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6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自己的兄弟斩于刀下。

除此之外,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均被杀害。其中,李元吉的漂亮王妃杨氏也被李世民占为己有,还差一点封为皇后。

面对儿子无形中带来的压力,李渊眼神无光,望向自己最信任的三个大臣裴寂、萧瑀和陈叔达,说道:

“自古一山不能容二虎,如今秦王声势浩大,而寡人却势单力薄,你们说下一个因“清君侧”罪名而被斩首的会不会是寡人?”

三人听出皇上的悲观之态,都不敢回答这个问题。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渊退位,被尊为太上皇,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渊明白,如今的自己无论是在声望还是军力上,都被儿子超过,自己的皇位已经危在旦夕了,时刻都有着被逼位的风险。倒不如趁现在主动让出来,一来落得一个好名声,二来也不至于让两父子的关系继续恶化。

虽然退位后的李渊被尊称为太上皇,但地位却实属尴尬。

李世民在即位后,否定了他父亲在位时颁布的政策,并逐步地清洗朝廷原来的官员,慢慢地架空李渊的权力。

最后,李渊仅剩太上皇一个空有其名的称号。

李渊离开太极宫时依依不舍,或许再过多几年后,世人只记得治国治天下的李世民,却忘了曾经有那么一个叫做李渊的人,平定天下,开辟大唐,为以后的盛世奠定基础。

那么,成为太上皇的李渊,结局是什么样的呢?李世民会不会像对待兄弟那般毫不留情地对待自己的父亲呢?



不见经传的开国皇帝

世人皆知,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他的智慧谋略、军事能力和政治上的远见让后世之人津津乐道,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是在他治下实现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出众,多多少少掩盖了他父亲所做的一切。实际上,李渊才是大唐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隋朝末期,隋炀帝昏庸无能,生活奢侈秽淫,他对外发动战争,百姓常年处于水深火热中,对内兴运河、修长城、建东都,加重赋税,导致民不聊生,各地纷纷发动起义。

眼看着隋朝即将土崩瓦解,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也不再犹豫,随着大势对抗隋朝。

凭借着出色的手腕和军事能力,再加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出谋划策。晋阳起兵后,李渊取得全方位的上风,攻占了长安。

618年,隋炀帝身亡,李渊改国号为唐。

李渊为人宽厚,且非常重情义,在《旧唐书•高祖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倜傥阔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因此,建立大唐后,李渊在军事以及政治上做了不同的措施。

首先,他着手覆灭其他诸侯,用了七年的时间,李渊成功覆灭了薛举、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其次,在政治上,他颁布了均田制,废除隋朝时的苛政,大幅度地减免农民的税收,整个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战后慢慢地恢复过来。



李渊成为了皇帝,那么自然也要立一位太子。

作为长子的李建成无论是在军事还是行政方面都立下汗马功劳,为人如他父亲那般宽厚,同时身份地位摆在这里,立他为太子无可厚非。

如果没有父亲当年的承诺,或许李世民只会安安心心做自己的秦王,坏就坏在李渊的随意承诺,却又优柔寡断。

当初,晋阳起兵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李世民在背后的积极推动,而李渊也认同自己儿子所做的一切,并立下承诺,事成后让李世民成为太子。

不料李渊建立唐朝后,对于此事却一直遮遮掩掩,让李世民的期待落空。如果一次欺骗也就罢了,问题是李渊不止一次为李世民立下承诺。

李渊怀疑李建成要造反,便让李世民去平定乱臣贼子杨文干,答应此事后立他为太子。

李世民带兵前去,大胜而归,不过李渊后来才发现李建成并不知道杨文干想要叛乱,而李建成自己本来也无逆反之心。

得知是自己过于疑虑后,李渊便让李建成和李世民握手言和,至于改立太子一事,却一拖再拖。



这让李世民心中的愤懑积压到了极点,既然父皇这般犹豫不决,那么索性让我来替他做决定吧,父皇老了,也不再适合当大唐的君王了。

最终,李世民忍无可忍,并找准时机发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连他们的儿子也不放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