,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总策展人:马岩松

参展团队与作品:

①《良渚十二律》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

②《敦煌·共熠》时境建筑

③《北京中轴线的春天》沙丘研究所

④《苍穹》王子耕,中央美术学院

⑤《废砼再生》香港中文大学结构平衡实验室,王帅中

⑥《更新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 + 众建筑

⑦《天空城》未 | 建筑设计研究所 + 腾讯研究院

⑧《开源城市计划》小红书产品设计中心

⑨《立交城》绘造社

⑩《一把油纸伞》MAD建筑事务所

良渚十二律

12 Rhythms in Liangzhu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

策展人:姜珺

参展导师团队:姜珺+刘益红+谭彬+王志磊+张寓深+李诗琪

参展学生团队:吴晓莉+阮千玉+顾文浩+林金汶+方铭璐

策展统筹:姜珺、吴晓莉

视觉图解:刘益红、石羽晨、刘亦池、贾晓旭、王骁勇、景瀛禛、李玥涵

声音制作:阮千玉

混合现实:谭彬、孙东熠

区域规划:王志磊、吴晓莉

空间叙事:姜珺、谭彬、李诗琪、阮千玉、顾文浩、赵艺芃、诸葛瑞静、殷勤、王辰璐

展示装置:姜珺、吴晓莉

视频影像:张寓深、阮千玉、诸葛瑞静、郑洁

三维场景:郭磊、张袁方、涂成谦、赵家辉、何腾超、李鹏辉、郁佳欣

内容传播:姜珺、林金汶、方铭璐

主题题字:王冬亮

威尼斯建筑大学“容智慧”主题论坛

时间:2025.05.10

地点: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 – Tolentini Santa Croce, 191, 30135 Venezia, Italy

论坛主持:唐克扬

论坛嘉宾(按姓氏拼音顺序):陈飞樾、何哲、姜珺、李涵、李翔宁、李雅伦、龙瀛、马岩松、王帅中、王子耕、郑涛、周榕


第24届米兰三年展·中国展区

总策展人:娄永琪

联合策展人:方晓风(清华大学 )魏劭农(华东师范大学)娄永琪(同济大学),姜珺(中国美术学院),何净植(南方科技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策展团队策展作品

以食为天

Food Ecology

策展人:姜珺

参展导师团队:姜珺、顾文佳、蔡文超、郭星、姚之洁

策展顾问:温铁军、许嘉

图解团队:顾文佳、蔡文超、戚馨纯、周黄宇、王议苑、赵艺芃、程艺萌、隋怡宁

视频设计:顾文佳、蔡文超、左佑、阮千玉、张靖童、闫畅

声音素材:五条人

平面设计:蔡文超、屈愉昊、周黄宇

展陈团队:姜珺、顾文佳、周泽源、黄君静、刘欣宇

翻译:夏冰、张婷

米兰达芬奇故居“动平衡:文明的发展律”主题论坛

时间:2025.05.13

地点:Via Paris Bordone, 9, 20149 Milano MI, Italy

论坛主持:姜珺

论坛嘉宾(按发言顺序):采明勇、娄永琪、Felix Kilbertus、赵凯、雷晶、孙硕、方晓风、Diego Terna、魏劭农、Maria Rosa、Mirna Zordan、Kyoo Lee(李圭)、Thomas Tsang(曾庆豪)、胥一波

论坛主办方:中国建设行业贸促会中意创意产业委员会 | 同济大学 | 清华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华东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论坛承办方: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

论坛赞助:GORDON GU

福建屏南 大食物馆

总策划:姜珺

执行团队:傅春江、刘欣宇、林俊杰、吴晓莉、诸葛瑞静

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中共屏南县委、屏南县人民政府、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屏南县农业农村局

创建单位:中共熙岭乡委员会、熙岭乡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熙岭乡四坪村村委会

专家团队:温铁军、刘广伟、曹幸穗、周立、王松良、潘家恩、陈子劲、王昕、黄志友、石嫣、萧淑贞、周芬芳、苏维邦、陆则起

在地共创人员(按首字母拼音排序):王金妹、梁莉、郭稷昕、谢莉莎、潘家如、潘国老、陈晓艺、付宗玉、韦永斌、李泾荷、付海鸿、万方、张馨凌、张媛、潘华央、李小晓、潘国毅、陈慧颖、吴舒晨、舒开颜、郑朴之

来 源|视觉传播学院

编 辑|周泽源 吴晓莉 张若瑜 陈舒婷 戴佳杰

责 编|童戈辛 周 慧 郭 星

审 核|徐 元 方 舟 姜 珺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