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人名和部分细节已做修改

"王大哥,你这个劳务市场有营业执照吗?"

穿着制服的工商执法人员面无表情地站在王德忠面前,手里拿着一叠文件。

王德忠下意识地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看了一眼身后拥挤在小院里的几十名农民工。

他们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恐惧,有人甚至已经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这个被当地人称为"王哥劳务站"的地方,已经运营了一年多,帮助几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找到了工作。



然而此刻,这个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的小院,却因为一纸"无证经营"的调查通知,面临着被取缔的命运。

王德忠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背脊:"没有执照,但我帮这些兄弟找活儿,有错吗?"

01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王德忠刚刚从建筑公司退休。作为一名工作了三十年的建筑工程师,他本可以像其他退休老人一样,晒晒太阳、下下棋,安静地享受退休生活。

然而,命运给了他一个改变生活的契机。

那是腊月二十六,大雪纷飞。王德忠拎着两袋年货从市场回来,路过火车站时,看到十几个男人蹲在寒风中,身旁放着简陋的行李。

他们大多衣着单薄,脸被冻得通红,眼神中却充满期待,不时向路过的人询问有没有活干。

"大哥,打扰一下,知道哪里需要泥瓦工吗?"一个年轻人拦住王德忠,满脸恳切。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王德忠停下脚步问道。

"我是河南来的,他们有的是安徽的,有的是四川的。"年轻人指了指身后的同伴,"我们听说辽宁这边建筑工地多,过来想找点活干。"

王德忠看着他们冻得发抖的样子,心里一阵酸楚。他曾经也是从农村出来打工的,深知这份艰辛。

"现在是年底,工地都停工了,你们恐怕找不到活了。"王德忠说道,"要不你们先去我家避避寒,我帮你们问问有没有其他活计。"

就这样,王德忠带着这群素不相识的农民工回了家。他的老伴儿张兰英起初有些不乐意,但看到那些人饥寒交迫的样子,也于心不忍,便煮了一大锅饺子给大家充饥。

吃过饭后,王德忠开始挨个询问他们的技能和联系方式。他拿出多年收集的人脉资源,给以前的同事、朋友打电话,询问有没有适合这些人的工作。

"老李啊,你家不是要翻新厨房吗?我这有个泥瓦匠,手艺特别好。"

"小张,你表哥不是开装修公司吗?我这有几个小伙子,踏实肯干,能不能介绍过去?"

就这样,王德忠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到了晚上,竟然给其中六个人找到了临时工作。剩下的人虽然没有着落,但王德忠承诺会继续帮他们联系,并允许他们在自己家的车库暂住几天。

那个年轻人激动地握住王德忠的手:"王大哥,真是太感谢您了!要不是遇到您,我们可能要在火车站过年了。"

王德忠摆摆手:"小事一桩。咱们都是出来打工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这件事本该就此结束,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彻底改变了王德忠的退休生活。

02

那几个找到工作的农民工,把王德忠热心肠的事迹告诉了更多的同乡。很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找上门来,希望王德忠能帮忙介绍工作。

起初,王德忠只是凭借自己的人脉,零星地帮人找一些临时工作。但随着口碑相传,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家甚至一度成了农民工的"中转站"。

"德忠,这样下去不行啊。"一天晚上,张兰英看着堆满客厅的行李和睡在地板上的十几个陌生人,忍不住抱怨,"咱们家又不是收容所,你这是何苦呢?"

王德忠叹了口气:"兰英,你不懂。这些孩子大老远地离开家乡,就是为了挣口饭钱。我看到他们,就想起当年的自己。如果不是老刘头儿当年帮我,我哪有今天?"

张兰英知道丈夫说的是什么。年轻时,王德忠也是个农民工,是工地上的老师傅刘师傅收他为徒,教他技术,还帮他走上了工程师的道路。

见妻子不再说话,王德忠继续道:"不过你说得对,这样下去确实不行。我在想,要不咱们租个院子,专门做这个事?"



张兰英惊讶地瞪大眼睛:"你疯了?咱们好不容易退休了,还折腾这个?"

"我这不是闲不住嘛。"王德忠笑着摸摸脑袋,"再说了,这也是做好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这辈子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不少人脉,不用白不用啊。"

就这样,在妻子半推半就的同意下,王德忠租下了城郊一个废弃的厂房院子,简单收拾了一下,挂上了"王哥劳务介绍站"的牌子。

院子里有几间简易房,可以让无处可去的农民工临时住宿;他还在院子中间搭了个棚子,放了几张桌椅,方便大家吃饭、交流。

王德忠的"劳务站"很快在农民工圈子里出了名。与正规劳务公司不同,他不收任何介绍费,只是单纯地帮助这些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农民工。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技能和特长,匹配合适的工作,有时还会亲自送他们去工地,确保他们不被欺骗。

"王哥,这活儿靠谱吗?工钱能按时发吗?"一个刚从山东来的小伙子问道。

王德忠拍拍他的肩膀:"你放心,我介绍的都是信得过的。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你随时来找我,我给你撑腰。"

正是这种诚信和责任感,让王德忠的"劳务站"口碑越来越好。不仅农民工愿意通过他找工作,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装修队也主动来他这里招工。

"王工,又来'借'几个人啊?"王德忠笑着对一位老同事说。这位老同事现在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经常来"劳务站"找人。

"是啊,你这里的人靠谱,干活卖力。"老同事说,"不像有些劳务公司介绍来的,光会耍滑头。"

这样互惠互利的模式运转得很好。工人们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渠道,雇主们得到了可靠的劳动力,而王德忠也因此找到了退休生活的新价值。

03

随着"劳务站"的规模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首先是场地问题,原本的院子已经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其次是管理问题,王德忠一个人很难照顾到所有人;还有安全问题,一些农民工带着老婆孩子来,生活条件简陋,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更棘手的是,王德忠的"劳务站"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没有营业执照、没有正规资质的"黑市场"。虽然他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但他的行为确实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一天,王德忠正在院子里给一群新来的农民工登记信息,一辆面包车停在了门口。下来三个人,为首的是一个中年男子,西装革履,一脸傲慢。

"请问谁是负责人?"中年男子问道。

王德忠站起身:"我是,有什么事吗?"

中年男子冷笑一声:"我是城北劳务派遣公司的经理赵志强。听说你这里免费介绍工作?怎么,想把我们都挤兑死是吧?"

王德忠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同行来"踩场子"了。城北劳务派遣公司是当地有名的劳务中介,每介绍一单要收取工资的10%作为中介费。而王德忠的免费服务,显然影响了他们的生意。

"赵经理,我没有和你们竞争的意思。"王德忠平静地说,"我只是帮这些老乡找点活干,不收一分钱。"

"不收钱?"赵志强嗤笑道,"天底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肯定在背后收好处费!"

围观的农民工们纷纷替王德忠辩解:"王哥真的没收我们钱!"、"王哥是好人,帮了我们大忙!"

赵志强见状,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王德忠,我劝你识相点,赶紧关门,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王德忠没有被威胁吓到:"赵经理,我这里不影响你们正常经营。你们有你们的客户,我有我的'老乡',井水不犯河水,如何?"

赵志强冷哼一声,扔下一句"你等着"就离开了。但王德忠知道,这事恐怕不会这么简单就结束。

果然,不出三天,工商、税务、城管等多个部门的人轮番来"劳务站"检查,说是接到举报。虽然每次检查都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毕竟王德忠不收费,也没有违反多少规定—但这些频繁的检查还是给"劳务站"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更令王德忠担心的是,一些工人开始因为害怕连累他而不敢来"劳务站"了。

"王哥,要不咱关门吧,别给自己找麻烦了。"一个跟随王德忠最久的农民工李大力劝道。

王德忠摇摇头:"关什么门?我没做亏心事,怕什么检查?再说了,这么多兄弟等着我帮忙找活儿呢,我怎么能半途而废?"

为了应对这些检查,王德忠开始着手规范"劳务站"的运营。

他找人制作了正规的登记表,详细记录每个工人的信息和去向;

他还在院子里张贴了安全须知和维权指南,告诉工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住宿问题,他制定了严格的消防安全规定,确保不出意外。

这些措施确实提高了"劳务站"的规范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营业执照,王德忠的"劳务站"始终处于灰色地带。

正当王德忠为此发愁时,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

一天傍晚,一辆挂着政府牌照的车停在了"劳务站"门口。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西装笔挺,气质儒雅。

"请问是王德忠先生吗?"男子彬彬有礼地问道。

王德忠点点头:"我是,您是...?"

"我是市人社局的李明,有些事想和您聊聊。"男子递上名片。

王德忠有些紧张,以为又是来查处的,但还是热情地请李明进屋坐下。

出乎意料的是,李明并不是来找麻烦的。

他告诉王德忠,最近有不少农民工到人社局反映,说王哥劳务站帮了他们大忙,希望政府能支持这样的好事。

"说实话,王先生,您的做法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

李明真诚地说,"我们人社局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些进城务工人员,您的模式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王德忠松了一口气:"那您的意思是...我可以继续开下去?"

李明笑了笑:"理论上讲,您的'劳务站'确实存在一些合规问题。但考虑到您的初衷和实际效果,我们更希望能够帮您把这件好事做得更规范、更长久。"

王德忠眼前一亮:"怎么做?"

"我们可以帮您申请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质,性质上类似于公益组织。"李明解释道,"这样一来,您的'劳务站'就有了合法身份,还可以申请一些政府的扶持资金。当然,前提是您需要更加规范化地运营。"

王德忠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没想到,自己这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劳务站",居然有机会转正!

李明离开时承诺会帮忙跟进相关手续,但也提醒王德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在此期间"劳务站"要尽量合规经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或劳资纠纷。

王德忠送走李明后,兴奋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妻子和"劳务站"的工人们。大家纷纷表示祝贺,气氛一时间热烈非凡。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王德忠准备按照李明的建议改进"劳务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平静。

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王德忠正在院子里贴新制作的安全须知,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打开门,他看到李大力满脸焦急地站在门口:"王哥,不好了!小张出事了!"

小张是前几天通过"劳务站"介绍到一个小型装修队的年轻工人。王德忠连忙问道:"怎么回事?"

"他从脚手架上摔下来了,现在在医院,情况不太好。"李大力气喘吁吁地说,"那个装修队老板不认账,说是小张自己不小心,还威胁他不许把'劳务站'牵扯进来。"

王德忠二话不说,拿起外套就往外走:"走,去医院!"

医院里,小张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初步诊断是多处骨折,需要手术,费用至少三万元。而装修队老板只愿意支付五千元"人道主义救助",拒绝承担更多责任。

正当王德忠与装修队老板理论时,一群人气势汹汹地冲进了病房。为首的正是城北劳务派遣公司的赵志强,身后跟着几名记者模样的人。

"王德忠!我就知道你这个黑劳务市场早晚要出事!"赵志强指着王德忠的鼻子大声喊道,"现在出了人命,你担待得起吗?"

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对准王德忠:"请问您是'王哥劳务站'的负责人吗?您是否知道无证经营劳务市场是违法的?对于这起工伤事故,您怎么看?"



闪光灯此起彼伏,照得王德忠眼前一片雪白。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无论他如何回答,明天的新闻都将是"黑劳务市场害人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病房门再次被推开。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各位记者朋友,请先不要急着下结论。这起事故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

王德忠转头一看,站在门口的正是人社局的李明。

他的出现宛如一束光,照进了王德忠快要绝望的心里。然而,更令王德忠震惊的是,李明身后还站着一个人——市长张志刚。

病房里一下子安静了。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工伤事故,竟然惊动了市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